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始建於1958年。原為化工部所屬鄭州工學院化工學院。
長期以來,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並重,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道路。逐步形成了協作、奉獻、求是、創新的良好院風和務實、高效、協調、規範的工作準則。五十餘年來,學院共為國家培養了各類高等工程技術人員近2萬名。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60餘人。其中專任科技人員134人,雙聘院士1人,國內兼職院士2人,外籍兼職院士1人;教授41人;副教授47人,高工10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11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6人,省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學術帶頭人等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2人。有2位教師分別擔任教育部3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委員職務;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省級教學名師3位。
學院現有六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製藥工程、環境科學、安全工程。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國家特色建設專業,並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化工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學院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熱能與動力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涵蓋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製藥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化工過程機械”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涵蓋化工過程機械、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工程熱物理、製冷及低溫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發酵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還有化學工程領域、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化學工程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學院的化學工藝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河南省重點建設學科。還有國家·鈣鎂磷複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國家·化工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過程傳熱與節能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化學工程與技術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工作站、河南省生物質資源轉化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河南省換熱設備工程實驗室、河南省綠色化工催化與分離技術工程實驗室、、河南省高校綠色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節能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質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
學院堅持基礎研究定向化、套用研究產業化、技術開發市場化的科技發展戰略開展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創新團隊”的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模式。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0餘項;省部級科技獎50餘項;擁有專利60餘項。
學院立足中原面向全國,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先後與50多家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簽訂了技術契約或合作協定,院企合作、院市合作不斷加強。產學研結合日益密切,社會介入度和貢獻率大大提升。
學院正以研究型學院建設為中心,以教育質量工程和科技創新工程為主線,以國家級重點建設項目為抓手,朝著建設有特色、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專業學院而努力奮鬥。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53人。其中專職教師120人,雙聘院士1人,國內兼職院士2人,外籍兼職院士1人;教授31人;副教授59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9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6人,省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 學術帶頭人等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1人。
雙聘院士
陳俊武,化學工程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工程設計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總工程師、技術委員會主任。1927年3月17日生,福建長樂鶴上鎮雲路村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學部委員)。
陳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擔任了我國第一套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設計師,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120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及時解決了催化劑損耗大的技術難題,並開創了國內首次大型流態化工業測試技術,因此他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七十年代,他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同軸式催化裂化工業試驗裝置,並於1982年在蘭州煉油廠工業化放大成功,此項技術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陳院士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成功地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過多個煉油廠的總體設計,指導過上百套煉油裝置設計,尤其對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開發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陳院士一直是我國煉油工程技術的帶頭人之一,為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陳院士主編的著作“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獲國家科技圖書二等獎,曾指導幾個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人。陳俊武198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兼職院士
陳克復 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在彭湃中學讀完高中,1966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力學專業。1970—1992年在天津大學和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進修紙漿造紙工程。1985年晉升為副教授,1989年被輕工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1年晉升為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至1996年任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組副組長、副主任,1994年兼任輕工食品學院副院長,1996年至2003年任華南理工大學造紙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現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植物資源化學與化工”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首席科學家兼主任、北京工商大學雙聘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市植物資源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輕工與食品領域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何文壽 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系教授,是膜分離領域的知名學者,尤其在液膜技術方面的成就極受肯定。在受聘任教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前,曾任教於肯塔基大學,在美國工業界擁有28年薄膜及分離製程研發經驗,曾任Xerox公司、美國Exxon石油公司研發部、Commodor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技術副總裁。何教授2002年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主要表彰他在新分離技術之發明及商業化,以及發展出膜分離技術新的理論模型等傑出貢獻。2006年獲得分離行業的最高獎項之一的Clarence G. Gerhold Award 獎,1993年曾獲頒“最傑出工程專業與學術出版獎章”,1991年新澤西發明大會及名人堂年度發明家獎,擁有70餘項專利。何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重金屬回收與純化,以及燃料電池薄膜、二氧化碳分離膜之製備。2006年聘為我院兼職院士。
