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鄧國故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城區西北6公里處,為西周鄧國都城,故名鄧城,距今3000多年。鄧城土城牆略呈長方形,四面均有城門,占地1.5平方公里。鄧國是西周時期諸侯國,封為侯,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戰國後期,秦昭王封公子悝為鄧侯,秦統一後,鄧城屬於南陽郡,漢為鄧縣地(即古樊城),至北宋時,鄧故城尚存,現城內尚存有清代建築寧國寺。這裡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便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特點
鄧城土城牆略呈長方形,東牆長766米,南牆長896米,西牆長713米,北牆長858米。牆厚10至15米。牆殘高3米左右,四角稍高,最高處6.3米。四面均有城門。護城河寬40米左右,現為水田。城東南角外有高約8米土台,俗稱烽火台,也稱閱兵台。城內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寧國寺。鄧城內外地下歷史遺存十分豐富。相傳城內偶有銅鏃、金粒可拾,城內有時殺雞還可取出金粒,故有“鄧城不賣活雞”之說。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秦漢及以後朝代都有,是研究歷史的寶貴資料。離鄧城北約3公里的丘陵地帶,有兩周時期墓葬群,“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分別出於山灣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銅器。據考證,這些墓地與鄧城密切相關,其中鑄銘文的,就有鄧、楚、吳、上鄀、蔡、□、曾等國器物,是研究楚文化及鄧、楚和有關國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
鄧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晚期,始祖曼為商朝祖丁的第五子,祖丁的孫子武丁繼承王位後,為安撫其叔父,將曼封在漢水流域,鄧國的歷史由此開始。周朝建國初期,鄧國歸順周,並成為周在南方重要的異姓諸侯國,其疆域北起南陽盆地南部,東連今湖北棗陽,南接漢水,西連今湖北宜城。但隨著其鄰國楚國的日益強大,鄧國的影響力逐漸喪失,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吞併,楚將鄧設為縣,成為楚國向外擴張的重要根據地。秦統一中國後,鄧作為一級行政區存在,至南北朝時鄧城作為分裂局面下的南北交戰的前沿陣地,被淪為軍事重鎮襄陽的外圍據點,長期受到兵燹的頻繁襲擾,其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逐漸喪失。至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大舉南侵,在鄧打敗南齊軍隊,斬首俘虜兩萬餘人,並毀掉城內的所有設施,直接導致城址荒廢。鄧城雖然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但仍有少量鄧國後人居住於此,守望著祖先遺留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