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樹雄(1908年—1968年),男,漢族。廣東省潮陽棉城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園藝系後,致力於培養農業技術幹部,進行科學研究,推廣柑桔栽培技術。設計製作柑桔選果機和研究解決保鮮問題。撰寫《潮汕柑桔》、《山地柑桔栽培操作規程》、《關於發展潮汕柑桔的建議》等論著。對柑桔黃龍病的防治方法,得到各級農業部門和專家的肯定。
鄭樹雄(1908~1968)是著名的柑桔專家,他終生致力於柑桔的理論研究,園藝實踐以及農業教育和技術推廣工作,開拓進取,為祖國柑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事跡已載入《汕頭市志》、《潮汕史學》、《潮陽縣誌》等史冊。並在2009年9月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和傳媒研究所主編的《共和國功勳人物誌》。
少年壯志 農學報國
鄭樹雄是廣東省潮陽縣興歸鄉人,早年他在潮陽東山中學、汕頭què光中學讀書時
,因受到在東山中學建立的中共潮陽縣第一個黨支部成員師生以及社會上新思潮的影響,思想十分進步。他的子女至今尚保存有鄭樹雄當年閱讀過的《獨秀文存》、日本河西氏介紹馬列學說的《農業理論之發展》以及《萌芽月刊》等左翼書籍。他撰寫了許多充滿愛國情結的詩文和劇本,在校內外的刊物上發表。他目睹我國農村生產發展水平低下,生民塗炭的境況,作為一名熱血的青年,感到十分痛心,苦苦地思索和尋求著救國強國的道路。經過認真的思考,他認識到,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貧弱的大國,只有治本於農,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國家才有振興的希望,於是毅然立下
了以農業科學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1929年秋天他中學畢業後,不顧家庭的阻攔,負笈千里,投奔在上海的親戚並取得資助,考進了開中國四年制大學農業教育之先河,1928年9月剛從美國基督教會手中收回教育主權,當時在全國最著聲譽的金陵大學農科,成為金陵大學農學院的首屆學生。他的父親在家聞知後卻視之為妄誕之舉而怒不可遏:“孔子不教農事,天下豈有讀書作田(種田)的道理!”世俗的偏見和嚴父的斥責並不能改變鄭樹雄立定的志向,反而使得他更加發憤用功,專心苦讀。他因為成績優異,深得園藝系主任胡昌熾、老師章文才(解放後任中國園藝學會副會長,國際柑桔學會第四、五屆執行委員)等賞識,畢業即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他農業科學研究的生涯。
中國柑桔首創遠銷歐美
日本軍隊侵華的隆隆炮聲,對鄭樹雄科學報國的理想是無情的打擊。淞滬戰爭期間,他挈婦將雛,被迫離開金大校園南下。
長期以來,我國柑桔因果肉含水量高,質脆易腐,生產的季節性、區域性很強,而保鮮貯藏問題未能解決,導致難於遠銷。有些華商曾運柑果往東南亞一帶,亦因缺乏應有的防腐儲備能力,損失嚴重。為解決這一制約中國柑桔發展的瓶頸性難題,使我國柑桔走出困境,取得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樹立應有的地位,鄭樹雄反覆地進行試驗研究,終於成功地採用消毒劑結合柑果塗蠟的方法,杜絕微生物的病理侵害,同時抑制果實的呼吸作用和消耗失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柑果冬季摘落後採用這種方法進行處理,貯置至翌年清明節之後亦不變質,而且果皮色澤鮮嫩,果肉更加甜美可口。1935年7月,他便和金大園藝系同學王浩真(解放後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長)、林越、陳華仁(後任嶺南大學農學院研究員)等一起,在廣東省汕頭市烏橋二馬路創辦了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鄭樹雄任總經理。他們冀望能夠以科技為依託,以優良品種為基礎,從產量居全國之冠的潮州柑的產銷入手,帶動我國柑桔之種植、改良和發展。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創辦後,即給當時在倫敦的章文才和在利物浦的林超(林越之兄,解放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經遠洋輪各託運柑果一百箱。