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鄧龍光(1896—1979),別號劍泉。廣東茂名市茂南區鎮盛白沙人,原為廣東高州中學學生,後來投筆從戎,參加東征和北伐,戰鬥在革命前線。廣東黃埔陸軍國小第6期、武昌陸軍第2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步科畢業。1923年起任粵軍第3師6旅11團中校團副、上校團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教導1師副師長、師長,第12師師長,第1集團軍艦隊副司令、獨立第4師師長,第9師師長。1936年1月授陸軍中將,任第4軍副軍長兼156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83軍軍長,第29軍團副軍團長,第35集團軍總司令。
民國元年(1912),鄧龍光入廣東陸軍國小第六期學習,民國3年(1914)畢業後,升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民國5年(1916)畢業。民國6年(1917)初,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入伍生隊,半年期滿,升入保定軍校第六期 步兵科,民國8年(1919)春畢業。時邑人楊永泰任廣東省長,委以鄧龍光省長公署警衛隊隊長之職。兩年後,鄧龍光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一師、第二師、教導第一師,先後任排、連、營長、副團長、團長、師參謀、副師長,參加過東征討伐陳炯明、南征討伐鄧本殷及驅逐滇桂軍之戰。民國16年(1927)12月,率兵參與鎮壓廣州起義,瓦解蘇維埃政府,旋升第四軍教導第一師師長。民國17年(1928)初參加北伐,於武漢蛇山生擒吳佩孚悍將劉德春。其後直搗魯、冀,連戰皆捷。
北伐後,部隊縮編,任陸軍第四師第十旅旅長。民國19年(1930)1月,部隊改編,任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2月,第四軍在北流與寧方支持的粵軍蔣光鼐部作戰中損失重大。3月鄧龍光所屬部隊與第四師合編為第十二師,任參謀長。民國20年(1931)9月,任第一集團軍第一教導師副師長。民國21年(1932)5月,代理第一集團軍艦隊(廣東海軍)司令。民國22年(1933)4月,任獨立第四師師長,所部列入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參戰部隊序列。6月,兼任廣東國防要塞建設委員會委員。8月兼任獨立第四師政治訓練處主任。民國24年(1935)4月,該師改編為第九師,仍任師長。民國25年(1936)1月,民國政府授為陸軍中將,後任第四軍副軍長。7月任第四軍第九師師長。8月,部隊改編為陸軍第一五六師,任師長。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鄧龍光率師北上參加淞滬戰役。是年10月,任第八十三軍軍長,率所部第一五四、一五六兩師兵力參加南京保衛戰,在光華門、麒麟門等處痛殲日軍第六師團松井石根部,獲得嘉獎。12月13日,南京陷落,十幾萬潰退的守城大軍蜂擁在挹江門外爭相搶渡,落水者不計其數。鄧見此情狀,當機立斷,率部沿江南鐵路疾進,勝利突圍,並於當月20日克復淪敵不久的蕪湖。民國27年(1938)9月,任第二十九軍團副軍團長;11月15日,原第八十三軍軍長莫希德被革職,鄧回任該軍軍長;12月21日,又轉任第六十四軍軍長。民國28年(1939),轉戰船粵桂,初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是年10月,任第三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12月,於三水、花縣間有效地阻擊北援之敵,取得粵北大捷。民國29年(1940)1月,升任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率師入桂,配合友軍屢挫敵鋒,先後收復崑崙關和南寧,於是年2月取得桂南會戰的勝利。民國33年(1944)秋冬之交,日寇第二次大舉犯桂。在桂省的國民黨軍政當局望風而逃。廣西省府撤離桂林,歷經宜山、都安、百色、凌雲等縣,一遷再遷,最後在桂西一個小城樂業暫時偷安。時駐桂守軍主要將領有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第四戰區代司令長官張發奎、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在日寇瘋狂進攻下,其他駐軍節節敗退,棄城失地。只有鄧龍光部在平果一帶阻敵取勝。民國34年(1945)3月,晉升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官;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是年夏秋間率部再克南寧、憑祥、龍州等地之敵,接著乘勝揮師南進,由玉林追擊日寇至雷州半島。
