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出生於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屬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為古同安(含廈門島)歷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生前為濟世良醫,受其恩惠者無數,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遐邇,民間稱其為吳真人,尊為“神醫”。鄉民建廟奉祀尊為醫神。著有《吳夲本草》一書。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廟位於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慈濟宮,現大陸和台港澳,東南亞有2000多座供奉吳夲的保生大帝廟宇,信眾近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為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香港、澳門、東南亞及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吳氏後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

人物生平

保生大帝: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祇,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

慈濟祖宮 慈濟祖宮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tāo),字華基,別號雲衷 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於採藥之時,羽化飛升。家鄉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屬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

白礁慈虛宮 白礁慈虛宮

白礁慈濟宮(皇帝最早欽賜建造規格最高的五門宮殿建築)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面臨九龍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醫吳夲。白礁村前滔滔九龍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漸成5條港叉,成為白礁漁舟出入港道。吳真人童年,隨父吳通出入港道討小海捉魚,後人就把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於這5條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漲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條龍鬚,後人就把這片海灘稱為“龍鬚灣”。北宋景祐丙子(1036年)吳真人升天,白礁父老鄉親緬懷吳真人,籌資在真人生前修煉處建庵,雕塑吳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為“醫靈真人”,因庵前是“龍鬚灣”,故取庵名為“龍湫庵”(今祖宮正殿處)前身。龍湫庵,始建於宋景祐年間(1036年)。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敬重民間醫生吳夲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詔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肇立“醫靈神祠”、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擴為二進廟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名曰“慈濟”。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清嘉慶年間增建前殿,成為三進宮殿式建築,占地1609.5平方米。宮廟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前殿、大井、獻台、正殿、天井、後殿。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檐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筒瓦;底層辟5個大門,門廊有蟠龍石柱6根,門前有紫色石獅1對;兩側有懸山頂廂房各三間。二樓兩側分置大鐘大鼓。天井有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獻台,鐫飛天樂伎,雙獅戲球浮雕,獻台上置蹲踞狀石獅,稱“國母獅”,右前肢上舉握一吳夲方印,均為宋代雕刻。台前有龍泉井。正殿,為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單層宮殿式結構,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中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間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狀,後殿更高於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小天井,兩側有鐘鼓樓,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整座宮殿建築集宋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美稱。

據說,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分遷台灣學甲,三大帝享祀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目前白礁村共供奉三尊保生大帝,一尊在白礁慈濟宮,一尊在白礁黃娘前慈虛宮,一尊在白礁潘厝菜市場旁瑞雲宮保生大帝廟)。

《學甲慈濟宮沿革》云:“保生大帝台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台南學甲之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開基祖神像(開基二大帝),於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之部分忠貞軍民,自大陸渡海來台,在學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將軍溪頭前寮登入。先民定居學甲後,先建簡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香火益盛,乃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為堂皇廟宮。”

南靖龍山保生大帝石雕 南靖龍山保生大帝石雕

保生大帝台灣民間俗稱“大道公”, 宋代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因其精通醫術、救人無數,被尊奉為神。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漳州、廈門、泉州與隔海相望的台灣島,以及東南亞一帶,坐落著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吳夲(保生大帝)宮廟。每逢歲時年節,一座座的宮廟裡總是人員輻湊,往來的信徒們滿懷虔誠地在吳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菸,口中呢喃私語,希望吳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學,生意順利,無病無災……

吳夲是何方神聖,竟贏得如此眾多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不了解這一信仰的人們,大多會把吳夲想像成遙遙在上的神秘仙國世界裡的神佛。其實,吳夲成仙以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個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間的醫德醫品極佳的民間醫生。

廈門高林村西村社孫姓的第十世祖孫瑀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撰寫了《西宮檀越記》,文中追憶了其先大父孫天錫生前與吳夲相善往來的情況。其後,在十三世紀初葉,進士、廣州別駕楊志與漳州守莊夏,分別撰寫了《慈濟宮碑》,兩碑記對吳夲的事跡都介紹頗詳。此外,發現於龍海的《白石丁氏古譜》,其記載也從某一側面透露出吳夲的相關信息。下面,我們就從上述這些原始文獻的記載入手,揭開籠罩在大道公身上的神秘帷幕。

根據楊志、莊夏《慈濟宮碑》的記載,保生大帝名吳夲,字華基,別號雲衷,為紫微星轉世投胎,父親吳通,後追封為協成元君,母親黃氏為玉華大仙轉世,吳夲年少時曾受崑崙山西王母傳授法術,後舉科舉,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禮樂醫術,後辭官修道,行醫濟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書僮,感動書僮主人知縣江仙官與張師爺,追隨吳夲修練道術,施藥活人。 吳夲早年活動於泉州府同安縣與漳州府海澄縣交界的白礁與青礁一帶。吳夲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卒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成神之前,吳夲乃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同時,也是一個濟世救人、心懷眾生的修道之人。如楊志在《慈濟宮碑》中,認為吳夲“弱不好弄 不茹葷,長不娶,而以醫活人。枕中肘後之方,未始不數數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遠近以為神醫”。可以看出,吳夲生前不吃葷、不娶妻等行為,確是嚴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藥到病除的高明醫術,也為他本人博得神醫的雅稱。在莊夏的筆下,吳夲仙醫的角色,愈發生動鮮明。吳夲畢生從事民間的醫療活動,在醫術上頗有創穫,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時吳夲還藉助一些道教的儀式,幫助患者解決病痛,效果同樣顯著。莊夏《慈濟宮碑》稱,“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沈痼奇恠,亦就痊癒。是以厲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可以想像,如果吳夲願意,他所擁有的高明醫術可以很容易地為他帶來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祿。然而,生性純樸而又慕道求仙的吳夲,並沒有把他高明的醫術當作追求功名富貴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為民眾解除病痛為矢志。對於登門求醫的病人,吳夲一視同仁,“無視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鹹以為神”。吳夲高尚的醫德醫品,在此非常明顯的體現。