章教授在英國接到他的學生採用科學防腐方法運抵的優質柑果,讚嘆不已,當即著文在倫敦報刊介紹中國潮州柑的栽培歷史、生物學特性和獨特風味,以及他的學生在研究柑桔防腐貯藏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引起國際的關注。中國潮州柑因為色澤鮮艷,加之果皮塗蠟,英人起初誤認為蠟制的模型,待品嘗之後無不對其鮮美的風味讚不絕口。《泰唔士報》評價潮州柑是“king of orange”(柑桔之王),倫敦市場更盛讚中國潮州柑為世界名果,價格高達風靡全球的金山橙六倍,“各鮮果商均認為品質最好,當時美國最好的甜橙每果售價一便士,而(中國)蕉柑、椪柑每果售價為六便士,並且紛紛要求供銷”(鄭樹雄:《潮汕柑桔·概論》)。而據鄭樹雄考證:“柑桔栽培在我國已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國內)栽培的種類柑、桔、橙、枳、金柑等均為我國原產,現在我國華南、西南一帶尚有野生種的分布。甜橙是1417年由廣東傳入歐洲,1665年傳入美洲”(同上)。在《縱談柑桔》一文中,鄭樹雄更直接提出“潮州雪柑是金山橙的老祖宗”的觀點,駁斥了外國學者在柑桔分類學上埋沒我國優良柑桔種類特異品質的言論。中國柑桔暢銷倫敦市場,旅英華僑大長志氣,奔走相告,歡呼“潮州柑打敗了金山橙!”
嗣後,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更絡繹不絕,以至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據1954年汕頭海關《汕頭口岸出口生柑調查研究總結》,1937—1939年間,汕頭出口生柑為水果之最大宗,出口數量連續三年保持歷年之最,年均出口價值占全國的74.24%。據《潮陽縣果蔬志》載,在潮州柑產量最豐的潮陽縣,“民國26年(1937年),(潮陽)全縣年產柑桔達12.5萬噸,外銷仍缺貨”。有的客商為不延誤時日,特地越洋來汕,登門坐待。中國潮州柑經由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開始打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香港和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所到之處,均深受華僑和當地民眾喜愛和歡迎。
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農戶普遍把水果生產作為農副業進行經營,極少有規模性的專業戶。鄭樹雄和他的金大同學在創建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之初,即以富有前瞻性的科學態度,著手制訂以“公司+基地+農戶”為模式,產銷結合,產研結合,一條龍規模經營的長遠計畫。為了適應快速增長的外銷需求,合作社先後購進了建立生產基地開展綜合經營所需的大量設備。後來,因為日本軍隊大舉侵入汕頭,終於使得他們的規劃無法繼續實行。椐林榕輝博士(林越之子,留美博士,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回憶,當時合作社購進的消毒鍋、巢礎機、搖蜜機(柑園養蜂以增加柑花授粉機會)等許多設備,汕頭淪陷後閒置於林越揭陽的家中,成為他兒時的玩物。直到抗戰勝利之後,鄭樹雄、王浩真不改初衷,才分別在廣東省潮陽縣和饒平縣建立了柑桔的模範試驗場。
為使出口柑果符合國際貿易規格的要求,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成立之初,曾向日商訂購柑桔選果機,簽定於是年九月份交貨。當時日中交惡,日商突然在八月底變卦,宣布拒絕機器供應。因柑桔收穫季節臨近,貨期在即,鄭樹雄和王浩真、林越等一起,晝夜奮戰,自行設計圖紙,並親自指點技術工人製作,終於如期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柑桔選果機,對敵視華人的日方及時予以回擊,顯示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中國柑桔首創遠銷歐美,讓世界認識我國的優良柑桔品種,無疑是中國柑桔史上的大事。中國柑桔學會副理事長吳紹彝作序的全國“星火計畫”叢書《椪柑栽培技術》(潘文力、冼星彩著)開篇第一頁就介紹了這一重要史實。全國“星火計畫”叢書《甜橙栽培技術》(吳紹彝序、彭成績著)也在《概述》中突出地介紹:“早在1936年,鄭樹雄、王浩真和陳華仁等已在汕頭把雪柑等遠運英國和新加坡一帶”。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與近代潮汕經濟》、《潮汕農業》以及《潮陽概況》等許多有關的書籍,都先後對此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恢復和發展戰後的柑桔生產
