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事件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36歲的鄭瑞星經托人前往莆田縣靈川里柯朱村狀元柯潛故里祠堂當塾師。翌年元宵佳節放假,鄭瑞星獨臥祠堂床上,不覺進入夢鄉,忽聽有人喊著:“今宵柯狀元要回老祠宇拜祖,鄭先生雖有學富五車,但他衣衫襤褸,貌相不出眾,甚恐狀元爺責怪,暫請他返回故梓,免得到時尷尬。”恍惚中,他感到鄉人對他有異樣之感。他傷感地拿起筆來,在壁上寫著:“鷓鴣山麂鯧鮫魚,今朝請客不及余。真怨主人仁義薄,恨儂未讀狀元書。”落款“塾師鄭瑞星”。正當柯狀元拜畢後,被壁上的詩句吸引,對他甘當塾師甚為不解,即問瑞星。他答道:“吾豈不思功名仕進?當年九鯉湖仙示夢云:‘科場落第最傷心,千古伶優戲蘇秦。偶然識得狀元影,想必功名兩不成!’”柯狀元聽畢對鄭瑞星說:“先生錯釋仙翁之意,‘丙’字像‘兩’又不是‘兩’,而‘戌’字像‘成’又非‘成’字。今年剛好是丙戌年,正是你鯉魚躍上龍門的時候。他心喜,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於是他辭去館職,挑燈苦讀。是年秋闈入京應試,成為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唐文獻榜二甲第六名進士第。
作品一覽
鄭瑞星登第後,返鄉祭祖,為酬答仙翁夢示靈驗,重遊九鯉湖感懷時作一首《題鯉湖》詩云:“到來幽洞覓仙蹤,翠蔓牽衣帶露濃。千嶂樹深窺隱豹,一泓潭碧抱翔龍。藥爐灶冷留丹液,玉佩霞晴掛赤松。忽訝桃源人境隔,浮生醉夢幾扶筇?”這詩最後一句,蘊含著他前半生的辛酸慨嘆!
官場生涯
鄭瑞星初任河南信陽知州,時有一富戶違法下獄,賂托權貴代緩頰,他不從所請,秉公執法,而得罪權臣,調往邊遠的廣東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知州。該地是苗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區,因明廷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族民常起來反抗,社會不安寧。他到任後,採取恩威並用之策,調整了民族之間關係,促進了民族和解團結,使崖州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族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
不久,他被調入京任刑部員外郎。當時大司成范屏麓遭誣陷被問斬,其妻上金鑾殿擊鼓鳴冤,他極力為范屏麓雪冤,朝廷眾臣都欽佩他見義勇為精神。嗣後,鄭瑞星擢升刑部郎中。任間,後宮有個權勢太監燒毀了三座大殿,他依法把太監處於極刑,誰知禍起蕭牆,觸怒了奸黨,被降為江西贛郡通判。
瑞星在贛郡間,發現那裡的專賣權被朝中太監所操縱,即上奏皇上:“自古以來專賣的稅利是用來支付軍餉,豈能容忍太監壟斷,搜刮國家資財占為己有,貽害地方經濟,那么地方要用什麼來供養軍隊來保衛國家安全呢?”聖上納之所言,把專賣權收歸州郡所有。
贛郡地處長江、淮河交匯之區,河灣港叉甚多,盜賊橫行,經常劫掠過往商船,他親往勘察地形,構築壕牆,並親率軍隊清剿,擒住賊首陳注華等人,繩之以法,保護了商船順利通航,百姓對他贊聲不絕。
頤養晚年
萬曆廿二年(1594年),鄭瑞星告老返鄉。他關心家鄉的水利建設,獻出歷年積蓄俸祿,發動里民在榜頭赤荷村溪口處築壩截流、開渠、引水,使靈山一帶旱地成為良田,並利用水渠落差,在光埔和望厝交界處建設一座水磨坊,供鄉民磨麥之用,促進了榜頭地方經濟發展。他病逝故里,享年59歲。當地民眾為紀念他造福桑梓的功績,把水渠稱為“官陂渠”,亦叫“尚書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