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病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診斷過程中容易摻雜許多不必要的顧慮和憂患意識,這樣就會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思維,從而容易導至誤診和誤治。
曾經有個這樣的故事:淳于意的醫術很高明,但是一次在給父親治病時,遲遲不見效果。一天,因有事外出,托徒弟代為診病抓藥,徒弟當看到老師以前的藥方時,覺得其中一味藥似乎用量偏小,以為是老師一時疏忽,不假思索就給加到了應有的劑量,結果服藥後效果出奇地好。當淳于意回來後,看到眼前的情況,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徒弟什麼原因,徒弟如實告訴淳于意,因為老師的疏忽,一味藥量用小了。此時淳于意恍然大悟。其實徒弟哪裡知道箇中情由啊,因為病人是自己父親,而這味藥又是劇毒藥,每當開藥單子時總要思忖再三下不了決心啊,本來該用的劑量,就因為是給父親用藥才減了量,所以也就遲遲不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