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你要是到孟子的家鄉——鄒城市去,早晨在街頭散步的時候,保不準就能看到鄒城人吃川味麵條的情景。不大的門頭房,三五條長桌,十幾個馬扎,男男女女們圍坐在一起,面對一片紅光閃閃,吃得滿頭大汗,涕淚交流,真箇是不亦樂乎。
鄒城人和川味麵條,看起來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有那么兩個故事生動地描述了川味麵條在鄒城人心目中的位置。其一曰:有幾個鄒城人出差去四川,吃過當地的麵條後,連連感嘆:“不如咱鄒城的正宗”。其二曰:有鄒城人到外地開麵條館,掛出來的招牌上赫然寫著“正宗鄒城川味麵條” 。
起源
說起川味麵條在鄒城的淵源,恐怕要上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濟寧東部東、鄒城西部發現了大煤田,國家決定組建兗州礦區(即後來的兗礦集團),大規模進行煤炭開發。一聲令下,建設者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鄒城,尤其以雲、貴、川居多,建設活動迅速展開。建設者們來了,留在老家的家屬們當然不願獨守空房,紛紛千里尋夫,蜂擁而至。鄒城逛遍了,新鮮勁過去了,本身沒有工作,總不能老是在家裡呆著吧。西南人的勤勞立刻體現出來,於是就琢磨做點生意。做什麼好呢?鄒城人多,賣吃的。賣什麼?最簡單的當地麵食——麵條。根據觀察,鄒城人勇武、豪爽,唾沫星砸個坑,愛吃辣椒,有“能吃辣,能當家”之說;家鄉四川也吃辣呀,並且是麻辣。那好,二者結合,就是它了,而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川味麵條。鄒城川味麵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川味麵條一問世,就以其方便實惠、麻辣鮮香、回味悠長等特點,贏得了鄒城人的青睞,逐漸風靡鄒城,輻射周邊。最早的川味麵條館,開在鄒城一中對過,兩毛錢一碗。凡鄒城一中畢業的學生,沒有沒吃過川味麵條的,校友們一提起來,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現今走在鄒城街頭,冷不丁就會有車輛在你身邊停下,“老鄉,打聽一下,請問鄒城哪家川味麵條正宗?”這一定是曲阜、兗州一帶的美食者,好客的鄒城人自然是樂行其事,遙指正宗麵條館了。
辣椒和麻椒是川味麵條的靈魂,也是山東和四川精神的體現,少了這兩樣,則一切盡失。為此,還惹出不少笑話。據說有哥幾個為了比拼吃麻椒,大放特放,吃完後竟然驚呼“我的嘴唇哪裡去了?”還有位老兄,要一碗麵條,吃人家一碗辣椒,最後店主非堅持免收麵條錢、而只收辣椒錢不可。確實,在麵條館,如果你看到顏如玉的美眉們往碗裡舀上三匙、四匙辣椒油,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這在鄒城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好象還有排毒養顏的功效呢。
平心而論,要一碗煮得軟硬適中的麵條,佐以五色調料: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香菜、味素之類,真是五味俱全。呼呼啦啦扒下去,口頰生香,滿身生津,精神振奮,鬥志昂揚;飯後再喝上一碗麵條湯沖雞蛋,濃淡相宜,剛柔並濟,只一個“爽”字了得!
多年來,隨著兗礦的不斷發展,大批外地人進入鄒城,鄒城因此獲得了“移民城市”的美稱。一般城市存在的以口音區別本地、外地人的習慣,鄒城是沒有的。麵條館裡,南腔北調,鄒城人最多覺得,那是兗礦的弟兄,小小的川味麵條充當了友誼的使者,產生了強大的親和力和包容性。暖暖的麵條拉近了兗礦和鄒城的距離,因而在城區和礦區遍地開花,二者以麵條為紐帶融為一家,不分彼此。在鄒城,川味麵條不僅擴大了就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造就了不少的麵條富翁。據說每年春節返鄉,賣麵條的兄弟姐妹全部都是飛機來回呢。
如今,鄒城的有識之士努力實踐“政策上當外資,感情上一家人,發展上一盤棋”思想,兗礦積極投資,鄒城最佳化環境,兄弟並肩在經濟大潮中衝浪。兗礦早期建設者們多已退休,家屬們也告別了川味麵條,他們的第二代甚或第三代人,早就把鄒城當故鄉,在為兗礦、更為鄒城的發展而辛勤工作。我想,當他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一定會在兗礦和鄒城的發展史上,為川味麵條寫上重重的一筆。
做法/口味
材料:肉醬----這個是關鍵,好吃與否全在這個醬上,一般是把豬肉剁碎,配上各種密制調料然後炸醬燒出來的。
底料:麻椒粉,蔥段末,鹽,味素,香菜, 也可適量加點孜然粉。
主料:麵條,要順滑勁道,多數麵館用的是手擀的麵條。
配料:小火燉出的骨頭高湯,炸好的紅彤彤的辣椒油,還有醃製好的清淡小菜。
做法:1.將底料配好放於碗底,麵條下鍋。2.將少許骨頭高湯盛於碗中,使底料充分溶解。3.麵條熟後盛於碗中,醮上肉 醬。
食用:舀上幾勺辣椒油,喜歡吃酸的可以加點醋,然後配上醃的小菜,即可美味進食。
口感: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香菜、味素之類,可謂是五味俱全。
品評
