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1371~1433)

鄭和(1371~1433)

中國明代航海家。 500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亞非航海圖,在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鄭和(1371~1433)

正文

鄭和(1371~1433)中國明代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回族人。生於洪武四年(1371),卒於宣德八年(1433)。初入燕王(朱棣)府做宦官,從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宮監太監。朱棣稱帝後,被委任正使,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於公元1405~1407年、1407~1409年、 1409~1411年、 1413~1415年、1417~1419年、 1421~1422年、 1431~1433年, 7次遠航“西洋”。當時所謂“西洋”,是泛指中國南部海域以西的印度洋一帶。他所率領的船隊,規模宏大,人員多達27000餘名,船隻最多時達200多艘,其中長44.4丈(148米)、寬18丈(60米)的大型船隻60餘艘;航海技術相當先進,使用了羅盤、測深器、牽星板等。船隊遠航到過南洋群島、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其中第5次和第6次航行最遠,橫渡印度洋,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歷經當時亞非30多個國家。
鄭和航海前後共歷28年,根據歷次的航行記錄,匯集有一圖一書──《鄭和航海圖》與《位編》。《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保存於明茅元儀所編《武備志》中。圖上有航行方向,航程遠近、停泊處所、暗礁淺灘等的記載,並標有亞非地名約 500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亞非航海圖,在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編》一書,詳細記錄了航程中羅盤針所指的方位,是一本寶貴的航海手冊,可惜沒有流傳下來。此外,鄭和的隨航人員馬歡寫有《瀛涯勝覽》、費信寫有《星槎勝覽》、鞏珍寫有《西洋番國志》,記載了所歷30餘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等情況。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它發展了中國的航海事業,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聯繫,開擴了人們的地理視野,豐富了地理知識。它比西方C.哥倫布V.da伽馬等的航行早了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規模和技術等方免,也都大大地領先於西方的航海家。
參考書目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齊魯書社,濟南,上冊,1980;中冊,198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