白礁慈濟祖宮龍湫庵牆壁遺蹟 白礁慈濟祖宮龍湫庵牆壁遺蹟

孫瑀的《西宮檀越記》,也給我們帶來吳夲生前活動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宮檀越記》里,孫瑀追憶了其先大父孫天錫在獲得吳夲施藥治病後兩人相善往來的詳細經過。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孫天錫食河魚得疾,調養於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個多月後,有一姓裴的方士,自號養真老子,年已80有餘,但身著道袍,鶴髮童顏,頗有神仙之概。裴養真週遊到居士庵,與孫天錫相見之下,談天說地,話語極為投機。過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吳悟真,“素以神醫名”,聽說週遊於旗山居士庵的裴養真“妙契神靈秘旨,且深修煉之術”,在修道學仙上極有造詣,於是急忙涉水渡江,趕來拜訪求經。裴養真一見吳悟真,就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與談吐所折服,“知為超世人”,於是兩人相得甚歡。在結為密友後,裴養真對自己所學毫不隱瞞,傾囊傳授給吳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處之餘,吳悟真見孫天錫面帶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錫治病,“三日而見效,半月而平復,閱三月而肢體強壯,顏色如故”。愈後,孫天錫大喜過望,要以百金酬謝,吳夲(法號悟真)卻而不納。於是孫、吳兩人也結為深交,在裴養真走後,兩人還不斷地互通音信。

孫瑀文中的吳悟真是否就是吳夲呢?答案是肯定的。孫瑀《西宮檀越記》開篇即指出,“里之有吳西宮,猶白礁之有祖宮也。蓋白礁為吳公出生之鄉,而西宮為吳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為吳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吳悟真的祖宮,這兩者已大致能說明吳悟真與吳夲應該同為一人。重要的是,孫氏後裔在重修族譜時,又在《西宮檀越記》文後加上補註,“吳真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歲三月十五日辰時,卒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歲五月初二日,經今計封十六次”。由此觀之,吳悟真就是吳夲,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時用的道號。從孫瑀追憶的這個故事來看,吳夲生前對道教方術興趣盎然,在聽說裴養真的訊息後,不辭勞累,從白礁涉九龍江到廈門拜會。同時吳夲的醫術也相當高明,面對孫天錫調養一個多月都未見起色的疾患,在施藥調理後,三日見效。而且,吳夲醫德高尚,當孫天錫以百金重酬其功時,不為錢財所迷,而是坦然卻之,此等高風亮節,有神仙風範。  此外,《白石丁氏古譜》中,也留下一些有關吳夲生前的信息。龍海丁族三世祖丁遷過世前留有遺囑,以詩歌的形式勸勉後人力行善事、節費濟人,其第四子丁祖並為遺囑作敘。到北宋仁宗間,族裔復請吳夲錄遺囑及敘於祠堂:“迨宋仁宗朝,吳真君以通家善書為吾舍再錄此頌及敘於祠堂,為世守芳規。其榜末題云:天聖五年臘月吉日,泉礁江濮陽布叟吳夲謹奉命拜書”。從吳夲的署名來看,其自署的“濮陽”應為籍貫,“泉礁江”則應指同安白礁,因舊時同安為泉州所轄。這一記載為吳夲出生於白礁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明。而且,丁族作為地方上的大族,會請吳夲幫忙以善書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勸誡重錄於祠堂,作為世守芳規,說明吳夲生前在書法上有一定的造詣,且精通道家的善書,所以才為丁族所倚重。

有關吳夲的仙化,莊夏《慈濟宮碑》僅提到“羽化於家”。但當地民眾知道吳夲仙化後,自發在吳夲生前採藥煉丹的青礁,搭建簡易小祠——龍湫庵,供奉吳夲神像,呼為醫靈真人,虔加祭禱。說來也怪,病人在龍湫庵祭拜後,其疾患往往不藥而愈,仿佛是吳夲之靈還在冥冥之中護佑著病人。於是,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各地的民眾紛至沓來,到龍湫庵祭拜吳夲,以求得病癒,結果效果同樣明顯。楊志在《慈濟宮碑》中也記載了這一異事,“羽化之後,靈異益著。民有瘡痬疾疢,不謁諸醫,惟侯是求。撮鹽盂水,橫劍其前,焚香默禱,而沈疴已脫矣”。

供奉吳夲(保生大帝)的慈濟宮 供奉吳夲(保生大帝)的慈濟宮

元代,隨著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與傳播,上述宋代文獻記載中吳夲模糊的形象,逐漸變得生動活潑與鮮明起來 。

元明清以後,保生大帝信仰的傳播範圍擴大,呈現出遍地開花的趨勢,而且各地奉祀保生大帝的宮廟數量也扶搖直上。明清時期,保生大帝信仰已經走出福建,傳播到隔海相望的寶島台灣以及東南亞一帶。據台灣學者考證,見諸文獻記載的台灣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祠祀,應是肇建於荷蘭據台時期的台南縣廣儲東里的大道公廟,王必昌《重修台灣縣誌》載:“荷蘭據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矣!”此後,鄭成功入台,以及清朝統一台灣後帶來的多次閩人移台高潮,都有力地推動了保生大帝信仰在台灣的傳播。時至今日,保生大帝信仰已發展為台灣的一種強勢地方神信仰。據2001年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的統計,台灣的保生大帝同祀宮廟共有264座(尚不包括未加入聯誼會的宮廟)。至此,全台的行政區劃中,除基隆市外,全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保生大帝的同祀宮廟。明清漳、泉商人在東南亞一帶的活動,也促使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國門,落戶於浩渺萬里的異國他鄉。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加坡天福宮落成時,保生大帝即為主祀神明之一。鹹豐十年(1860年),三寶壟華人領袖陳宗淮還特地在大陸定製保生大帝神尊,迎返當地的大覺寺奉祀。此外,東南亞其他國家奉祀保生大帝的宮廟也不在少數。