1938年冬,汕頭柑桔產銷合作社為日本戰機炸毀。家人前往探望,只見鄭樹雄蹲在還瀰漫著硝煙的廢墟之中,檢點著劫後餘存的書籍。其後鄭樹雄便在廣東潮陽海門港繼續柑桔的出口工作。1940年8月,日軍登入海門,翌年三月份,潮陽棉城相繼淪陷。山河破碎,國土淪亡,使得他堅持事業的意志愈加堅定。他不願做日軍統治下的“順民”,攜帶家眷輾轉進入未淪入敵手的潮陽和平、臚崗、鹽丁,普寧六斗埔、寶鏡院,揭陽白塔、馬牙、鍾堂等地柑桔產區。戰亂多年中,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他在各地堅持對柑桔生產進行調查和考察,特別就柑桔的資源調查,直根與曲根的比較,品種退化和良種選育,柑桔黃龍病的防治等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柑農們長時期地交流和總結經驗,取得了大量的實際資料。他住在農民家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和柑農一同勞作。他配製各種藥液,幫助柑農噴射果樹,防治病蟲害,積極地推廣和改良栽培技術,備受各地柑農的推崇和讚揚。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從明清以來,廣東潮汕地區只有個別鄉村掌握柑桔育苗的嫁接方法,作為傳家本領,只授媳婦,不授女兒,秘不外傳。鄭樹雄認為,為了發展戰亂中的柑桔生產,必須改變這一封閉落後的陋習。他在各地廣泛地傳授柑桔的嫁接技術,幫助農民們繁育良種,發展生產。在普寧縣六斗埔村,有的農民因得到鄭樹雄無私的技術傳授,更將親生兒子送與他作為義子,以表肺腑感激之情。 多年戰亂中,各地農村柑樹砍伐殆盡。據《汕頭市水果志》,1946年,潮州柑年產僅及戰前1936年千分之一;據《潮陽縣果蔬志》,1945年,潮州柑產量最豐的潮陽縣年產不上1000擔(50噸),僅為淪陷前1937年產量的萬分之四。金山橙、洋蘋果充斥於國內水果市場。民族敵人的慘重破壞,觸目驚心的情景,使鄭樹雄十分憤恨和痛心。他當時子女眾多,均嗷嗷待哺,多年戰亂中已經沒有固定的薪金收入。為了及時地恢復和發展瀕臨絕境的柑桔生產,1946年底,他在師友們的支持下,挪騰挹注,籌措資金,在廣東省潮陽縣平西鄉租入山地,開辟草萊,創建了南華柑桔試驗場,作為培育苗木和柑桔上山試驗研究的基地。他通過在國內外的師友,先後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以及我國台灣省、福建省等地引進了大紅柑、福柑、賈發橙、新會橙、葡萄柚、香櫞、香檸檬、尤利加檸檬、義大利檸檬等大批優良的柑桔類品種,他的好友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李沛文(解放後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其父親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王浩真、林越等柑桔專家也先後贈送了許多經過選育的優良品種。李沛文院長特地委派嶺大農學院試驗場技術工人鄭其昌等前來長期協助他的繁育良種和柑桔上山的試驗工作。試驗場又邀請老農以技術入股,以吸收他們的豐富經驗。泰國農業實業家、正大集團創辦人謝易初先生回國後,也對鄭樹雄繁育良種的工作提供了許多積極的幫助,解放後謝易初任澄海縣白沙農場副場長兼技術員,他們更是來往甚多。上述品種中許多是潮汕地區首次引進,檸檬和經過改良的柑橙,解放後大量出口蘇聯和東歐,獲得國際上的讚揚。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鄭樹雄讓兩個正上國中的兒子停學,投入於培育柑桔的工作之中(長子鄭之龍1958年9月出席在遼寧興城舉行的全國果樹研究工作會議,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次子鄭之強現任汕頭市潮陽區林業苗圃場技術員,是資深的果樹行家)。大批的優質苗木,經過他的精心培育,名聞遐邇,及時推廣於各地,對戰後我國潮州柑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倡柑桔上山蘇聯競相仿效
