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鄭福 1967年生,福建福州人。福藝齋主人,工藝師。自幼跟隨父親鄭承燦學習壽山石雕刻,現為福建省壽山 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建省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
福州後嶼,自晚清以來是壽山石“東門派”藝人的聚居地,從這裡走出去的石雕藝師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大師級的人物,如今他們的弟子,後人承續主業,依舊在此從事石雕工藝,所謂“石出壽山,藝出鼓山”。鄭福出生在福州後嶼雕刻世家,幼年受父親鄭承燦雕刻藝術的影響,十分喜愛雕刻技藝,追隨其父親學習雕刻藝術,與石雕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悉心治學壽山石雕藝術至今有幾十個年頭了,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深得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
壽山石雕刻在古代是工匠事,在明清以後成為藝人雅事,文人只要一加入什麼“鐵筆之妙,匠心獨運”就會讓石頭玄妙起來。筆者認識鄭福,那是在十多年前一次“壽山石精品展”,他的獲獎作品《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風格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眾多觀賞者的眼球。回榕後隨著交往的增多,筆者對其人其藝的了解也逐漸清晰。一次與雕刻名家鄭成水閒聊中,談起鄭福的作品及其人。鄭福學藝是以思銳取勝,以智敏代勞,從小對雕刻技藝耳濡目染,天性聰明。他首先是學東西快,別人耽之十日可及者,他只需三五日。觸手而過目不忘,若摹端麗就端麗,若撫野朴則野朴。雕女有韻,雕男有神,凡他摸過的東西,或是他用他的眼睛攝過的東西,上手入眼之後立即可化用到作品之中。
首先鄭福的為人處事,坦誠而認真。平時討論壽山石雕時,他的態度總是非常的專注和單純,但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能把壽山石雕做的更好,尋找可讓自己汲取、借鑑的經驗。其次是他對壽山石雕刻界,特別是年輕作者群,始終抱有熱切的關心和責任感。鄭福之學取用正體現在他的鑒擇之中,相石“靈氣”取巧“出神”。“一件質地極美的石頭若被雕得粗糙無序,會讓人心痛不已,它的價值也大打折扣,因材施藝尤為重要。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只有工與質有完美結合,才耐看,經得起考驗。它的價值才能得以公認,不被挑剔。”鄭福對壽山石的客觀標準“溫、細、潤、結、凝、膩”。用心揣摩,感覺敏銳,慧眼識真,因材施藝。
鄭福是當今壽山石雕刻頗具實力的中青年雕刻藝術家,其藝術成就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走進鄭福作品的背後,也許會更能把鄭福看的清楚一些。激情與穎悟緣於其內坦蕩的心境。鄭福是一個低調內斂,不事張揚而酷愛學習的中青年藝術家,他早年的壽山石雕刻,當然如同所有雕刻人走過的路一樣,始則亦步亦趨,繼則戛戛獨造。在一番熱烈的探索之後,師承技藝,獨闢蹊徑而得其精華,走向高古,藝術風格追求天真爛漫,都是出自於他的藝術心靈。心得古人之雄健,以心為造,慧心未程,得之趣味。他在技藝的處理上大膽,透過驚人的膽略,而他就是從探索的創作狀態中創作者他的佳作。在質樸簡率中保持對技巧的輕鬆把握和發揮運用,他的成功在於作品具有鮮活的氣息。從他常示眾的作品看,展示率意生動放曠無束,技巧套用靈活而無鑿痕,其刀法表現力均細膩。欣賞佳作絕無生厭之感,視覺神經會被調動得興奮起來。可謂善學古人而能為己所用者。
鄭福在雕刻技藝上有所成就,來自於天分、勤奮、閱歷,在創作上幾十年如一日,每日操刀教徒,以藝取樂,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雕刻藝術。中國有句古話:“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亦然。“惟有將自然美與工藝美融為一體,壽山石才會越來越迷人,越來越有魅力。雕刻家是美容師,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通靈寶石描眉畫眼,令其顯露光彩。以文化和藝術的鍛造,成就其精美絕倫的藝術奇葩。鄭福是一個成功的中青年雕刻藝術家,我們期待他的技藝更堅實、更穩健、更得真,更期待他能真正盤輪成器,斫染出錦繡。
個人榮譽
2013年5月1日 《享樂太平》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
2013年3月18日 《赤壁夜遊》第十一屆全國工藝品“金獎”
2012年7月20日《仙人牧鶴》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中藝杯“金獎”
2012年5月1日《松林雅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
2010年11月3日《望子成龍》榮獲第二十屆雕刻藝術大賽“銅獎”
2010年11月3日《撲蝶》榮獲第二十屆雕刻藝術大賽“珍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