實錄

世代積德

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是周代泰伯的後裔,列國時分土金陵,建國吳縣(現今的江蘇省),傳到三十 一世的時候,遂以吳為姓。後來吳姓子孫繁衍,才分出一支,遷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鄉就是日後大帝生長的故鄉。大帝名夲(音滔),字華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的好人。

成夢懷胎 傳到聖父名通,後來受封協成元君,平時也是勤儉治家,喜做善事,以勸人學好聞名。聖母黃氏,後來受封玉華大仙,性情幽雅貞淑,修前世功果,積德早已上達蒼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夢見吞食一隻白龜入腹,醒來以吞食白龜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後來果懷聖胎,這就是大帝投胎。

真人降生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歲次已卯,聖母將要分娩時,恍惚看見長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門口,說:“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來投胎降世的。”他們剛剛說完大帝就降生了。這時候異香滿堂,豪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台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上空五彩祥雲朵朵覆室,紫氣滿庭,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這不是尋常的瑞氣。時正是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

博覽典籍

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轉世的,生來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時候,身體特大而且很聰明。及長博覽群書,無論什麼書籍,凡是讀過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禮樂刑政的書也無所不通,尤其是對歧黃醫術,他特別下工夫潛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許多錯誤,在製藥方面,特別精研有方,達到奧妙,這就是大帝夙願救世濟人的緣故。

偶遇異人

大帝十七歲的時候,遍游各地名山。有一天,來到江邊,偶然遇見一位面貌與世俗不同的異人,在江上劃舟,他忽然把舟搖過來,邀請大帝登舟一同游賞。大帝很高興,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搖到那裡去。頃刻之間,只見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風景非常好。大帝問那個異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麼山呢?異人說那是崑崙山。

王母傳法

異人請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這座山的最高峰。來到一座洞府,那異人便請大帝入洞,參見西王母。西王母大悅,就讓大帝坐下,西王母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要將神方以及驅魔逐邪的法術傳授給你,讓你去濟世救民。”大帝於是留在崑崙山過了七天,學習神方及法術。臨別時,王母再三囑咐大帝:“學成回里,別忘記旨在濟世救人”。說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會兒便回到家鄉,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應立志修真、研究醫法濟世救人。

辭官退隱

大帝平素孝敬雙親,和睦鄰居,守信約,淡金錢,重義氣,戒殺持齋,不娶妻室。傳說大帝24歲中舉人,朝廷授予御史,他為國家效勞數年,即辭官回歸鄉里,退隱於泉州府白礁鄉文圃山龍池岩煉丹製藥,濟世救人。

方華

有一次,大帝要上山採藥煉丹,經過樹林,看見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來一看,只見那堆骨已經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於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時畫符念咒,步罡踏斗作法,說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尋找主人。大帝問他什麼原因?童子答說:“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縣,行到林中,突被老虎衝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現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勸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為書童。於是命他背藥同行,途中,遇見他的主人同安縣知縣,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縣一見那個書童很驚喜,問他“你與我同往同安縣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為何現在還活在世間:”大帝便將起死回生之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問大帝說:“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轉生為死:”大帝點點頭,即時施符念咒作法,那書童隨即又變成一堆枯骨。

江張從游

江知縣看見大帝法力無邊,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爭名奪利終久無用,便要求大帝收為徒弟。大帝即時允許,收為門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將枯骨在化成書童。事後,江知縣返回衙門,將遇見異人,收為門徒的事一一告訴張師爺(即張聖者),並表明願意棄官跟隨大帝隱居修道,並將官印交給他。張師爺得次仙機,也深悟爵祿榮華終是一無所有,天下既有此異人,豈能錯過,所以他也棄官同行。

結廬礁山

大帝帶了江仙官,張聖者同歸白礁,蓋結草廬,隱居修真論道,行醫救世。事後這訊息傳四方,受教日眾,諸門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黃醫官、程真人、江仙官、鄧、何、紀、黃仙姑,趙、殷、康、辛、王等諸元帥,王靈官,王、康舍人,張、蕭、劉、連聖者,馬、虎迦羅,諸天君並各神將等。

揭榜醫太后

宋仁宗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稻世。

天聖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里所有太醫多次診治,百藥無效,病情反而同日見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來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醫診治羞於開口,不肯讓人視診,服下許多丹藥均無見效,太后病久不愈,太醫束手無策,宋仁宗更是廢寢忘食,坐立不安,百般無奈,只好張貼黃榜廣徵良醫。

有一天,從福建到京都汴梁雲遊的民間醫生吳夲看了黃榜,伸手揭下來,這訊息轟動整個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當然有封賞,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當心腦袋。

吳夲揭榜後,被帶進宮中,宋仁宗親自召見,只見他道貌平凡,布襪草鞋,風塵僕僕,說話聲如洪鐘,上朝不拘禮節。宋仁宗心想,這分明是個鄉下醫生,豈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黃榜,且讓他試看看。

吳夲被帶到後宮,太后躺在房裡床上,太監從房裡接出一條紅絲線,讓他在絲線上把脈,吳夲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認真診斷一會兒,沉沉地嘆了一氣道:“沒治了,沒治了,脈搏已經停了”。說罷站起來,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眾人大吃一驚,覺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這個鄉下醫生看起來還有點真本事。剛才故意叫宮女將紅絲線系在床桿上,被他診出沒脈搏,實非平庸之輩。眾人見大夫要走,忙上前勸阻道:“大夫留步,請再為太后把一次脈。” 吳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聚精會神地把脈,低頭沉思片刻又道:“沒治了,沒治了,太后的脈搏跳得和貓一樣急。”以貓試他,又被他識破了,因此趕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脈。

