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鄧美武,1928年3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今劃歸如東市)。1947年南通中學畢業後,考入南通學院染化工程系學習,1951年畢業後分配到濟南第一印染廠工作。1949年11月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晉升為工程師,1988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曾任廠生產辦公室副主任、技術改造辦公室主任、生產技術副廠長和副總工程師等職,1990年11月退休。
1956年,他研究解決了硫化元布存儲後的脆損問題,其研究成果《絲光硫化元布工藝過程的初步研究報告》被紡織工業部選定為編制基本工藝過程計畫的藍本,在全國貫徹試行。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領導的三結合研製組,根據工藝要求提出了滌棉印染布成套設備的設計要求,建議設備製造廠研製雙層履帶平幅練漂直彎輥絲光聯合機、熱定形機和熱熔染色機等關鍵設備,邊試產邊改進,生產出多種滌棉漂色布,緩解了市場供需矛盾。此後,他又和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屠仁溥工程師等共同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軍工用棉、維綸有機矽防水防霉帆布20萬米的工業化試生產任務。
1973年,鄧美武參加了輕工業部組織的熱熔染色聯合機和樹脂整理聯合機選型工作,完成了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任務。1975年由於部屬印染機械廠的生產能力不足,為保證全國發展滌棉印染布的需要,在輕工業部機械局的支持下,山東省輕工業局成立了印染機工作組,借調鄧美武任組長,對省內從農機廠轉產的9個印染機械廠、配件廠,根據印染機械的特點要求進行生產計畫管理、技術管理、半成品和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舉辦了大面積薄板鑄造、不鏽鋼焊接和酸洗鈍化等專業技術學習班,使這些工廠較快地生產出了合格的“74”型印染機,並完成了全國定點生產和協作配套的任務。
1983-1989年,鄧美武先後參與完成了“六五”紡織工業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人造麂皮的研究”的中試,主持和組織協調完成了“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高速高效半圓形汽蒸箱平幅練漂機的研製和生產實驗”。兩個項目先後通過紡織工業部組織的技術鑑定。鄧美武於1986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獲紡織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由中共濟南市委和濟南市人民政府選拔為濟南市首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2000年初,他根據多年來在國外的見聞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在染整行業積極倡導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節約水資源和能源,實施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審計(核)。在山東省清潔生產中心和德國政府環保項目組的支持下,應邀和山東大學環境工程系崔兆傑教授去山東大海集團印染公司指導和協助進行清潔生產審計,歷時兩個多月,針對該廠在審計中認定的問題,提出了清潔生產終期報告,通過實施,效果明顯。據此,他和崔兆傑教授等撰寫了《染整業推行清潔生產審計的實踐與探索》一文,發表後,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推廣套用。該文於2002年5月被山東紡織工程學會評為論文一等獎。
成就及榮譽
絲光硫化元布防脆工藝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期,絲光硫化元布存放日久布身脆化的嚴重事件多有發生。這主要是由於染料結構存在問題和存儲條件不當,導致布身泛酸所致。各地紛紛從研製防脆硫化元染料和研究改進染色加工工藝兩方面著手解決。濟南一印參與了改進染色加工工藝的研究,由鄧美武負責。他通過各種不同防脆劑的試驗,初步選定用純鹼作防脆劑,但試樣在存放過程中,通過近一年的跟蹤檢查,發現布面色光泛紅,烏黑度受到影響,且染色牢度有所下降。又歷時兩年,通過多次改進工藝和配方,堅持對試驗產品跟蹤檢查和對比測試,不斷改進,成功地完成了這一研究課題。結論是:燒毛和絲光要適度,前處理要重退漿輕煮練,要求染色的半制品白度接近坯布白度,具有一定毛細管效應,布面上的殘留漿料和雜質力求染前洗淨,染色時調好硫化元染料的青紅光和青光的比例,降低硫化鈉的用量,染色後水洗槽中要控制好還原總量,務求洗淨殘留的浮色和硫化鈉,後處理用磷酸三鈉代替純鹼,烘乾後織物含潮率要接近或低於標準回潮率。他撰寫了《絲光硫化元布工藝過程的初步試驗報告》上報紡織工業部,其中防脆研究的主要內容在1957年第10期《染整通報》上發表。經過多年生產實踐的改進和考驗,這一科研成果在1963年全國第一次棉布印染專業會議上被紡織工業部選定作為制訂《絲光硫化元布基本工藝過程計畫》的藍本,在全國貫徹試行。
