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
西望嵯峨漫舉杯,雲中樵子唱歌回。掉頭笑向人矜說,山上碧桃今日開。華陰王山史先生題慈峨翠嶂一首。
谷口惰農漫書。作品錄王山史詩作。王山史即王弘撰(1622—1702年),字無異,號山史,陝西華陰人,是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關中文人領袖。他學識博雅,遊歷四方,交遊遍天下。嗜金石,工書法,藏金石書畫甚富。鄭簠作為當時的知名書家,慕其名與之結交,喜其詩書寫成幅,二人的筆墨詩情使這件作品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此作品沿襲鄭簠的隸書風格,在莊重沉實的隸書結構中融入圓轉流動的筆法,使整幅作品既富於文人的高雅氣質,又具有輕靈飄逸、清新悅目的藝術格調。
作者介紹:鄭簠(1622~1693)清代書法家。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間祖父一輩遷至金陵(今江蘇南京)。為名醫鄭之彥次子,深得家傳醫學,以行醫為業,終學不仕,工書,雅好文藝,善收藏碑刻,尤喜漢碑。
鄭簠少時便立志習隸,學漢碑達三十餘年,為訪河北,山東漢碑,傾盡家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櫥。孔尚任在《鄭谷口隸書歌》中道:“漢碑結僻谷口翁,渡江搜訪辯真實.碑亭凍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嘆唧唧”,是鄭簠愛碑如痴的寫照。鄭簠擅隸書,亦精行草書,兼工篆刻。初師宋珏,後改學漢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於後者。所書字大小相近,粗細、疏密卻富有變化,多姿又規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點,又具有飄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謂之“草隸”。
規範的隸書筆法中,加入富於個性的輕重用筆,或用枯筆,結字也不呆板。與時間稍早的王時敏相比,鄭簠的隸書稍接近漢人和富有古意。這些都為隸書開創了新的出路,成為乾嘉以後碑派書法追求的境界,影響甚大。後人把他與寫“六分半書”的鄭板橋合稱“二鄭”。包世臣《國朝書品》將其與金農的隸書同列為“逸品上”,後人稱之為清代隸書第一人。鄭簠以行草書筆意,寫《曹全碑》的體勢,其書遒媚飄逸,開清代書法崇尚碑學之法門。鄭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參與訪碑活動並肆力學習漢碑的書法家,他的隸書獲得其時知名文士的集體追捧。他倡學漢碑,對後來漢碑之學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他自稱:“作字最不可輕易,筆管到手,如控於鈞弩,少馳則敗矣。”其隸書飄逸虛靈,活脫灑麗。其傳世書跡主要有《楊茂源酬於附馬詩軸》、《盧仝新月詩軸》、《浣溪少詞軸》及《靈寶謠》。梁巘《論書帖》稱:“鄭簠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錢泳《履園叢話》稱:“谷口始學漢碑,再從朱竹垞(彝尊)輩討論之,而漢隸之學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