吳夲百般無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個指頭按在紅絲線上,垂頭側耳,專心致意的掃寸脈,關脈,尺脈,認真辨認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為太后隔幔灸艾柱,鋼針刺背脊,又用丹藥內服,經過一番調治,太后的病終於藥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賜封御史太醫,他起身辭謝,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眾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

宋仁宗見他堅持,嘉獎他的美德,賜他在故裏白礁擇地(現白礁慈濟祖宮正殿)結廬修真悟道,行醫濟世。 輸米濟急 宋仁宗明道元年歲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兩地久旱不雨,顆粒無收,饑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聽見這個訊息後,便搭蓋了一座高台,台上豎起一面大旗,親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眾宣布十天之內,有大船載米前來救濟,民眾半信半疑,企望奇蹟來臨。不覺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數十隻載米前來救濟,大帝計口賑糧,漳泉兩地災民聞此訊息,招兄呼弟接踵而來,受賑災民人山人海,災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災救難的善舉,使漳泉兩地災民皆得飽食,個個感謝大帝功德無量。

祛癘擊魔

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兩地瘟疫蔓延,民眾相繼而死,吳真人帶領徒弟江仙官、張聖者等奔波於漳泉疫區,施醫送藥,拯救災民無數。吳真人步罡踏斗,驅雷擊斃瘟魔,平息一場災禍。漳泉兩地民眾永懷吳真人的恩德。

白礁 飛升

千年古寺龍池岩 千年古寺龍池岩

景祐三年(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吳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繞道到文圃山龍池岩採金線蓮,看到峭壁上有金線蓮時,吳夲抓住買麻藤,攀上長滿青苔的大石,這時買麻藤的根被拔了出來,吳夲趕緊去抓旁邊的雞血藤,由於手心汗多手滑,又飢腸轆轆,四肢無力,不慎墜下懸崖,鄉親搶救回家,醫治無效,午時乘白鶴協同聖父、聖母、聖妹、吳明媽、王舍人得飛升,吳真人時年58歲。遠近鄉民揮淚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煉處建龍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除去賊寇

大帝乘鶴飛升後,仍常眷戀鄉里。有一天,有群寇擾亂鄉里,聲勢洶洶,鄉里人惶惶不安,家家列香案,禱祈大帝顯化庇佑。未幾,官軍來到,與群賊大戰,大帝暗中相助,賊首季三當場被擊斃,群賊無首,四散逃亡,賊亂遂平,鄉民拜謝大帝庇佑,除去惡賊,桑梓幸得安寧。

跨鶴退潮

有一次,大帝的鄉里洪水暴漲,整個鄉里變成汪洋,大帝跨鶴顯靈施法,頃刻之間,洪水驟退,全村幸得安然無恙。鄉民拜謝大帝神威顯赫,解救鄉里,每年四季演戲酬謝。

露幡救駕

當宋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宋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國金兀朮領兵侵犯中原,守軍無法抵敵,皇上將太子康王送給金邦為質。經過長久的歲月,康王思念中原。 有一夜,他看見月色明亮,便偷偷離開,步行到崔子廟,可是沒有馬匹是不能脫逃的,他正在焦急的時候,忽然聽到廟廊下有馬嘶,他即刻跳上此馬逃走。當康王逃到江邊,只見前面江水滔滔後面的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舉頭仰天祈神保佑,說也奇怪,頃刻間看見神兵阻止金兵,並見雲端露出大帝旗幡。此乃大帝顯聖護駕。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了帝位,在臨安建都,派人四處查訪,始知是大帝顯聖保駕。

興膺廟祀

紹興二十年歲次庚午(1150年),宋高宗皇帝為感吳夲恩德,頒詔動支國庫,遣使監工,把龍湫庵改建為一座宮殿式的廟宇,奉祀大帝,以答謝顯化救駕之恩,明朝文皇后再賜送“國母獅”鎮宮,這就是現在白礁的祖宮,有“南方故宮”美稱。紹興二十一年歲次辛未(1151年),漳州府龍溪縣有一位時任吏部尚書姓顏名師魯奏請朝廷,復在青礁建廟,塑大帝神像奉祀。 卻賊封侯。

寧宗慶元元年歲次乙卯(1195年),賊寇又再侵掠故里,大帝顯聖協助鄉民殺退賊兵,鄉親得以安然無事。朝中大臣聞知此事,啟奏皇上,封大帝忠顯侯。

靈泉 祛疾

慶元三年歲次丁巳(1197年),白礁鄉民商議擴建大帝祠廟,因為工程浩大所費甚鉅,無法進行。有一夜,宮前壇下突然湧出靈泉水,異香四溢,民眾取泉水飲之,甘而且香,又能醫病,這事傳出,每日叩求泉水治病者人山人海,求水投錢不計其數,數月湊齊擴建祠廟的一切費用,使擴建工程順利完成。

旗退群賊

開禧二年歲次丙寅(1206年),因群賊侵入漳州、泉州,官兵抵敵不過,正在苦戰的時候,忽然看見空中出現忠顯侯的旗幡,群賊畏懼,遂紛紛潰退,漳泉二地得保全寧。

除旱豐收

開禧三年歲次丁卯(1207年),是年亢旱無雨,赤地千里,無法耕作。漳泉民眾到慈濟廟祈求大帝,幸受庇佑,連降大雨數天,驅除旱魔,幣園復甦,旱年反比常年豐收。此事傳到朝廷,追封英惠侯,由於東至蒲陽、長樂、延建,西至汀洲、潮洲、廣東、廣西,到處都知道此事。