主持完成高速高效平幅練漂機攻關項目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內外市場對純棉粗厚織物漂色布的需求不斷增長。這類坯布配棉等級低,含雜高,上漿率也較高,用原有繩狀或平幅練漂機不能獲得理想的練漂效果。為此,國內部分印染廠分別從日本、瑞士和聯邦德國引進了不同機型的平幅練漂機,投產後質量較好。鄧美武有機會參加紡織部組織的專家組到各引進廠家進行技術鑑定和驗收,同時還隨山東省機械進出口公司赴歐洲實地考察。他在充分認定引進設備優點的同時,也總結了不足之處,如價格昂貴,助劑依賴進口,流程長,加工不同產品時的靈活性較差,有的單元機設計不盡合理等。從對前處理工藝和國內相關設備製造水平的了解出發,他提出了聯合國內有關單位共同攻關研製高速高效平幅練漂機的構想,在充分論證和修改後,被列為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參與該項目的有山東薛城紡織機械廠、濟南第一印染廠、山東工業大學和常州印染科學研究所等。鄧美武是項目的主要技術和組織協調負責人,他提出的採用蒸煮合一的汽蒸箱,既保證了煮練效果,又提高了前處理生產效率的設計方案。他還協調助劑生產單位組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適應高速高效流程前處理工藝的助劑,並且負責全部工程的安裝調試工作。在這過程中,鄧美武先後解決了純棉粗厚織物在箱內產生橫檔印和練斑等影響最終產品質量的問題,完善了計算機檢測裝置的性能。
74型印染機械的選型
70年代初,我國大力發展滌棉布生產,提高印染布後整理水平迫在眉睫。為此,當時的輕工業部決定由部紡織局和機械局聯合選調有關技術人員組成熱熔染色聯合機和樹脂整理聯合機選型工作組,下分工藝、機械和電氣自控三個小組,鄧美武是工藝組負責人。這兩台大型聯合機及由此衍生的其他相關印染機械,基本上涵蓋了滌棉漂染加工的全套印染機械配套用的單元機、通用裝置和專件,這就是印染界統稱的“74”型(LMH型)印染機械。
選型工作組自1973年3月至6月,由部紡織局和機械局組織去京、津、滬、蘇、鄂、皖、魯等省市的25個印染廠進行調研,並先後在湖北省沙市和上海、南京等地多個印染廠,針對關係到染色色差和“環染”的染色軋車的軋余率和均勻性、紅外線預烘、熱風烘燥和高溫焙烘以及引起皺條的原因等進行7次生產驗證,取得了準確可靠的技術數據,同時也對各廠深色滌棉色布取樣,統一在上海檢測其色牢度和透芯度,以便對照其工藝、設備進行深入分析和對比。7月,鄧美武和其他幾名成員到京起草選型報告。他在充分調研國內外滌棉熱熔染色與樹脂整理產品的技術標準、工藝條件,並針對實際生產中常見的各種色差、染色不均勻及表面樹脂等常見疵病的發生機理,從控制軋車軋余率,提高軋輥軋水均勻程度,控制預烘過程染料的“泳移”入手,提出了設計參數;針對加工過程中織物皺條的發生原因,提出了上下導輥中心距和直徑設計的工藝要求以及工藝車速的設計依據;還對熱熔染色機和樹脂整理機提出了採用積木式單元機結構設計的意見。這些意見得到領導和業內同仁的認同,為我國首套滌棉染色及樹脂整理設備的設計提供了工藝技術數據,並統一了所有單元機和聯合機的選型樣機和應改進的意見。
鄧美武-工作履歷
1951年9月-1956年10月 濟南第一印染廠技術組長、技術員
1956年11月-1963年7月 濟南第一印染廠工程師、生產辦公室副主任
1963年8月-1966年10月 濟南第一印染廠工程師、基建辦公室副主任
1966年11月-1973年2月 濟南第一印染廠工程師
1973年3月-1979年10月 借調輕工業部機械局工程師、山東省輕工業局印染機工作組長
1979年11月-1990年11月 濟南第一印染廠生產技術副廠長、副總工程師,技術改造辦公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主要論著
1.鄧美武,仲寶紅.實用棉布染色法.上海:中華書局,1951
2.鄧美武,仲寶紅.海昌藍染色法.上海:中華書局,1951
3.鄧美武.絲光硫化元布工藝過程的初步試驗報告.山東省印染專業會議論文.1957
4.鄧美武.硫化元布的防脆初步試驗.北京:染整通報,1957(10):12-18
5.仲寶紅,鄧美武.絲光硫化元布染整工藝技術經驗.北京:中國紡織,1963 (12):13-16
6.鄧美武.芒硝制鹼的綜合利用的研究.濟南:山東紡織工程學會,1959年論文選集(下集):35-57
7.鄧美武,仲寶紅.高級防水防霉帆布的染整工藝的研究.北京:鐵道科技,1961(2):37-43
8.鄧美武,陳慧琪,吳效賢等.熱熔染色聯合機和樹脂整理聯合機選型報告(上冊第1-3章).北京:輕工業部熱熔染色機、樹脂整理機選型工作組,1973
9.鄧美武.國外圓網印花機的發展動態.北京: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新技術學術討論會選集(上冊)1984: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