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

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

《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作者結合自己在美國學醫行醫的經歷,從一位心臟科醫生的角度,對醫生職業、醫療制度、醫德醫道等做出了深度思考。她通過《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引出諸多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與話題,以期展開廣泛討論。生命的價值與尊嚴、醫生這個職業的責任與素質、醫患關係如何平衡,以及她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等。《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認為醫生這個行業,不僅僅只是醫學這個術業,還應具備人文基礎,包括心理學等,是近年來少見的人文反思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醫道凝眸:一位心臟科女醫生的思考》認為醫生這個行業,不僅僅只是醫學這個術業,還應具備人文基礎,包括心理學等,是近年來少見的人文反思書。

作者簡介

岑瀑嘯(Puxiao Cen,M.D., F.A.C.C.),1968年出生於廣州市,祖籍中國廣東省南海縣九江鎮,中山大學醫學院(原中山醫科大學)畢業。美國北岸大學附屬(原紐約大學附屬)Lenox Hill Hospital內科住院醫師,費城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心臟專科住院醫師。為美國醫學協會、美國內科醫學學會會員,美國心臟科學會院士。現任美國佛羅里達醫院心臟專科醫師,併兼任中佛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College of Medicine)臨床助理教授。經常舉行醫學講座。業餘研究中國及世界歷史文化,擅長書法與美術,曾為奧蘭多市繪製油畫,並為報章撰寫專欄。

圖書目錄

第一輯醫乃仁業
一個好醫生應當具備的素質3
中醫西醫,相輔相成6
“但願我生生世世都是矮子”8
激素套用的迷思11
醫生的“七年之癢”(之一)14
醫生的“七年之癢”(之二)16
生命何價(之一)19
生命何價(之二)22
生命何價(之三)25
生命何價(之四)2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一)3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二)3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三)3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四)42
第二輯醫療制度
這個天秤能真正持平嗎47
醫患關係的制度因素52
關於醫療意外的賠償問題55
醫療衛生改革應首重醫患溝通58
改革醫學教育制度是降低醫保費用的良方61
中美醫患衝突管窺64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一)67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二)72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三)76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四)79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五)84
美國醫保“錯雜彈”(之六)88
第三輯大德曰生
人體功能猶如一部交響樂95
器官移植縱橫談(之一)97
器官移植縱橫談(之二)101
器官移植縱橫談(之三)104
從電視劇ER說開去108
Hela細胞的故事112
從基因研究談起116
“少吃肉”並非只關乎個人健康(之一)121
“少吃肉”並非只關乎個人健康(之二)125
弘揚人性善的一面129
第四輯醫道凝眸
賈伯斯輟學的啟示135
“病人自我做主”權之面面觀138
妙手回春誰之功142
乳癌防治基金撥款風波的聯想145
“救死扶傷”就是一切?149
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151
網際網路——橋樑、智庫與學府155
網際網路——醫患之間的“第三者”?158
醫療保險公司的形象和角色161
優生面面觀(之一)166
優生面面觀(之二)170
優生面面觀(之三)173
優生面面觀(之四)176
優生面面觀(之五)178
“偏心”(之一)181
“偏心”(之二)185
“偏心”(之三)188
讓臨終關懷達致三贏(之一)191
讓臨終關懷達致三贏(之二)197
漫話“安樂死”(之一)201
漫話“安樂死”(之二)205
百年學制待翻新(之一)209
百年學制待翻新(之二)212
慈父澤波215
從避風港到伊甸園——我的人生軌跡與心路歷程219
後記223