鄱陽救駕

元末明初,明太祖洪武帝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當時狂風大作,陳友諒將連環船列在上流向下壓迫,洪武帝不支戰敗。那時他所乘的戰船將要沉覆時,忽見大帝在雲端顯出旗幡,即時反風回浪,將陳友諒所乘的連環船吹翻,洪武帝於是轉敗為勝。後來洪武帝即位金陵(現今的南京)後,感謝大帝神力救駕之恩,於洪武五年歲次壬子(1372年),封醫靈真君。

國母賜獅

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文皇后患痼疾,朝內太醫久治無效,皇帝下詔懸賞求醫,黃榜懸掛旬余,無人應詔,而文皇后病情日益增重。 大帝化成遊方道士揭榜施醫,藥到病除,十分神效。皇帝要封他為御醫,他辭謝不就,即乘鶴飛升。後來,文皇后派人調查,方知白礁醫靈真君顯化所救,成祖敕封吳真人為恩主吳天醫靈秒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文皇后為感救命大恩,命京都能工巧匠琢造一隻高舉“亞”印章的石獅,專程運送到白礁慈濟祖宮,歷代相傳永作紀念,後來人們就把文皇后所賜的石獅,稱為“國母獅”。

故里

唐代土地公廟 唐代土地公廟

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是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吳真人)的出生地。保生大帝是福建閩南和台灣閩南籍同胞所奉的地方守護神。史載,神姓吳名夲,是宋代神醫,又被稱為吳真人、花橋公。生前醫德如佛、醫術如仙,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分文。民間傳,吳真人生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慈惠濟世,活人無數,深受時人尊敬,稱神醫。吳真人辭世後,人們自發地建宮立廟,塑像祭祀,漸漸發展為一種信仰崇拜,吳真人也漸由神醫變成醫神。現吳真人的崇拜遍及閩南、兩廣、台灣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廟宇近千座,僅台灣就多達數百座。作為保生大帝故里的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近幾年來致力文化建設,並將保生大帝文化列為該地特色文化品牌。

保生大帝出生地白礁村,傳說吳真人每次採藥前必先前往文圃山牛屎巷頂土地公廟拜土地公,每次都給土地公擲杯才上山採藥,採藥回來也要到土地公廟拜土地公後才到龍池岩煉丹,因龍池開發區拆遷重建土地公廟,今位於龍池岩路(半山墅後),閩南福德廟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與龍池岩寺(始建於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白礁慈濟宮共同構成保生大帝文化景點。

封號

自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日,吳夲登文圃山龍池岩採藥,不幸跌落懸崖仙逝,“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奏請於朝復立廟青礁,塑像崇祀”以來,歷代王朝對吳夲的封號如下:

◎宋乾道七年 奉賜號曰 大道真人

◎宋淳熙元年 賜廟號曰 慈濟宮

◎宋慶元二年 封 忠顯侯

◎宋寶慶三年 封 康佑侯

◎宋端平二年 封 靈護侯

◎宋嘉熙三年 封 正佑公(御史趙以神慈惠濟世,不貪飾之榮,上將公侯爵號改封沖應真人。)

◎宋淳祐五年 封 孚惠真君

◎宋寶祐元年 封 守道真人,加封廣德

◎宋景定五年 封 福善真人

◎宋德祐元年 封 孚惠妙道真君

◎元代 封 普祐帝君

◎明洪武五年 封 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明永樂   封 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明洪熙元年 封 慈濟醫靈妙道真君

從歷朝歷代對吳真人的10多個封號中可以看出,“保生大帝”的封號為最高,也最切合民意,爵位上媲美嘗百草的神農帝,理念上啟示人們弘揚真人的“保生”精神。普通百姓的宗教信仰多寄望於“天堂”或“來世”,而吳真人的神力則全在“保護今生”,且以“治病卻疾”乃保護生命,這就是吳真人的崇高精神。民間百姓對於吳夲的信仰和崇拜應來自於其“保生”、“護生”的精神,不過,也正因為其“保生”、“護生”的精神,從而贏得了無數善男信女的廣泛信仰。

祖殿

慈濟祖宮 慈濟祖宮

神姓吳名夲,宋代名醫。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吳夲,世所稱吳真君也。少超悟長得道術。不茹葷,不授(受)室。

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慈濟祖宮 慈濟祖宮

另介紹,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字華基,號雲沖,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相傳其祖先是戰國時的吳季札,子孫向四處發展,傳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親吳通,母親黃氏,避亂而南遷,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業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癒。於是病人交午於門,無貴賤悉為視療。景祐六年(景祐無六年-引者注)蛻化於同安之白礁。鄉人肖像祀之。水旱疾疫,款謁如響。部使者以廟額請,賜名‘慈濟’。開禧三年,公元(1207),草寇騷擾境上,忽睹旗幟,懼不敢入。事聞,封英惠侯。後累封普佑真君。”撰《志》者按曰:“《同安志》云:吳真人名夲,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後愈,煉丹救世。景祐(1034~1037)間蛻化於漳州白礁龍池岩,乘鶴升天。此全與《閩書》所載互異。《閩書》不言(吳)本官御史,亦無醫仁宗後事;惟記明永樂中,文皇后患乳,夢道人獻方,牽紅絲纏乳上,炙之,後乳頓瘥。問其居,對在某所。明日,遣使訪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吳名夲,昨出試藥,今未還也。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閩求而知之。皇后驚異,敕封吳天醫靈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賜龍袍一襲。”由此可見傳說之分歧。《台南市宗教志》所記更多神異。曰:“(吳)夲,泉州清溪縣常樂鄉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三月十五日生。幼習醫術,曾遇異人,授與神方濟世,兼授驅魔逐邪等術,遂成神醫。曾中進士任御史,以治癒仁宗皇后痼疾,著稱於世。尋退隱行醫,時有神異,為時人所欽服。後收同安令江官、主簿張聖者為左右侍從,借上帝公侍衛康、趙二將軍為左右護衛, 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為門徒。四出行醫除妖,著醫書內外科十三冊。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與父、母、妹、妹夫、仙官、聖者、書僮等,一齊騎白鶴飛升。時年五十八。世人感其恩德,建龍湫廟祀之,敕封為慈濟宮。飛升後,神跡屢現,降魔解厄,逐寇安邦,醫疾療傷,受庇佑沐恩者難以計數。宋高宗時,封大道真人號,寧宗時封忠顯侯。明太祖時,敕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舊時福建漳州,泉州多建廟奉祀。傳入台灣後,建廟亦多,為當地醫師及漳州,泉州籍民所信奉。殿內供奉:保生大帝金身、右配殿 從左到右分別為 西聖侯(朝廷派來監建慈濟宮的大 臣) 三將軍(祈雨的神明) 先生公(為建造慈濟宮看風水的地理師)聖父聖母 此為保生大帝的父母,前面的青年像相傳為大帝之弟。王