柑桔原生種分布山區,都是直根:廣東農村種植柑桔,傳統的做法是在水田栽培,多為曲根。鄭樹雄長時期地對照和比較直根和曲根的優劣,認為應該遵循大自然的生態規律,“不能忘記了老祖宗”。針對我國許多地區人多田少,常有米荒發生的情況,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了柑桔回老家的理論,首倡柑桔上山。他在1946年為恢復潮州柑生產創辦的試驗場,系開墾紅壤山地進行柑桔的繁育。他試驗研究的實踐成功地證明,柑桔上山後,通過科學的管理,保持水土,採用大穴、大肥和壯苗等措施,根系發達,樹齡增長,單株產量隨著樹冠逐年擴大而增加,果實品質更較水田所產為優,且耐貯藏,黃龍病發病率則因地下水位降低而下降,從而一併解決了長期困擾水田柑生產的重大難題。他的這項試驗,解放後受到縣、地、省農業部門和中央農業部的高度重視,有關方面多次來場總結經驗,在全國大力宣傳推廣。1953南方十省柑桔觀摩團和全國潮汕地區柑桔上山參觀團專門前來參觀他的研究成果,都充分肯定了柑桔直根的優越性,認為應貫徹黨中央關於大力增產糧食的方針,在全國各產區普遍發展柑桔上山。廣東省農業廳也多次召開柑桔上山工作會議,編印大量彩色圖冊和宣傳畫,分發到各地農村。廣東省楊村華僑柑桔場利用丘陵山地建成了亞洲最大規模的柑桔場,種植山地柑桔30,000畝,年產柑桔50,000噸,大力地支援著國家的經濟建設。鄭樹雄在擔任粵東行政公署農業推廣站柑桔組長工作時,在苗木鑒定規程中,更把直根列為優質苗木的重要條件之一;他親自主持了多期柑桔上山工作訓練班,堅定和積極地推行這一科學的耕作制度。1952~1954年,粵東行政公署撥款購柑苗27.5萬株,無償分發到大南山、大北山和饒平山區種植,1955~1957年,潮汕各地開荒種植山地柑桔共25,000畝。柑桔上山的成功和推廣,為柑桔大面積的栽培和發展奠定了重要而良好的基礎。“1952年冬,粵東行署專員王更生陪同蘇聯農業科學院院士、柑桔專家(華西列夫、哥凡爾加,筆者注)蒞本縣,對鄭樹雄在紅壤旱園栽培香檸檬和蕉柑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行考察,並予以肯定。”(《潮陽縣農業志·大事記》)。1953年12月,蘇聯柑桔專家專程前來南華柑桔試驗場考察紅壤山地柑桔,還和鄭樹雄交流了防治柑桔潰瘍病和瘡痂病的方法(《潮陽縣誌•科技》)。根據中蘇科學技術合作第三屆會議第3403號決議,“1956年11月,蘇聯派遣的柑桔專家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王更生等陪同來場考察”(《潮陽縣農業志•大事記》),華南農學院院長李沛文陪同專家們參加了考察。蘇聯喬治亞共和國農業部桔類作物總農藝師茨基吉維里、阿哈里——阿峰斯克國營柑桔農場總農藝師果戈拉節高度評價“柑桔上山是一種糧食和柑桔同時增產的新的良好的耕作制度,是很好的發展方向”,“應該廣泛宣傳,大膽放手推廣”,”蘇聯的柑桔產區主要在黑海沿岸亞熱帶地區,包括喬治亞和索赤一帶,更要多做這方面的試驗”。(《蘇聯農業專家來華考察報告》)。蘇聯專家們對鄭樹雄從事柑桔科學研究工作取得的卓著成績十分敬佩,特地向他贈送了蘇聯國家農業出版社1955年4月出版的俄文精裝書《果樹繁殖》。 1958年10月,鄭樹雄出席全國柑桔現場會議,總結介紹了柑桔上山的成功經驗。在柑桔上山的試驗研究中,他編寫了《全國潮汕柑桔上山參觀團參觀手冊》、《汕頭專區果樹上山工作參考手冊》,還應蘇聯柑桔專家考察組的建議,撰寫了《山地柑桔栽培技術操作規程》等論文,為果樹上山工作提供了十分豐富而又寶貴的理論和經驗總結。
據林榕輝博士回憶,王浩真、林越等專家曾經這樣評價鄭樹雄的柑桔上山試驗工作:“鄭樹雄是堅決主張柑桔回老家(上山)的,”“他是以科學精神專門和水田作對的”。
針對潮州柑的特點和本地的自然環境,鄭樹雄在試驗研究中還選育出“冰糖蕉柑”、“無核柚”等多個優良品種,經來訪的蘇聯農業科學院院士鑑定,認為“冰糖蕉柑果味清甜,脆嫩多汁,無核無渣,是潮州柑之極品。”
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1954年底,鄭樹雄創辦的南華柑桔試驗場擴建為地方國營廣東省潮陽縣柑桔示範農場。
編纂第一部關於潮州柑的專著