序言

作家秦牧的《藝海拾貝》中有一篇《兩代人》,談及“中外文學史,兩代人相繼成為卓越文學家而為大家所熟知的……為數頗少”,三曹(曹操父子)、三蘇(蘇洵父子)和法國大仲馬、小仲馬“該是最聞名的了”。
我是醫生,文學不在行,雖算愛好。而這種愛好,跟我父親岑澤波的影響分不開。或許其中不無某種基因遺傳。我當醫生可能就有遺傳因素。現在保存的兒時相片中,有一張畫面清晰可見:兩歲的我拿著聽診器貼在媽媽胸口,作“大夫”狀。父親將此抓拍了下來。
父親生於香港,出身於七代中醫之家,他在廣州邁上了中西結合之路。我學西醫,在美習醫近二十載,是遺傳中帶“變異”。按照計畫,從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退休後,應聘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授近十年期滿,73歲的父親便揮手離開教壇和手術室,返美頤養天年。但他打算退而不休,準備撰寫一些早就考慮過的醫學隨筆,主要涉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醫學史,以及醫學倫理學。事實上,在港任教九年多來,每當回美度假,他都會跟我和妹妹在佛羅里達醫院“擺龍門陣”,父女三人分別就骨科、心臟科和癌症舉行講座。己逾耳順之年的父親談笑風生,眉飛色舞。那是我們極其暢快的時光。
不料2009年4月間,在我們父女仨在中國珠江三角洲作“和諧之旅”後,他溘然去世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寓所,距離任滿之日不足兩個月!
對此,我至今依然難遏悲情,思之無不潸然淚下!但正如父親在為其恩師何竹林老前輩《正骨醫萃》所撰“跋”中,引用的唐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所昭示的,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所以,在父親離開近四周年之際,我將自己的若干想法整理成文,作為不會忘卻的紀念。與此同時,我也趁此機會與中國和美國的中文讀者交流,討論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移民大洋彼岸二十年,我未忘中華文化包括書法藝術。作為美國公民,我由衷熱愛這個接納我、培養我進一步成長的國家,不僅因為其人民與制度給我的醫學訓練與事業提供了廣闊的機會,更因為它給我自由的思想空間。我真誠希望它日益和諧。我還希望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略盡綿薄之力。
我所寫的話題,有許多都富於爭議,其中一些問題和討論並無唯一答案或結論,也可以說不存在絕對真理,我覺得讓大家講出來,各抒己見很重要。傳媒固然有所反應,但往往語焉不詳。我則希望有足夠的交流,引致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明白,以利溝通。例如安樂死、器官移植、醫療資源分配之類敏感話題,就亟須展開充分的討論。
美國是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少時候側重保護弱者,每項法律都會有異議者。僱主角度就會不同於雇員角度。而有時某項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偏頗,違反其創立原意,以致後來反而損害了弱者。這種情況也需要通過推動全民探討來逐步改變和加以完善。
不同意見的爭論絕非壞事。“懶得講”可能緣自弱者自感無話語權,難以扭轉主流的成見。但事實證明,“說出來”才是改變不合理現狀的第一步。例如種族分隔,在南北戰爭後,奴隸制在法律上被明文廢除了,然而實際上直至1965年,在廣大的南方各州仍然一直存在。現時我的白人朋友在我談起此段應令每個美國人汗顏的歷史時,他們都說當時的白人對之默許的行為實屬良知有虧(那時或今天依然明目張胆地歧視黑人就更可恥了)。可是捫心自問,若我是1965年南方的白人,也未必能鼓起勇氣發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聲音,從被壓迫者角度讓他或替他講出來。馬丁·路德·金以“我有一個夢”作了有力的表述,終於改寫了歷史。
反之,1942年7月巴黎有76000猶太人被送去納粹集中營,他們的法國同胞幾乎全部保持緘默,不敢挺身而出,發出正義的呼聲。至今法國人對此仍然感到欠了賬。2005年7月席哈克總統代表法國向猶太受害者正式道歉。
我覺得,好人不一定總是勇敢,但要時時提醒自己,真正的壞人只是少數。歷史上不公正的大事,都是在很多“好人”默認下發生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基於對新科學的驚恐,乃無知加上極端所引起。如幹細胞的研究,被一些人渲染仿如“克隆”,擔心變異,製造出難以控制的“怪胎”,或醫學科學家會“培養”不全的人去摘取器官。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應探討,不能以現在人類智慧不足為藉口而削足適履,扼殺進一步的研究,也不能待人們成熟後再發明新東西。凡是好奇心或靈感均宜加以鼓勵,而不應憂心忡忡地千方百計予以禁止。只有容許智慧不斷發展方能增加社會活力,推動人類進步事業。
設計討論的方式十分重要。參與的各方應有準備,試圖站在其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從A到Z所有26個字母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功能,並非只有最常用的字母才需要學會使用。社會上每種不同意見均可能有互補作用,不是音量最大者或擁有、支配宣傳工具的少數“強者”才有發言權。這次歐巴馬健保方案,John Roberts大法官跳出共和黨框框,才出現轉機。近5000萬無醫保者內有3000多萬人可因此法案受惠,另1500多萬非法移民仍然可能暫時無助。修改移民法卻殊不簡單,墨西哥孕婦湧入將是大問題。美國人對此的擔憂倒是比較一致。
當前,媒體影響力極大。人們信息的來源大多靠報紙或電視,它們通常黑白分明,以缺乏灰色地帶的方式,特別鍾情於戲劇化地展示不同觀點。觀眾或讀者很容易一時激動起來,成為他們的俘虜。書籍出版有所不同,它由私人閱讀,私人思考。民主必須通過獨立思考。
說到底,筆者此書旨在拋磚引玉,點出若干話題,希冀引起公眾關注與討論。倘能如此,將不勝欣慰之至。相信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樂見其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