公大媽婆 王公廣惠聖王即謝安,大媽婆即王公夫人金氏,前面的青年像為王公侄子大使哥即謝府元帥謝玄。開閩王,也叫白馬忠懿王,開閩尊王,為唐朝五代閩國國主王審知。保生大帝祖殿護國公、觀音佛祖和千手觀音菩薩、註生娘娘金身、保生大帝駕前三十六天將、文昌帝君,朱夫子,魁星爺、關聖大帝,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廟宇

大陸

世界祖廟慈濟祖宮 世界祖廟慈濟祖宮

漳州白礁慈濟宮:又稱閩南故宮,白礁慈濟宮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面臨九龍江,背靠文圃山。祀奉 保生大帝、北宋名醫吳夲。原為龍湫庵,始建於宋景祐年間。迨宋高宗即位,因自己曾受恩於吳真人,為感恩圖報,乃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頒詔動支銀庫,遣使監工,把龍湫庵改建為一座宮殿式的廟宇(至今白礁慈濟宮鼓樓的樓牆外側還保留著當時龍湫庵的屋頂脊樑堆帶和石牆痕跡)、二十一年(1151年)擴為二進廟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名曰“慈濟”。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清嘉慶年間增建前殿,成為三進宮殿式建築,占地1609.5平方米。宮廟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前殿、大井、獻台、正殿、天井、後殿。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檐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筒瓦;底層辟5個大門,門廊有蟠龍石柱6根,門前有紫色石獅1對;兩側有懸山頂廂房各三間。二樓兩側分置大鐘大鼓。天井有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獻台,鐫飛天樂伎,雙獅戲球浮雕,獻台上置蹲踞狀石獅,稱“國母獅”,右前肢上舉握一方印,均為宋代雕刻。台前有龍泉井。正殿,為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單層宮殿式結構,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中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間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狀,後殿更高於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小天井,兩側有鐘鼓樓,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整座宮殿建築集宋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美稱。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又稱為東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歲在辛未,鄉尚書顏定肅公,奏請立廟”,紹興辛未年即紹興二十一年;青礁白礁東西兩宮直線距離2280米。

泉州花橋宮:為保生大帝生前施藥義診之處,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清代開始,該廟附設有施藥局,如今稱為泉州花橋贈藥處診所。

漳州秋坑濟安宮:在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一四二0年)開建,在光緒二十二年八月重修,始建至今已有580多年,歷史悠久,廟宇分前後殿,總面積340平方,單層磚木建築結構,廟頂峰精工細雕,塑造“雙龍搶珠”“二龍拜塔”,分布裝飾各種色彩的瓷片,顯得古博錦秀。

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醫神[中國宋朝醫神吳夲]

大田縣濟陽鄉上豐村昭靈宮: 清初有一香爐自白礁飛至上豐尾洋,上刻“保生大帝”字跡。族人於康熙乙亥年 (1695年)擇地造建昭靈宮,虔塑金身。1921年擴建副殿,文革中被拆除。1984年集捐資復建昭靈宮主殿,整做庭斗門路,重塑保生大帝神像及左右元帥朝天聖侯金身。2012年集捐資壹佰伍拾多萬元重建全座殿宇,祈求神靈庇佑平安健康,繁衍興旺。

台灣

新北市蘆洲保和宮

新北市樹林濟安宮

新北市蘆洲真久宮

新北市永和保福宮

台中市元保宮

南投縣草屯龍德廟

彰化慶安宮

彰化大城鹹安宮

雲林元長鰲峰宮

嘉義仁武宮

台南市北區興濟宮

台南市中西區下大道良皇宮

台南市安南區海尾朝皇宮

台南市龜子港保生廟

台南市仁德保華宮

台南市仁德車路墘保全宮

台南市舊和順慈安宮

台南市佳里青龍宮

台南市番仔寮應元宮

台南市南路寮保鎮宮

台南市陳卿寮保山宮

台南市中洲寮保全宮

台南市西港開仙真宮

台南市歸仁仁壽宮

台南市安平妙壽宮

台南市學甲慈濟宮

台南市下營區大屯保全宮

高雄市後勁聖雲宮

高雄市前鎮廣濟宮(戲獅甲廟)

