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①汪元量的古詩②日本作家島崎藤村詩作]

①《醉歌》南宋汪元量的詩。【醉歌十首(其九)】

②《醉歌》是日本島崎藤村的代表作之一,將日本詩歌傳統風格和西方詩歌浪漫主義風格成功結合的典範。

作品原文

①《醉歌》(十首之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宮棘露牙, 萬年枝頭亂啼鴉。

北人環立闌乾曲, 手指紅梅作杏花。

②你我相逢在異域的旅途

權作一雙闊別的知音

我滿眼醉意,將袖中的詩稿

呈給你這清醒的人兒

青春的生命是未逝的一瞬

快樂的春天更容易老盡

誰不珍惜自身之寶?

一如你臉上那健康的紅潤

你眉梢鬱結著憂愁

你眼眶淚珠兒盈盈

那緊緊鉗閉的嘴角

只無聲地嘆氣唉聲

不要提起荒寂的道途

不要赴往陌生的旅程

與其作無謂的嘆息

來呀,何不對著美酒灑淚敘情

混沌的春日無一絲光輝

孤寂的心緒也片刻不寧

在這人世悲哀的智慧中

我倆是衰老的旅途之人

啊,快在心中點燃春天的燭火

照亮那青春的生命

不要等韶華虛度,百花飄零

不要悲傷呀,珍重你身

你目不旁視,踽踽獨行

可哪兒有你去往的前程

對著這琴花美酒

停下吧,旅途之人!

背景連結

①此詩是作者游南宋宮廷南苑西宮後所作。

②在近代日本,一些性情狷介的文人騷客在仕途上往往不得意,他們常常被朝廷貶謫到荒涼的邊遠地區。在顛沛漂泊的路途中,他們中的一些人偶然相逢,便相聚一處,對酒放歌,互吐衷腸,人生,以遣釋心中的鬱悶,尋求思想上的寄託。

名作賞析

①前兩句用了比興的手法,以舊時皇家園林的破敗殘橫以及烏鴉的聒噪來比喻亡國的悲涼,以荊棘的雜和烏鴉的亂來反映出一種失意與煩悶,準確表現了亡國的悲情。後兩句說是北人占領了皇宮,卻把高貴的紅梅誤認為是杏花,可見其無知低俗,大好的江山落在這樣的人手裡,真是暴殄天物,讓人更覺得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更展現了國家滅亡給作者帶來的悲痛。融情於景。荒涼的宮殿,雜亂的鴉聲,包含了作者的亡國之痛。 作者描寫一個細節,一群北人(元兵),入侵到南宋宮殿,站立在曲曲折折的闌(欄)乾旁邊指指點點,把美麗高貴的梅花誤認為是杏花。表面寫北人的無知,實質上表現了國破家亡後一切美醜、善惡的顛倒,形象中暗示了作者深沉的亡國之悲。

②島崎藤村以詩歌進入文壇,以小說走完創作之路,詩人寫詩的時間總共也就那么幾年。那難得的幾年正如詩人的青春一樣,充滿激情和生命的華彩,但很快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愁怨。也許正因為這點,詩人寫下了很多歌頌青春的詩歌,這首詩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在人生漫漫的旅程中,相逢是一首美妙的歌。人生若浮萍漂浮不定,誰不希望在無根的漂泊中找到點安慰,在寂寞的歧路上有知己的傾談。在陌生的異域,詩人遇到了可談之人。詩人與對方同病相憐,便將自己的心曲傾訴出來,讓對方分享。

青春是人生的精華,人人都對它極留戀。青春易逝,如同那繁花盛開的春天,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在濃濃的花香中品味春天,春天就飄逝了;如同那奔流的溪水,人們沒來得及掬一捧清澈的水入口,溪水就奔流而去了。於是,那旅途之人——詩人的同伴眉頭緊蹙,結著深深的愁怨;眼眶含著淚,浸泡著深深的悲傷,雖悄無聲息,卻愁緒萬千。

來吧!詩人呼喚,放下心中的嘆息,不要為曾經的寂寞而空自蹉跎蹉跎,儘管享受這難得相逢的一瞬,享受能抓住的現在。對酒放歌,縱淚敘情。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停下吧,旅途之人”,珍惜這美妙的一瞬吧!詩人忘情地喊道。

詩歌有著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意象似乎都蒙上了薄薄的輕紗,朦朧但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感情;奇特的想像中隱藏著詩人濃重的主觀色彩——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對青春易逝的感傷、他鄉遇知音的短暫歡樂。在藝術形式上,詩歌韻律和諧悅耳,詩句隨著悠悠的節奏流淌;語言凝練典雅,承襲日本詩歌的優秀傳統。可以說,島崎藤村的詩歌不僅是日本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而且也開啟了日本近代詩歌的大幕。

作者簡介

醉歌[①汪元量的古詩②日本作家島崎藤村詩作] 醉歌[①汪元量的古詩②日本作家島崎藤村詩作]

①汪元量

②島崎藤村(1872~1943)日本詩人、小說家。

原名春樹,別號古藤庵,又號藤生。1872年3月25日生於長野縣築摩郡一古典學者家庭,卒於1943年8月22日。1887年進明治學院。接受基督教洗禮,為《女學雜誌》翻譯介紹英國詩歌。結識北村透谷等人後,共同創辦《文學界》,投身於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開始創作新詩。1896年前往仙台任教,創作詩集《嫩菜集》,獲得了新體詩人的名聲。其後相繼發表《一葉舟》(1898)、《夏草》(1898)和《落梅集》(1901)等詩集。1904年彙編成《藤村詩集》。這些詩謳歌勞動和愛情,要求個性解放,也反映自由民權運動失敗以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徘徊、憂鬱的心情。他的詩以洗鍊的雅語和流暢的詩體歌詠青春的悲歡,為日本近代詩開拓了道路,對日本現代詩歌有很大影響。

隨後,他的興趣轉向散文,並於1906年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破戒》。小說塑造了一個熱心教育事業的青年教師瀨川醜松的形象。醜松是新平民,為避免社會的歧視,隱瞞自己的出身。後接受了平等思想的影響,公開了身份,以致不能繼續任教。作品揭露野蠻的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種惡勢力,博得廣泛讚揚。藤村的自然主義代表作家地位由此確立。

長篇小說《春》(1908)敘述了《文學界》創辦時的情況和他們的文學觀,反映明治20年代新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抱負和苦悶,人物原型都是《文學界》雜誌同人,因而有重要的文學史料價值。

“大逆事件”後完成的長篇小說《家》(1910~1911),寫明治時期兩大家族20多年的興衰史和在封建家族制度束縛下人們的苦惱,也描寫了遺傳、性慾對人的影響,被看作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回憶《文學界》時代的《春》和描寫世家沒落史的《家》,開闢了自傳體長篇小說的新領域。

1913~1916年間,為擺脫戀愛苦惱而流亡法國,歸來後決心以小說形式進行懺悔並求得新生,其結果是《新生》的發表。藤村最後一部傑作是1929~1935年間發表的宏大歷史小說《黎明之前》。該書以主人公青山半藏為中心,表現明治維新前後人們的苦惱,飽含著作者的理想、憧憬、痛恨和懷疑。

藤村筆下的人物,大多有現實生活中的原型。創作手法由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但受到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又具有自然主義特點。島崎藤村是一位既勇於剖析自己,又敢於揭露社會的作家。他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