醴陵淥江書院

醴陵淥江書院

淥江書院,位於湖南醴陵。 清代黃旭題淥江書院 清代黃旭題淥江書院

簡介

淥江書院,位於湖南醴陵。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管樂倡建於城東門內,以前臨淥水,故名。

淥江書院淥江書院

有講堂、齋舍、朱子祠等,前建考棚。道光九年(1829)知縣陳心炳以“城市囂塵紛擾多故,兼書院並考棚一所,講習固非清靜,考試亦難關防”,將原書院全改作考棚。淥江遂遷建於靖興山麓宋西山書院故址。有頭門、講堂、內廳及主敬、正誼、明道、存誠、道德、居業6齋,旋又增日新、又新2齋,招正副課生童80人肄業其中。教學重考課,規定諸生必須“居齋誦習,月課以文”,設“課簿”以登記其考試名次。每人“立功課簿一本,每日清晨、午間、燈下功課,逐一注簿,如理經史何書,於何起止,理古文時文某篇、詩某首,學書臨帖,據實登填等候山長不時抽閱叩問。總期切實用功,毋庸虛假”。山長有陳夢元、張九鋮、周錫溥、余廷燦、羅汝懷等,皆一時名流。自道光十六年始,左宗棠主講3年(1836-1838),每月“朔望會訂功課日記,為之引掖而督紈之”,又本“制外所以養中,養中始能制外”之旨,取朱熹《國小》8則,“訂為學規,以詔學者”。光緒五年(1879)知縣連自華設經課,教以訓詁詞章之學。十七年羅正鈞任山長,講王夫之《噩夢》、《黃書》,宣傳反清復明思想。二十八年知縣張致安集諸生“談時務”,並以新學課士。三十年改為高等國小堂,次年改稱中學堂。1912年中學堂併入長郡中學,其地先後設農業學校、縣立中學、鄉村師範、縣立師範等。1951年併入醴陵一中。後為醴陵市教師進修學校。1982年全面整修恢復書院主體建築,開闢陳列室,對外開放。有《淥江書院志》。

對聯

恩承北闕;

淥江書院淥江書院

道接東萊。
佚名題淥江書院

道崇東魯;
秀毓西山。
佚名題淥江書院

望重龍巖,綠水波留君子澤;
依鶴表,青雲山滿讀書聲。
佚名題淥江書院

沅澧共澄鮮,獨此間淥水鍾靈,到處原泉香出醴;
衡廬依咫尺,願吾黨丹梯接武,及時溪谷蔚為陵。
清代易卓題淥江書院

作狂作聖,一念所分,功利中人心,當知蓋代賢豪,只爭方寸;
大經大文,萬古不廢,詖邪乘世變,願與是邦英俊,共率康莊。
清代蕭大猷題淥江書院

揆文教,振文風,山長勤能,還憑邑宰;
端士習,伸士氣,地方責任,半屬師儒。
清代黃旭題淥江書院

假館已頻年,愧學淺才疏,只竊取專嚴勤三字;
及門凡幾輩,羨堂升室入,好同參性道教一原。
清代黃旭題淥江書院
 

醴酒宴嘉賓,琴韻書聲,遙知淥水源頭遠;
陵雲弘壯志,地靈人傑,獨得西山爽氣多。
當代潘力生題淥江書院

荊楚育英才,看劍石除蛟,東台集鳳;
江山留勝跡,是梯雲繞閣,紅拂含情。
當代潘力生題淥江書院

英雄暫住亦留名,千百年此地布金,共仰神燈佛火;
豪傑挺生須立志,二三子他山攻玉,好聽暮鼓晨鐘。
清代王繼之題靖興寺

講學追前哲,求放心,致良知,義利必嚴,願同堂省察克治,率茲往訓;
培才冀大成,先器識,後文藝,明新有本,統異日功名事業,裕此匡居
清代蕭玉銓題靖興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