高雄市湖內慈濟宮

高雄市左營慈濟宮

高雄市左營新莊仔青雲宮

高雄市左營城邑慈濟宮

高雄市鼓山內惟青雲宮

高雄市鼓山慈濟宮

高雄市鼓山慈仁宮

高雄市大寮保福宮

高雄市大港保全宮

高雄市高雄鼓山亭

高雄市赤崁保生宮

高雄市湖內大湖長壽宮

高雄市林園興濟宮

花蓮縣慈能宮

屏東縣水底寮保全宮

泰國

沙墩府保濟宮

玉湖殿

保生大帝玉湖殿 保生大帝玉湖殿

感德鎮石門玉湖殿始建於宋,是在吳真人羽化後,感德鎮石門村的先民們為紀念這位終身為民的神醫,在真人故鄉石門尖麓建廟立祀,子孫聚集於此奉祀真人遺容。清代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所作的《《吳真人祠記》》中寫到:“吾邑清溪(今安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族人在其山麓建廟立祀。”
明朝時,吳真人為帝後治好乳患,被敕封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賜同等居殿,故改名為玉湖殿。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為玉湖殿題寫“真人故地”匾額。
現今的玉湖殿,族譜中有詳實的記載:“吳氏第十三世行伍公,於康熙己酉年六月,將其二夫人在赤血侖的墓地付大道公遷建玉湖殿用,另施殿左田租六石,殿右竹林一所為住殿道士齋糧。”
,玉湖殿依山而築,坐落在半山腰,,殿後青山蜿蜒而上,氣勢雄渾,殿前是百多台階,依次而下,前方有一座渾圓山包,稱為珠山,整個格局,譽為“蜈蚣吐珠”,玉湖殿坐高望遠,上仰青天,下俯家幫,一種博大胸襟沛然而至,正是吳真人的真實寫照。站在殿前,遠處三重山脈橫亘綿延,又稱“三重案”:在左邊山上有一株巨松,巍然聳立,形如旗桿,稱“旗桿樹”:右邊山上有一株玉蘭香樹,亭亭玉立,樹冠直徑五米左右,蓋至地面,樹幹直徑有米餘,高有十五米以上,形如涼傘,稱“涼傘樹”。殿四周青山綠水,修竹清風,景色十分秀美。玉湖殿中供奉吳真人神像異於其他各地廟宇的塑像,別具一格,他頭插金花,身著鳳披,五縷長須,臉色紅潤,一派儒雅,親切可人。可惜這座玉湖殿於“文革”
期間毀為平地,殿中的神像,匾額,大柱無一倖存,只留下四粒宋代的石礎。到1981年村民才集資在原地,按原樣重建。因是杉木,經二十多年的風雨侵蝕,正面的門柱,板材都裂縫,油漆也脫落,再次集資重修。於2006年12月11日(農曆十月二十一日)上午舉行重修落成慶典,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廖武治先生(現為台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會長)和廈門青礁慈濟東宮董事長周學輝,青礁慈濟東宮辦公室主任黎明先生,歷史學者方文圖先生及縣有關領導人一行十多人參加了慶典活動。
玉湖殿左右有祖祠兩座:開基祖名曰中興祖,始建於明洪武戊辰年,風格獨特,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占地面積800平方米;二世祖祠名曰都美祖,始建於1851年,建築面積370平方米,占地面積有870平方米,點燈起,二進,現作為吳真人紀念館,館內展出吳真人的塑像、歷史文物、事跡資料。
玉湖殿於1998年9月被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確認為文物保護標誌並樹保護標誌碑;2003年6月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其保生文化信俗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物保護,石門玉湖殿被評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物保護擴展單位,並於2012年在安溪縣政府、安溪縣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感德鎮政府和感德石門玉湖殿管理委員會組織下,已成功召開第一次安溪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籌備會,感德石門玉湖殿正以昂揚的姿態,踏著建設“山水茶鄉,和諧感德”的號角闊步向前。感德石門玉湖殿旅遊區現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信俗

一:每年正月初一是眾人的許願還願日,這天四鄉八里的人都會來許願還願日,特別熱鬧!

二:每年正月十五(農曆)元宵節,夜裡由民眾抬著保生大帝金身巡境,這年活動要由去歲生男孩的村民出錢買燭分發給各戶參加巡境的人,燈具各戶自己負責,隊伍中有鑼鼓和各種故事隊伍參加!

廈門鼓浪嶼到白礁謁祖進香 廈門鼓浪嶼到白礁謁祖進香

三:每年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生日,在祖厝做佛事活動一天,由全村分角落部分民眾做頭,養豬參祭,這天還要請戲班演戲為保生大帝祝壽!

四:每三年一次,做大佛頭活動。時間是正月初一做到十二,初五出門請火,初六巡境。這次活動是要到外地刈火,全鄉分三個角落輪流進行。具體做法是在前一年正月初一擲杯選出六名做頭的人選,三人上火山(指定宮廟迎請),三人在家做準備工作。要到哪個宮廟也要進行逐個選擇,每個宮廟都要三杯聖杯。選人也是一樣要連續三杯聖杯。具體時間安排是初四出門到目的地,刈火後,初五回家,初六巡境。隊伍中有相公獅陣,鑼鼓,,十八學士,南音等。佛事活動從初一做到十二,每晚都要演戲,十二這天輪到做頭的角落,戶戶都要殺豬抬到祖厝參祭,做頭事的六人要把活豬趕到祖厝進行比賽,看誰功夫好,殺的最快,眾人圍觀拍手叫好。

另外,祖籍地還有一個特色是每逢男子成年結婚或者哪家要向保生大帝求醫問藥,都要到祖殿(玉湖殿)進行虔誠的禱告,然後用轎子把真人身抬回家,前面一個人拿著保生大帝令旗為真人開路,後面一個人拿著銅鑼,一個人拿著鑼鼓,另外兩個抬轎子,其他的三個人跟隨其後,排成“一”字形,把真人請回家。

總之保生大帝信仰已成為閩台兩地,海峽兩岸同宗,同地,同緣,同信仰的非物質文化情緣見證。越來越多台灣同胞到石門玉湖殿尋根謁祖,參觀,拜祖,祭祖,許願,還願,參與保生信仰文化交流這一活動。