1950年,鄭樹雄應潮汕專員公署專員曾廣的邀請,擔任潮汕農林幹部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園藝課長。他編著有《果樹園藝學》等教材,為我國潮州生產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急需的技術骨幹。1952年,黨和政府委派他到海南島籌辦國家熱帶作物生產基地。1954年以後,他歷任粵東行政公署農業推廣站柑桔組長、汕頭專員公署農林水辦公室特產組長等職務。在長期的園藝實踐和科學研究中,他不辭勞累,經常是肩掛一個褪了顏色的帆布旅行袋,外面繫著毛巾和搪瓷杯,袋內裝有各種資料和筆記,腳穿一雙利用汽車廢胎釘成的水陸兩用鞋,不避寒冬溽署,風塵僕僕地深入於廣東省潮汕、海陸豐、興梅等地的柑桔產區。在柑桔大量出口蘇聯和東歐的日子裡,他又忙著到各地指導生柑包裝的工作。那時的公路還是泥沙路,行車顛簸不堪,車廂內狹小擁擠,油味嗆人;在山區,汽車更常常需要開足馬力,才能盤鏇上坡。他習慣了,並不覺得辛苦。他執著地熱愛農業科學研究工作,把勞累的工作視為樂事。雖然年近花甲,下車後爬山越嶺,涉水過河,大步快走,年輕人也自愧不如。他長時期地堅持深入生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此期間,除了前述關於柑桔上山的著作之外,他還編寫了《柑桔栽培技術》等專著,撰寫有《汕頭專區柑桔栽培經驗總結》、《惠來縣普寧縣荔枝栽培經驗總結》、《關於防治柑桔黃龍病問題的看法》等論文,發表於《農業學報》、《華南農業科學》等刊物。他的著作經常為各種農業技術訓練班採用為教材,對各地發展果樹的生產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鄭樹雄主要負責潮州柑的生產和技術指導工作期間,潮州柑生產有著快速的發展。據鄭樹雄1958年撰寫的《汕頭專區柑桔栽培經驗總結》,1957年,潮州柑總產量由1953年的的55.6943萬擔(2.785萬噸),提高到121.3563萬擔(6.068萬噸),種植面積由1950年的49,411畝擴大到117,621畝,出口蘇聯和東歐柑桔數量由1953年的10,803噸增加到36,668噸,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8年10月,鄭樹雄在全國柑桔現場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防治柑桔黃龍病的觀點和方法,得到著名植物病理學家(後為全國防治柑桔黃龍病領導小組組長)林孔湘等專家的充分肯定,同時為到會代表所重視和廣泛接受,對各地柑桔生產的鞏固和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963年,鄭樹雄擔任華南農學院汕頭分院果蔬專業教研組長的工作。作為該校的一位創辦人(前身是潮汕農林幹部學校),他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從專業設定、教學內容直至考試方法,都根據他長時期園藝研究的體會,獨具匠心地進行了密切聯繫科研和生產的實踐的大膽改革和嘗試。為了加強對潮汕柑桔專業人才的培養,他向院領導提出建議,從果蔬專業中專門分出果樹專業。他編纂了第一部關於潮州柑的專著《潮汕柑桔》,並作為果樹專業的教材,將教學與本地的生產實際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鄭樹雄認為,潮汕柑桔的歷史可上溯至西周、秦漢,但長期以來缺乏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總結。國內有《黃岩柑桔》、《南豐蜜桔》等書籍出版,潮汕柑桔產量和外銷量都是中國之冠,品質優良,生產經驗非常豐富,如果我們不認真地加以總結,就對不起我們的父親鄉親,對不起黨和人民的期望。為了這樣一項填補空白的開拓性的工作,值得付出自己的心血,進行辛勤的墾闢。他把編寫《潮汕柑桔》一書作為退休之前完成的最大夙願。經過許多個日夜廢寢忘餐的艱辛操筆,1965年底,他終於以聚沙成塔的精神,踏踏實實的心志,編寫成洋洋數十萬言的《潮汕柑桔》。《潮汕柑桔》一書是潮汕各地柑農豐富的生產經驗和鄭樹雄長時期園藝研究成果的總結。它既有系統的科學理論,又極切合潮州柑栽培生產的操作實踐;既兼有眾長,又自出手眼,很多觀點是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一脫稿即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和好評。
