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經 歷男, 1924年11月出生,廣東陽春人。194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7月參加革命,投身於敵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3 月參加參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六團。1946年3月任地下黨陽春第一區委任宣傳委員。1946年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期間,據組織指示作為地下黨骨幹前往香港隨東江縱隊北撤。1946年6月30日,隨東江縱隊2400多人從深圳大鵬灣沙魚涌乘坐軍艦啟航北撤,7月5日抵山東煙臺集訓1個月後,加入魯南山東野戰軍序列。鄧泰威被分到華東軍政大學邊學邊戰。如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學習結束被安排到華東軍區第六縱隊(前身是新四軍,後改稱24軍),在第18師(後改稱72師)第53團當副指導員。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參加了淮海戰役, 1949年3月,參加了渡江戰役打到浙江,然後奉命回師徐州北上攻打青島和長山島。時任連政治指導員的鄧泰威第一次參加並指揮海上作戰,創下了以木船戰勝軍艦的奇蹟。1952年9月,所在六縱隊已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9月12日入朝駐紮在東海岸守衛沿山港。1953年1月,開進上甘嶺戰場,7月27日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2師214團一營政治教導員,
1955年11月,從朝鮮回國,隸屬北京軍區,駐在唐山市。1966年,隨部隊到承德,1968年任215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1969年任72師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同年12月被中央任命為國家民政部軍事管制委員代表-代理部長。1974年底重回北京軍區,任師政委,1978年底離休,定居唐山。
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參加過著名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甘嶺戰鬥,南征北戰,戎馬生涯大半生,出生入死,在刀光劍影中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見證了共和國一段戰爭與和平的光輝歲月。
革命引路人
1924年11月,出生於陽春七星沙田垌村一個農民的家裡。抗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七星一帶活躍著一
批積極從事敵後抗日戰爭的地下革命黨。1940年8月,陽春第一個農村基層黨組織———先農鄉黨支部在先農中心國小正式創立,國小里的教職員工基本是共產黨員或積極分子,第一任支部書記是當時在該國小當教員的黃昌熺(黃雲)同志,支部成立後發展的第一批農民黨員都是沙田垌村人。在如此濃厚的革命氣氛薰陶下,鄧泰威深受影響,對革命無限嚮往。1943年,鄧泰威在省立兩陽中學讀高二,當時校里有5名地下黨員奉命參加地下游擊隊,其中陳庚、陳明、范林3人率先離開了學校,此舉引起校方的注意,鄧泰威因平日和他們關係密切,被學校列入嫌疑對象。
不久,學校藉故把他和兩名尚未離校的地下黨員一同開除了。離開學校後的鄧泰威在已參加革命的老師鄭宏璋和同學陳庚、陳明的引領下,1944年7月開始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於敵後抗日救亡工作中。1945年1月,鄧泰威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此同時,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到了陽春。同年3月,鄧泰威正式入伍,與劉田夫同志成為戰友。此時,先農鄉黨支部所在地的先農中心國小已被國民黨摧毀。
第一次參加戰鬥
1945年3月18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六團在先農鄉成立,黃昌熺任團長,鄭宏璋任政委。鄧泰威在六團一連任政治指導員,戰時指揮戰鬥,平時搞政治工作。
六團成立後的第一仗是3月21日的梨壁坑戰鬥。當時敵人的主力部隊駐紮在輪水,派3個連分三路包抄七星。六團只有1個班加上當地的一些農民共30人與敵人抗衡,戰鬥從拂曉打到天黑,最終以少勝多,擊退敵人。
同年9月,日本鬼子投降後,國民黨集重兵企圖將六團消滅於恩平朗底,這是六團參加的最後一次戰鬥,後稱朗底戰鬥。由於兵力懸殊,鄧泰威與六團的戰士們分散突圍出去。其後,黃昌熺同志將突圍出來的戰士及分散在蟠龍、七星一帶的地下黨員集中起來,重組隊伍,但已不足百人。在沒有任何經費和給養,適逢冬季、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和發展,黃昌熺同志帶領隊伍駐紮到圭崗的深山裡,分頭砍柴燒炭,靠賣柴、賣炭為生。每人每天的口糧只有4兩米,頓頓稀粥餬口,生活艱苦,環境惡劣,這樣的日子堅持了3個月後,上級指示實行化整為零的戰略措施。鄧泰威和戰友們重回到七星、蟠龍等革命根據地,分散到農村的各堡壘戶中搞地下革命。陽春地下黨一區委在這種情況下成立了,鄧泰威任宣傳委員,周擴源(中山人)任組織委員。區委的主要任務是聯絡、指導、教育分散在各地的地下黨員。
軍人之家
他的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軍人之家。鄧老從20歲投筆從戎後,35載軍旅生涯一直沒離開過軍營,一直親臨戰場參加野戰鬥爭,是純粹的職業軍人。結髮妻子是他的戰友,在上甘嶺的一次戰鬥中不幸被打斷了一條腿,傷愈後落下殘疾。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1953年12月,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的坑道里舉行了婚禮。鄧老膝下有二子二女,除一女外,其餘的兒女包括女婿都是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