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鄒同礽3歲喪母,寄養在六安的祖父家裡,5歲至11歲讀私塾,16歲於縣立第一高等國小畢業,考入省立合肥第六師範學校,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讀書期間,鄒同礽受到黨組織及李大釗等革命家的影響和教育,思想進步,遂回到家鄉投身革命。1926年,鄒同礽和施先民、周狷之等人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鄒同礽以在六安縣中任教為掩護,秘密從事發展黨、團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工作,被選為中共六安縣委委員、一區(城關)區委負責人。1929年1月,又當選為中共六安縣委書記。同年,國民黨在六安“清黨”,大肆搜捕共產黨人,鄒同礽先後轉移到安慶、南京、上海等地,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鄒同礽回省,在安慶第一實驗國小、安慶高中任教。在此期間,他與共產黨員葉以群等人創辦了《百靈》、《北極》等文藝刊物,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並擔任了安徽省文總分會的書記職務。1933年至1934年,鄒同礽兩次遭國民黨逮捕、入獄、釋放,遂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犧牲
1937年8月,鄒同礽回到六安,尋找黨的組織;年底,經中共安徽省工委書記曹雲露、組織部長張如屏的考察,恢復了他的黨籍。1938年初,中共六安縣委重新組建,鄒同礽任縣委書記,還擔任了六安縣動委會指導員。6月,鄒同礽從獨山到金寨,向省動委會匯報工作,途經流波時,突遭日機轟炸。鄒同礽臨危不懼,指揮民眾有秩序地疏散隱蔽,而他和妻子及一個小女兒都被炸彈炸死,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