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恬

鄭秉恬(1783-1840)字性和,號雲壑。瑞州上高(今江西上高蘆洲鄉均陂)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戴蘭芬榜進士第二人。道光二年壬午科是為慶祝道光帝登極特開的恩科。會試主考官是汪廷珍、英和、湯金釗、李宗窻。共取232名進士。殿試欽賜鄭秉恬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改授山西五寨知縣,繼署平遙,後調曲沃。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在嘉慶年間,鄭秉恬參加鄉試已中舉人。進士及第後,授翰林院編修。不久外放山西,先後任五寨知縣、曲沃知縣等官職。以前曾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曲沃縣知縣。

在山西任上,鄭秉恬廣察民情。為與百姓聯繫,特設兩個密封投訴箱,箱上明白寫著“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白天,放在通衢路口供百姓投訴;夜晚,則獨自查閱、了解民情。這正顯示了他修身治縣的心愿。

秉恬離職返鄉後,致力於教育,在“豫章書院”主講。他善於書法,能詩文。後人為其編輯有“鄭太史雲壑詩集”。

著有《雲壑遺稿》。 ?

個人逸事

曲沃是有名難治的大縣,秉恬赴任,針對公役假威挾詐的弊端,特設定兩桶,上寫“願聞己過,求通民情”八字,每晨置於街口,讓民投拆其中,天晚取回獨閱。雖不全以為憑,而一縣情真偽盡知,自此官不敢貪,四境平安。

秉恬天資聰明,詩古文辭,清超絕俗。尤擅書法。賦性廉潔,為官清正,尤厭攀高結貴,故歷任知縣,始終不曾升遷。調曲沃時,有富翁想以五百兩銀子相贈,邀他一敘,他拒而不去。嚴肅地說:“此人以五百兩銀子邀請我,這是收買我。聽說此人頗武斷,不過邀我至家以張聲勢,百姓必受其害”。聞者嘆服。

丙申(1836年)母憂解任歸鄉,主講予章書院,卻諸生贄儀不受。後厭求書者太多,堅決辭聘,養病於城郊華嚴庵。錢中丞復聘主講鵝湖書院,謂水竹樹中,易於靜養,數月病重而歸。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八日病故。臨終前自作一銘:“生無所恨,老無所營,死無所戀,無為寺旁,黃土三尺,手所親奠,納魄於茲,萬劫不復,是吾心愿。”敦囑喪事從儉。遺著散失,里人李清標選輯詩文若干篇印行,封面題為《鄭太史雲壑詩集文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