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風電廠的前身是東風煤礦,它是新密礦務局(現鄭煤集團公司)最早的煤礦之一,距今已有80多年的開採歷史。
解放前,最早的礦井是資本家和國民黨13軍經營的一個年產只有萬噸的小煤窯。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定名為天仙廟煤礦。據《密縣縣誌》記載:“天仙廟在明世宗時創道。世傳黃帝三女(天仙、地仙、人仙),學道17年,一夕同逝,合葬於此。今雲天仙為其總號也”。天仙廟由此得名。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東風煤礦並沿用。幾十年來,為祖國的煤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地下可採煤炭資源的枯竭,1984年東風煤礦正式被原煤炭部批准宣布報廢,企業步入了低谷時期,靠開採邊角煤搞殘采維持生計,並不斷尋求企業的出路問題。當時,東風人經過科學周密的考察論證,果斷提出了利用東風煤礦鐵路專用線、煤炭、水資源等自身優勢,搞原煤就地轉化利用,轉產辦自備電廠的構想。經過艱難的籌備,1990年6月16日,一座初期規模為2×25MW的火力發電廠破土動工,於1993年12月28日建成並投入商業運行,實現了由報廢礦井到電力生產企業的艱難跨越。
企業精神
該廠投產後,始終堅持艱苦創業、創新進取、科技興廠、科學管理,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連年成為集團公司超千萬元利潤大戶。1997年11月6日,集團公司以東風電廠、米村煤礦、超化煤礦三家優質資產為龍頭,聯合組建起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煤炭行業第一家成功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鄭州煤電”股票自1998年元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保持了強勁的走勢,在社會上和股民中樹立了良好的國有企業新形象。為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集團公司煤變電、電變鋁、“黑——白”戰略的順利實施,1999年5月東風電廠二期工程開工建設,裝機容量為2×25MW,項目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採用循環流化床鍋爐和DCS3000自動控制系統等新技術,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試運行。
該廠投運十年來,累計創利稅2億多元,以輝煌的業績成為鄭州煤電公司的主力企業,並跨入全省同類電廠的先進行列,給以煤炭生產為主的集團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經濟成長點,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新變化。
相關新聞
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經國家原國有資產管理局國資發[1997]97號文和原國家體改委改生[1997]第89號文批准,由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獨家發起,以其所屬米村煤礦、超化煤礦、東風電廠剝離後的經營性資產作為發起人資產,以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鄭州煤電”(600121)於1998年1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是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河南省第一家上市的原中央企業。
公司主營煤炭生產及銷售,發電及輸變電。目前擁有生產礦井三對(米村礦、超化礦、告成礦),火力發電廠一座(東風電廠),年煤炭生產能力450萬噸,發電量8億千瓦時。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公司股本總數為629,140,000股,總資產46.81億元人民幣,在冊員工12171人。公司除主營的“三礦一廠”外,還投資成立了涉及物資供銷、房產開發、瓦斯發電、鐵路運輸等領域的控股公司和合營企業。
公司地處國家重點煤炭工業基地之一的鄭州礦區,主導產品為中灰、低硫、高發熱量、可磨性好的無煙煤,是優質的工業動力煤;電廠是資源綜合利用的坑口電廠。公司以技術為先導,以效益為中心,內抓管理、外樹形象,逐步形成了技術先進、機制靈活、管理完善的高效率上市公司。一體化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行銷網路和業務結構,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公司煤、電產量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煤炭產量由1997年度的281萬噸增長到2008年度的462萬噸,發電量由1997年度的3.68億千瓦時增長到2008年度的8.49億千瓦時。
公司擁有強大的科技研發力量,目前有各級各類技術人員900餘人,由我公司獨立研發的豫西“三軟”不穩定煤層一次采全高技術和“三軟”不穩定煤層高產、高效礦井的研究成果,獲河南省科技創新一等獎和二等獎等,並在全國推廣套用,其技術特點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