V. S.Soldatov院士 (弗拉基米爾. 瑟傑維奇. 薩達托夫):1937年生,1959年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1963年和1969年分別獲前蘇聯哲學博士和科學技術博士學位。 現任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人文研究院院士、曾任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副院長(1988-1992)、長期擔任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物理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1981-2004年)。是國際著名離子交換化學家,先後發表3部專著、600餘篇學術論文、約160個專利。 2006年聘為我院兼職院士。
在職教師
教授(包括教授級高工)40人
陳衛航 陳宜俍 方書起 郭茶秀 郭士嶺 韓秀麗 侯翠紅 胡國勤 蔣登高 李 華 李惠萍 李火銀 李 雯 劉金盾 雒廷亮 馬曉建 任保增 宋成盈 宋懷俊 孫培勤 湯建偉 萬亞珍 王定標 王留成 王訓遒 王 岩 魏新利 吳金星 吳鳴建 閆水保 袁振偉 原思國 詹予忠 張 冰 張浩勤 章亞東 趙建宏 趙文恩 鄭錦華 周彩榮
副教授(包括高級工程師)51人
曹海亮常 春 陳海松陳俊英段 平范秀山范忠雷付衛東高曉蕾 古 新 谷守玉郭夏麗韓 麗 韓綠霞 黃 強 賈 宏 江振西靳遵龍李洪亮李順義李應選 劉 宏 劉 麗劉利平劉詩飛 彭國勝秦建昭沈國鵬石曉華宋建池孫紹暉孫曉波譚翎燕 萬俊鋒 王 雷王海峰王好斌王劍峰徐 軍尹華傑詹自力張 婕 張 靜 張 軍張從良張文輝張延武張永戰 趙 科周俊傑鄒衛華
研究生導師
博士生導師(18人)
韓 捷蔣登高劉國際劉金盾劉敏珊馬曉建任保增孫培勤湯建偉王 岩王定標王福安魏新利原思國張 冰張保林章亞東趙文恩
碩士生導師(90人)
白 淨曹海亮常 春陳海松陳俊英陳衛航陳宜俍范秀山范忠雷方書起付衛東古 新郭茶秀郭士嶺郭夏麗韓 麗韓秀麗侯翠紅胡國勤化全縣黃明賢 黃 強 江振西蔣元力靳遵龍李 雯李洪亮李 華李惠萍李火銀李順義李憲民李言欽廉紅蕾劉 宏 劉 詠劉利平劉詩飛 盧紀富雒廷亮孟祥睿秦建昭沈國鵬石曉華宋成盈宋懷俊宋建池孫紹暉孫曉波萬俊峰萬亞珍汪敬恆王光龍王海峰王建設王劍峰王景濤王留成王向宇王訓遒魏靈朝吳金星吳鳴建徐 軍 徐 麗閆水保尹華傑袁振偉詹予忠詹自力張 婕 張 靜 張 軍張從良張浩勤張鎖江張文輝張 翔 張亞濤張延武趙 科 趙 亮趙建宏趙雪娥 鄭錦華 鍾 委周彩榮周從章周俊傑鄒衛華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馬國傑
院 長
韓一帆
黨委副書記
左 寧
王瑞波
副 院 長
章亞東
陳衛航
王定標
任保增
湯建偉
辦學狀況
學院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和人才交流關係。近幾年成功舉辦過多次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大大促進優勢學科與國際水平接軌。
四海俊彥,意屬化苑。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化工與能源學院將堅持科學發展觀,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向著高水平研究型學院邁進!
院系設定
工藝過程及控制、熱能與動力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系統安全方向)、材料與環境科學、生化與製藥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學生培養
化工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對六個本科專業實施重點課程制,即每個本科專業設定13門重點課程。重點課程為必修課,另設有20~30門課程為選修課。與原來課程設定相比,實施重點課程制有利於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本專業必備的知識,構建起專業主體知識框架。另外,減少了考試課的門數,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使得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拓展自己的知識空間,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
化工學院的主幹課程《化工原理》為原國家級優秀課程;主幹課程《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為河南省精品課程,《物理化學》為河南省優秀課程。《化工設備設計基礎》為學校精品課程。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通過省級以上教學研究成果鑑定20餘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30餘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90餘篇,正式出版教材和教學參考書40部。化工學院承擔有“化工類名牌專業建設”等教改研究項目10餘項。並且擔任全國“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能源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和“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及“製藥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學生在國際、國內的學習競賽、發明競賽中屢屢取得好成績。在美國舉辦的數學建模競賽和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分別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多項;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一、二、三等獎多項;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在30%以上;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中多次獲獎;有多人獲得全國“建昊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化工學院持續開展的“名人學人講壇,金秋讀書節,廣場文化,社會實踐,社區援助”等活動,形成了學院特色,有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94%以上.
學位點建設
學院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化工機械”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化工過程機械、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工程熱物理、製冷與低溫、動力機械及工程);以及發酵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安全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領域);1個國家級中心(國家鈣鎂磷複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2個河南省重點學科(化學工藝、化工過程機械);1個河南省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裝備材料與有機合成材料);2種學術刊物(《磷肥與復肥》、《磷肥與硫酸信息》)。
學院成果
我院共獲國家發明三、四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0餘項;獲國家專利26項、美國專利1項。
化工學院已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關係。近幾年成功舉辦過多次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
近幾年就業率
2007屆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98.31%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二名
2008屆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98.28%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三名
2009屆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 98.70%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五名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98.31%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六名
製藥工程專業 98.21%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八名
2010屆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 98.63%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五名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98.15%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六名
2011屆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 100%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一名
製藥工程專業 100%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一名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98.39%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五名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97.83% 位列全校就業率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