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簡歷
1968—1973年,在吉林省敦化縣黑石公社插隊。
1973—1977年,在吉林工業大學機械二系學習。
1980—1983年,在吉林工業大學機械二系碩士研究生學習;
1986—1987年,公派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
1994-1997年,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機械製造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
基本內容
鄭德濤,男,1950年生,廣東五華縣人,工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兼任第五屆全國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委員。
個人經歷
1968年-1973年,吉林省敦化縣知青。1973年-1989年,吉林工業大學機械二系學習,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期間,1986年-1987年公派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1990年-1998年,廣東工業大學任教,任副校長,學校黨委常委;期間,1994年-1997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製造系學習,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2006年,歷任廣東省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長、黨組書記。中共廣東省委九屆、十屆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信息
記者:近日教育部部署的“2011計畫”,在廣東高校引起熱烈討論。您怎么理解“2011計畫”?與“985工程”、“211工程”相比,有什麼不同?
鄭德濤:我個人理解,國家搞“2011計畫”和以往有所不同。比如,“985計畫”、“211計畫”,它是側重於學校內部建設,特別是一些硬體平台建設。但是“2011計畫”更側重學校跟外部的一種資源整合,比如學校與其他學校、研究院所、地方乃至國際合作,這是一個很重大的不同。而且,“2011計畫”非常強調人才、學科、科研的三者統一,這是核心。這個我覺得也回歸了大學的本意,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
記者:這是不是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鄭德濤:確實如此。這個高要求,很重要的是體現在高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在頂層設計中,最主要做幾個工作:
一是要凝練方向。“2011計畫”最後要形成若干個協同創新平台,這個平台究竟是搞電子信息、新材料還是生物,這就要和學校的學科結構、科研優勢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凝練方向時,一定要做到“頂天立地”,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探索建立適應於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和平台。
二是要深化學校體制機制改革。有的人講“2011計畫”的難點也好、重點也好,都是在體制機制的創新,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形成協同創新的平台。這種體制機制創新更體現在一所學校整個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人事制度改革,科研組織進一步最佳化,學校資源配置,科技人員評價體系等,這些已經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作為學校來講,要在頂層設計中整體考慮在體制機制必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三是要注重學校整體資源的整合,真正形成合力。而不是依靠少數幾個人建設幾個平台、爭取幾個大項目。
改變評價體系 要有使用價值、核心技術
記者:說到體制機制的創新,現在學界詬病較多的是科研評價體制:“唯論文是從”、過度量化,催生出大量的“學術泡沫”,嚴重背離了學術研究的宗旨。“2011計畫”也提到,要改革評價體制,以創新的質量和貢獻為導向。具體怎樣實施?
鄭德濤:這次“2011計畫”,核心是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改變評價體系。比如,面向地方需求,首先要看成果有沒有實用價值,有沒有核心技術,換句話說要看有沒有專利,專利能不能轉化成成果,進而形成產業。所以,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對科研評價體系進一步做一些改革,不能重量不重質。
記者:黨代會上汪洋書記在參加高校團審議時,您講到一個觀點,要實現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資源的有機融合。如何實現有機融合,您心裡有無解決方案?
鄭德濤:其實創新資源的有機融合不外乎這么幾個方面:人的因素、財、物。三者如果想有機地融合,首先要最佳化組織結構,在組織架構上做一些最佳化設計,比如採取理事會的形式還是其他形式,要有很清晰的考慮,這還體現在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其次,要明確運行機制,每一個團體或者是每一個組成部分,主攻方向是什麼,有分工有合作,都要很明確。第三,要注重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平台建立後,要能互享互用。通過組織體系、工作機制等方面下工夫,促進人、財、物各類資源的有機融合。
協同創新 要培養真正高素質人才
記者:中大的重點優勢學科很多,已經有11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學科的行列。如何參與“2011計畫”,中大有什麼計畫嗎?
鄭德濤:中大確實有一些優勢學科,比如光電材料、海洋、生物、醫學等,現在要凝練方向,怎么進行融合,這方面學校正在研究。
中大參與“2011計畫”,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協同創新提高學校的創新能力,提高學校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力度。具體來講,首先要培養真正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協同創新,勢必促使學校進一步最佳化學科結構、提高科研能力,學生也會更多地面向實際、面向社會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提高創新能力。
記者:之前的“985”、“211”工程,專項經費採取劃撥方式。“2011計畫”今後投入橫向的協同創新中心。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是有競爭的,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北大、清華、中國科技大學,這會不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鄭德濤:這個問題提得好。實際上,這次“2011計畫”在經費、平台建設上確實是有競爭的。我們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平台建設好,才能夠得到經費上的支持。和原來的“985工程”不同,“985工程”有點像是“計畫經濟”,越是名牌學校資源越多。這次不一樣,你平台建得不好,是拿不到錢的,所以對學校有壓力也有動力。面對競爭,中大是有信心的。
記者:對於普通教師和本科生來說,“2011計畫”意味著什麼?
鄭德濤:作為教師、科研人員,搞科研的方向和目的會進一步明確。因為“2011計畫”是以問題為導向,無論是科學前沿還是地方需求,都促使老師在選題的時候,首先要想到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對老師的科研理念、科研方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並不是在實驗室拿出幾篇文章就可以了。
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有更多的實踐平台,視野更開闊,而不是僅僅關在學校裡面,解決實際問題的平台更大,鍛鍊也更多。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科研平台和項目。中大一直在鼓勵本科三、四年級的同學去參加科研。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一行來我院考察工作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到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考察工作,隨行的有中山大學夏亮輝校長助理、中山大學科技處周凡副處長等。
在羅笑南院長、楊艾琳常務副院長的陪同下,學校領導參觀了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以及今年9月剛獲深圳市批准的數字生活網路與內容服務重點實驗室,並聽取了研究院的工作匯報。隨後,鄭德濤書記一行與虛擬大學園王寧主任、研究院的員工進行了座談,鄭德濤書記就所關心的若干問題與大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進一步了解中山大學在深發展情況。鄭德濤書記對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高的起點”、“新的模式”及“好的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給予了充分肯定。鄭德濤書記對研究院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希望研究院能成為中山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的視窗、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創新平台以及市校進一步合作的紐帶。
會議結束後,鄭德濤書記一行在王寧主任的陪同下視察了中山大學掛牌競得的中大深圳產學研孵化基地科研用地,並對大樓的規劃設計以及前期工作給予高度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