傳說

農曆三月十五日是醫神保生大帝誕辰。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1、在閩台兩地流傳的媽祖與保生大帝鬥法的故事,被用來解釋閩台兩地農曆三月颳風下雨的現象。這一方面建構了一主位的秩序,另一方面也造成一點小小的衝突,使閩台兩地絕大多數地方,不在一間廟中同龕供奉媽祖和保生大帝。然而,唯獨廈門島上,人們把媽祖和保生大帝供奉在同一龕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習俗。究其原因,大約是廈門人來自各地,在此彈丸之地,為了生存,形成了和為貴的思想,他們也希望媽祖和保生大帝兩者之間的關係和睦,希望這樣的和睦能使媽祖和保生大帝共同給廈門人帶來祥和的秩序;另外,媽祖和保生大帝有相等的頭銜,共祀有經濟和便利的好處等。這表明,神是人創造的,神明是在人們有某種需要的前提下創造出來的,並根據人們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釋。

2、「保生大帝」吳夲,俗稱「大道公」,同安出身。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故又稱為「大道公生」。可是這一天,不知為什麼,每一年都會颳起大風,故又稱為「大道公風」。

「媽祖」,本名「林默」,湄洲出身。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姐誕辰。不知怎么每到那一天,必然下起雨來,所以俗稱「媽祖雨」。

故事是這樣的,大道公與媽祖,在還沒成仙之前便互相較勁,看誰的法術厲害。由於兩人旗鼓相當,皆神通廣大,各種法寶全使盡了,依然分不出高下,天上諸神看他們這樣斗下去也不是辦法,便居中協調,雙方言和,才結束了這場惡鬥。

可是雙方面心裡都還是有點不平衡,大道公心理想:「好!她三月二十三日誕辰,我就施法下雨,把她臉上的胭脂水粉,洗個乾乾淨淨,看她出糗!」

而媽祖婆心裡也想:「哼!說好不鬥了,還那么狠,難道我怕你不成?三月十五日他誕辰那天,我就颳起大風,把他真人帽吹掉,讓他變成四不像!」

就這樣,每年三月十五日必颳大風,三月二十三日,則大雨不斷。

3、人世間難免會產生糾紛,而神界也不例外。在台灣民間相傳著這樣一段傳說:傳說神界的單身貴族大道公與媽祖曾有一段友誼史,保生大帝得道後見媽祖端莊賢淑,便展開追求攻勢,共同譜下一段“友情”。一日,媽祖乍見母羊產子之苦,毅然慧劍斬情絲與保生大帝斷絕往來,大帝無端被拋棄非常懊惱,乃在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遶境時施法下雨,淋洗媽祖臉上脂粉;保生大帝拉不下面子,就決定下場大雨將媽祖臉上的粉洗下來,讓她也體會沒面子的感受。媽祖不甘示弱,也在保生大帝誕辰(農曆三月十五日)神駕出巡時作法颳風,要吹落大帝頭上的帽子。因此每逢媽祖誕辰便經常下雨,而保生大帝誕辰則常會颳風,此即民間氣象諺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由來。

4、保生大帝和媽祖生前都沒結婚。有一種傳說是這樣的。相傳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大都會下雨。其中有媽祖、保生大帝鬥法的趣聞。媽祖上轎出發時,在路上中看見羊媽媽痛苦地產下一隻小羊,心想結婚生子實在太辛苦,就斷了出嫁的念頭。

因此,幾乎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都颳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都會下雨。保生大帝和媽祖鬥法的趣聞是民間的一種幽默。也是,民間對自然氣候的一種神話的解釋。在今天的科學看來,顯得有些不科學。但是,我們不妨把它作為傳說,讓民間的保生大帝和媽祖更有人性。

大道公與媽祖婆的友情 ,媽祖為(五代十國<閩國>)閩人,保生大帝大道公為(北宋<趙匡胤所建>)漢人,二神均為福建人氏,一在福建同安一在莆田湄洲,兩地相去不遠且雙方均未婚即升天,因此民間盛傳大道公與媽祖婆的友誼史。 民間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原系一對朋友,當大道公的轎子抵達媽祖家中之時,媽祖見母羊生產之痛苦狀,萌生悔意,毅然拒絕;

其實農曆三月正值梅雨季節,颳風、下雨乃自然現象,轉至神界的法力交戰,而兩位神祇呼風喚雨的能力,是海洋文化的表徵。

影視

電視劇《神醫大道公》中的吳夲 電視劇《神醫大道公》中的吳夲

以保生大帝吳夲的故事為題材創作的大型古裝神話喜劇, 是第一部展現保生大帝故事的電視劇。本劇是兩岸第一部正式合拍的電視劇,兩岸正式開放影視合作政策之後,第一部與台灣合作的電視劇,同時這也是台灣主流電視台第一次以預購著作權的方式參與兩岸電視劇的合作,開創了兩岸戲劇合作的新模式。《神醫大道公》拿到台灣當局給大陸電視劇頒發的“001”號入台拍攝許可證,成為第一部公開赴台拍攝的大陸電視劇,堪稱海峽兩岸影視合作的“破冰之旅”。同時也先後在兩岸主流電視頻道(央視和台灣民視)播出。

簡介:醫神保生大帝吳夲與瘟君成了同門師兄,千年鬥法。天庭如人間,小人當道,君子被貶,落在下風的瘟君設計挑撥眾神仙向玉帝告狀,說保生大帝管了太多人間閒事,玉帝發怒將保生大帝打入凡間,並下旨交代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把一個品行頑劣的醫官培養成一代名醫,重返天界,恢復神籍。從此,醫神變為郎中,混混成了徒弟,一對神差萬里的師徒開始行走江湖,醫療眾生。

承制

廈門廣播電視節目有限公司

北京世紀春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台灣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東陽萬瑞達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精彩劇照 精彩劇照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

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

廈門海滄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世紀春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影視形象

《神醫大道公前傳》韓棟飾演的吳夲 《神醫大道公前傳》韓棟飾演的吳夲

《神醫大道公》鄭少秋飾演吳夲

《神醫大道公前傳》韓棟飾演吳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