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60多歲的重慶農民鄔良英,僅讀過國小,未曾接受任何藝術訓練,但突然在花甲之年萌生藝術理想,藉助300元的切割機與27元一袋的水泥,她創作出一系列雕塑作品,令專業的藝術家震驚,並高呼這才是“後現代”!
2010年2月14日,鄔良英的個展將在北碚靜觀“美麗鄉村嘉年華”開展。近百幅畫作、70多個雕塑將首次離開生存多年的農家院壩對外展示。展覽由知名雕塑家劉景活發起,他把發現鄔良英稱為“2010年最大的收穫之一”。
學藝
今年63歲的鄔良英,是黔江區太極鄉廘子村一位農民,2008年冬天在電視上無意中看見法國巴黎羅浮宮內雄偉的藝術作品,被深深地震撼,當即決定自己做雕像,她突發奇想地找來孫子的彩色筆和美術本,用兩個小時畫了一幅《母愛》。不久後,這幅畫得到一位來訪者的肯定,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只有國小文化的鄔良英一共做了一百朵個石雕,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劉景活看了她的作品後,稱將去現場交流,並支持她來四川美術學院辦個展。
沒有任何基礎,她在摸索中創造自己的藝術方式:石頭太重,就改用水泥與石灰粉混合的方法;沒有做眼睛的材料,就到市場買5角錢一顆的玻璃球;家裡光線暗,就左手拿電筒右手拿刻刀;手磨出血了,就在裡面戴一雙布手套,外面加兩雙膠手套。
到了四川後,在四川美院劉景活教授700平方米的工作室,劉景活一一給鄔良英講解:泥土、玻璃鋼、泡沫是怎樣做成雕塑的。 鄔良英好奇地摸摸這裡、看看那裡,然後自豪地說:“我的雕塑是用水泥和石灰做的,全世界都沒得第二個呢。”
參觀的間隙,記者問鄔良英:“為什麼不留在城裡,還是決定回老家?” 鄔良英習慣性地搓著粗糙的雙手,並不美麗的臉上神情卻很堅定:“我生來就是農村人啊!還是回家的好,回去還是要繼續畫畫、做雕塑。”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鄔良英就要啟程回老家了。
得知身後的紅房子就是川美雕塑系的教學樓,鄔良英的眼中露出了嚮往。她整理了一下衣服,請攝影記者為她在這棟樓前留了一張影。
離開的時候,看著雕塑系進進出出的學生,鄔良英說:“我好羨慕他們。”
梵谷奶奶
2010年6月22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的“人與社會”欄目對鄔良英的創作做了專題報導。鄔良英被譽為“梵谷奶奶”、“最草根的雕塑家”。
鄔良英說,有人給她買了一本《雕塑原理》,希望她能看看,由於有些字認起來實在困難,她翻都懶得去翻一遍。記者看到,她喜歡在雕塑作品的衣襟上、手臂上寫下一些題記,但錯字連篇,劉胡蘭的胡字寫成“湖”,盡忠報國的忠字寫成“終”。記者問她後現代藝術展中後現代是什麼意思,她思考了幾十秒,說,就是說我後來才學的雕塑,比人家慢。
川美教授張強,曾對鄔良英一幅貓畫上的肌理如何出來的百思不得其解,經過詢問,才得知她正好找到了有紋理的塑膠薄膜覆上,這隻貓才有如此真實的“肌理感”。劉景活感嘆,大學雕塑要學5年,大二才開始學胸像。這位老婦竟用簡單加勤奮的笨拙方式,解決了大部分的理論問題。劉景活認為,鄔良英的作品極盡純樸和真,當代藝術太缺乏這種東西了。對於未來,鄔良英說,“只要腦不癱,心不癱,就要雕到底。”
我想,鄔良英從一個平凡的老村婦成為不平凡的雕塑藝術家,她由平凡走到不平凡,自有她異於凡人之處:她敢於發“奇想”,看到別人的畫,自己想做,想做就動手做,毫不猶疑,毫不顧這顧那,如什麼年老、貧窮、別人笑話、什麼文化基礎、雕塑基礎,等等,這些凡人顧慮害怕的東西,她不顧不怕,她本不求出名,沒有思想負累,只是自己喜歡,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去做。當然,她有藝術天賦,但世上有天賦的人可多了,所以,有天賦也不算超凡;試問天下之大,有幾個凡人會像鄔良英老太太這樣敢做呢?鄔良英老太太敢這樣做,這才是她超凡之處。
總之,做事不敢想,不敢發奇想,絕無成功可言;想而不為,也無成功可言;而凡人總是只想不為,或想而不為,或為而顧這顧那,疑慮重重,不能盡力,所以這樣的凡人凡為,難以成功。只有想,且敢發奇想,且不遺餘力去做,毫不猶疑,毫無顧慮去做,才可能成功。這隻有超凡的人做才能做到。鄔良英就做到了,所以她由凡人成為超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