抗戰船勝利後,奉調廣州灣(今湛江市)及海南島受降。不久,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副主任。民國35年(1946)夏,廣州行營改為民國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仍任副主任。同年11月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與兄弟鄧德槐、鄧鄂籌建的“秀川圖書館”於是年在高州城文明門原址落成。粵桂南區“剿匪督導團”成立後,任該團主任。民國36年(1947)冬,當選行憲國民大會代表。民國37年(1948)8月,廣州行轅改為廣州綏靖公署,續任副主任。民國38年(1949)春,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委其出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辭而不就。是年8月任總統會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去台灣,續任“國大代表”。1950年4月免戰略顧問職,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旅台期間,生活艱難,曾接受蔣介石10萬元新台幣贈款。1979年2月3日,病故於台北。鄧龍光一生得其長輩教導,得益匪淺,自小養成平易近人的性格,各保家衛國的觀念,其位高至不忘本,深受當地人讚譽。據當地老一輩回憶,鄧司令回家省親時,從來都是騎馬到梅江河堤下河堤後,即下馬步行,從不驕傲自滿,足見其不撓民,愛民之情。
鄧龍光在抗日救國運動中,領導其部下積極抗擊日軍侵略;在國家、民族利益何去何從大是大非的緊急關頭,立場堅定,屢有建樹,並為促進國共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5年後,鄧龍光任陸軍第2方面軍副司令長官,廣州行轅第一副主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49年經香港到台灣,任“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參與編著《第四軍紀實》。
1979年2月3日鄧龍光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
鄧龍光將軍廣東陸軍國小第六期同學:
吳奇偉、羅策群(十八歲)、韓漢英、林挺華、羅梓材、煉鳳韶、李漢魂、簡作楨、陳公俠、朱暉日(以上各人為十七歲).鄧龍光、陳芝馨、戴振魂、駱應釗、李振球、李江、阮寶洪、羅為雄、黃琪群、張發奎、薛仰岳、葉挺(以上各人為十六歲)、繆培南、李故頤、侯文俊、曾澤寰(十五歲)、丘兆琛(以上各人為十五歲)。
忠義家風
鄧龍光父親鄧秀川老先生是一個富有民族氣節的宿儒,博覽經史,涵詠詩詞。認為忠孝乃人生之大義,為國捐軀,無上光榮。在北伐和抗戰中,鄧家犧牲三人,負傷三人,受到地方的崇敬。時值抗日烽煙四起,每聞名城要塞失陷,生靈塗炭,百姓遭殃,老先生必悲痛欲絕,乃與友人作有《白沙唱和集》,感懷河山破碎,哀人生之多艱,激憤之情溢於詞句間。1939年春,鄧父秀川老先生去世,當時朝野上至林森、蔣介石,下至族老鄉黨等軍政要人及地方士紳均題聯致哀。作為同僚,朱德、彭德懷(第18集團軍正、副總司令)所撰的輓聯“哲嗣盡多才,威望顯揚萬里萊衣振鄉邑;耄年尚憂國,河山破碎滿腔悲憤溢詩詞”,即此謂也。鄧龍光祖墳在高明
鄧龍光祖墳在高明潭塱村,還有親人在可聯繫
堅決抗日
1937年12月1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以三倍於中國守軍的兵力圍攻南京,南京保衛戰開始。1937年12月6日,日寇以大批飛機經常轟炸南京城內及城廊附近的軍事要點。8日,日軍第18師團和偽軍於正山部占領了蕪湖,對南京形成包圍。9日,敵逼進南京城。鄧龍光任第83軍軍長,其部在光華門、麒麟門等處,痛殲日軍松井石根部第6師團5000餘人,受到最高當局明令嘉獎及2萬銀元犒賞。在南京保衛戰突圍作戰中,第66軍、第83軍主力(欠第83軍156師)在軍長葉肇、鄧龍光指揮下,從正面突破日軍陣地,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在激戰中陣亡,兩個軍突圍過程中打散,部隊各自為戰,付出大損失後分頭突出圍,成為南京保衛戰中唯一倖存的部隊。
南京保衛戰後,鄧龍光繼而揮師廣東三水、花縣及廣西南寧、黎塘等地抗日,升任第35集團軍總司令。在桂南、崑崙關大會戰中,驅日軍退出欽州灣,升任第2方面軍副司令長官,兼粵桂南區總指揮,抗擊廣州灣及沿海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受降廣州灣(湛江市)及海南島之日軍。
人物故居
鄧龍光故居位於茂名市茂南區鎮盛鎮白沙鄉白沙村。鄧龍光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誕生於此。房屋始建於清光緒初年,系傳統建築形式,紅磚黃瓦木結構,兩進,主偏房兩座相連的平房。主房面闊20米、進深35米,偏房面闊12米、進深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