中央某媒體記者,也是一個著名部落格的博主,今年春天來鄒城市出差,期間品嘗了鄒城川味麵條,在大快朵頤之際,他對鄒城人為何喜歡吃四川風味的麵條頗感好奇,後在一篇博文中提及此事。博文引來眾多網友跟貼,“鄒城”與“川味”,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名詞激發了網友們豐富的想像力。對於鄒城人為何喜歡吃川味麵條,有網友猜測:“也許鄒城人是川軍的後代?”有網友認為:“當地沒有自己的特色飲食,所以哪兒的吃法都有了。”還有網友認為:“鄒城是孔孟之鄉,這裡的人受傳統思想束縛重,到小旮旯里吃特辣特鹹的麵條是尋求放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特色飲食,不僅僅被理解為滿足人們口腹之慾的美味佳肴,也是一個城市歷史、經濟、文化等內涵的重要載體。縱觀網友們的博文跟貼,多是從鄒城市的歷史淵源、地域人文等非飲食因素對鄒城川味麵條加以解讀,對麵條的色味評價倒在其次。
那么,鄒城川味麵條到底體現了鄒城市哪些城市內涵?對於這一點,不僅外地人好奇,鄒城本地人也津津樂道,經常在網際網路上發帖討論。筆者現就結合所聞所見,對鄒城川味麵條試作解讀。
品評一:鄒城川味面,顯露了鄒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隨著兗礦集團等駐鄒企業落戶鄒城,外地來鄒人員呈幾何級數增長,成為這裡的新主人,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融匯南北的多元文化,而川味麵條就是這種多元文化在飲食文化上的一個體現。在一篇貼文中,一位市民曾如此描述:“鄒城川味面談大致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濟東、鄒西發現了大煤田,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攜妻帶子來到鄒城,尤以四川、雲南、貴州居多。川味麵條館最早就是由這些建設者的家屬們創辦的。”哪家麵條館最早以“鄒城川味麵條”冠名,恐怕已難以考證,“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川味麵條館在鄒城市城區已是遍地開花(據說步行不到十分鐘,就可看到一家);經營者中,早已不獨西南人,鄒城本土人、東北人也占相當比例;川味麵條的味道,已經結合本地人的口味,對川、黔、魯等地的麵條特色融合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味。鄒城川味麵條,已深深定格在鄒城近幾十年的發展脈絡之中,成為展現鄒城市融匯南北的多元文化,以及開放包容城市精神的靚麗風景!
品評二:鄒城川味面,映襯出鄒城市對外傳播意識有待加強
地方特色飲食是外界了解一座城市的視窗之一,一個有特色、有品位的地方飲食品牌,能夠讓人們留下回味無窮的美好印象。然而,“鄒城川味麵條”之“川味”二字,卻給人以做貼牌廣告的誤解。由於望文生義,也就有了部分網友“鄒城人也許是川軍的後代”、“鄒城沒有自己的特色”的評論。而在鄒城市一些網路論壇上,也有網友指出:“鄒城川味麵條的叫法,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還有網友呼籲:“鄒城麵條的味道獨一無二,不要再叫川味麵條了,要為鄒城市這一特色飲食正名。”其實,何止川味麵條,舉目如今風靡鄒城的飲食,具有本土特色的乏善可陳,像平邑笨雞、滕州菜煎餅、孔府煎餅等,哪個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而多年前,鄒城市某白酒的廣告語:“喝了金鋼山、越喝越明白”,某啤酒的廣告語:“無名勝有名”,一個是氣勢恢宏,一個是意境悠遠,在為企業成功宣傳產品的同時,也為塑造鄒城對外形象、提升鄒城知名度發揮了積極作用。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和魅力,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被譽為廣告之父的大衛·奧格威曾經指出:“還沒有什麼人由於使用了別人的廣告而樹立一個品牌。”從這個角度說,儘早為鄒城川味麵條“正名”,使其成為真正具有鄒城地域特色的飲食品牌勢在必行。
品評三:鄒城川味面,折射出鄒城市餐飲服務業創新能力尚且不足
地方特色飲食在促進城市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以飲食文化帶動旅遊發展,將地方小吃產業化,在一些城市中形成了特色和經驗。譬如成都、廣州、沙縣等,都擁有當地獨特的餐飲文化,包容性極強的地域文化也在這些地方的餐飲文化上留下鮮明印記。如今,鄒城川味麵條在鄒城市市民心中已獲得廣泛認同,在外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將其打造成鄒城市一項飲食產業已經具備良好基礎。而要實現產業化,就需要對全市各川味麵條館進行資源整合,加強品牌的策劃及包裝,提升產品的品質,以及經營衛生等等。然而,多年來,鄒城川味麵條在一直處於自由發展的狀態,這也反映出鄒城受傳統思想影響較重,創新創業能力不足,還沒有在民間形成以創新、創業為主流的生態環境,面對商機往往難以把握,甚至錯失機遇。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再簡單介紹下引起眾多網友跟帖的那篇博文。博文標題為《上海的春天》,是作者世博會前夕到上海採訪時寫就的。有趣的是,文中對世博會的介紹很少,卻用大段篇幅和大量圖片介紹了鄒城川味麵條。世博會是展示全球智慧的大舞台,對於鄒城的川味麵條,筆者認為,我們也需要有更多的城市智慧,讓鄒城市這一“城市名片”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