鄭樹雄認為,堅實深厚的學問和技術離不開實踐。為此,他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柑桔產區進行調查研究和操作實習。他對潮汕農村以及柑桔的風物掌故十分熟悉,生活體驗十分豐富,往往是興之所至,便用通俗生動的語言給學生們娓娓講述,使大家得到點撥,開拓了知識領域,提高了專業的素養。同學們都很高興能夠跟隨鄭老師下鄉實習,把它當作一種享受,因為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在學校實驗農場中,鄭樹雄讓每位學生領取柑苗一百零三株,學生學習嫁接後,鄭老師檢查剔去其中最差的三株,其餘一百株則交由操作者負責管理,以成活率和長勢評定學生的成績,使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學生在校期間便能直接熟悉和掌握相關的技術。鄭樹雄老師治學問道的專精獨擅,殫智竭慮,他所創造的一套切合農業科研和生產的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至今還是為他的學生們廣為稱道並融入到對於第三代學生的教學之中。在他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下,學生們既全面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又有深入實際,沉穩研究的刻苦精神,走上領導崗位和技術崗位之後,廣泛受到各方面的歡迎和好評。
在華南農學院汕頭分院任教期間,鄭樹雄還編寫有《南方果樹栽培學(總論)》等專著(各論部分因“文革”而中斷),撰寫了《關於發展潮汕柑桔生產的建議》、《談談防止荔枝落
果的問題》等論文,發表於各種專業刊物。他的論著以重調查,講實證,建立在豐富的實踐和試驗材料的基礎上,有獨到的真知灼見而著稱。我國著名的柑桔學家曾勉(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所長)、章文才、李沛文、林孔湘等和他往來十分密切,除了前來唔面之外,還經常與他通信和交流論文,了解柑桔生產的具體情況和經驗,徵詢他對於各種問題的看法。他積累了一米多高的手稿和筆記,擬修編結集,浩劫中均被查封和毀沒,多年心血的結晶付之流水。
為柑桔而生 為柑桔而死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鄭樹雄被強加以“學術權威”的罪名,受到無辜的迫害。他平生崇尚屈原,喜愛《桔頌》等名篇,“後皇嘉樹,桔阝來服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堅持理想,報效祖國,“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冀同桔樹一起,“願歲並謝”。在致學院黨委的遺書中,他請求“將我的骨灰埋在學院柑桔樹下,這是我對祖國園藝事業最後一次的貢獻”。葬我桔樹之下,望“圓果摶兮”,“綠葉素榮”。他房中四壁皆書,“吾所余書籍,分贈果樹68屆學生。”
鄭樹雄一生熱愛柑桔如同生命,他不但致力研究,而且付諸實踐,成為這方面著名的專家。為了我國柑桔事業的發展,填補這一門科學的空白,使中國人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鄭樹雄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50年他毅然送長女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他又送年僅14歲的次女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充分體現了一位老知識分子愛國如家的浩然正氣。在給子女的遺書中,他最後一次深情地期望:“你們一定要繼承我的遺願,為建設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1979年3月3日,汕頭地區五七農學院舉行鄭樹雄同志追悼大會。學院黨委的悼詞認為:“鄭樹雄同志一生熱愛柑桔事業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在教學和科研中,兢兢業業,善於鑽研,他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經常深入生產實際和柑區進行調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們農業教育事業的一個損失。”他生前的好友廣東省園藝學會會長羅惇濤、柑桔專家林越等發來了唁電、唁函和悼念的詩文。
鄭樹雄過早地去世了,歷史上的人和事不可重複,但境界和精神,知識和學問卻能夠延續和傳承。如今,祖國大地橙紅桔綠,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為之奮鬥的農業科學事業與時俱進,煥發出勃勃生機,他夢寐以求振興中華的宏偉理想,正在穩步地實現。九泉之下,老人有知,當可含笑!
-----資料出自《汕頭文史資料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