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單位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品種來源
{(小偃6號×西農65)×[83(2)3-3×84(14)43]}F3×陝213。
省級審定
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安徽省、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
長江中下游麥區試驗,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濕麵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穩定時間7.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積103.9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0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晚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8.2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4.7%(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448.5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7%(不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1%。2002年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中下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37.1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9%(極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309.2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極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87.9公斤,比當地對照減產2.1%。
栽培要點
注意適期晚播防止凍害。黃淮冬麥區南片適宜播期為10月15~25日,每畝基本苗15~20萬株;長江中下游麥區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11月5日,每畝基本苗20~25萬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後期及時收穫防止穗發芽。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種植,注意氮肥後移,保證中後期氮素供應,確保強筋品質。
審定意見
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晚茬種植。長江中下游麥區的安徽和江蘇沿淮地區、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