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之役

鄂州之役

鄂州之役是1258年一1259年(蒙古蒙哥汗八年至九年,南宋寶祐六年至開慶元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忽必烈率蒙古東路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的作戰。另一次鄂州之戰是元至元十一年(南宋鹹淳十年,1274),元軍突破鄂州(今武漢武昌)地區江防,擊敗宋軍。

蒙哥汗抵達釣魚城吼
蒙哥蒙哥
得知南攻荊襄的塔察兒出師不利,就命忽必烈代領其軍,渡江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開慶元年(1259年),忽必烈進抵鄂州的長江北岸。九月,他接到蒙哥汗的死訊,卻仍命大軍克日渡江,包圍了鄂州。
理宗急命賈似道從峽州(今湖北宜昌)馳援,並在軍中拜他為右相兼樞密使,全權指揮四川、京湖、兩淮前線的所有宋軍。賈似道趕到漢陽駐營,與鄂州守將張勝里外聲援,後來又親入鄂州督戰。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也從重慶來援,突破圍城的蒙古軍,夜入鄂州,壯大了守城的力量。
宋軍雖傷亡嚴重,但在兵力上占上風,呂文德、高達等將領也沉著善戰,蒙古軍在鄂州城下一再受挫。但賈似道見城中死傷達一萬三千人,就有點亂了分寸,派遣密使宋京到忽必烈大營,以稱臣納幣等條件私自與蒙古軍議和。忽必烈不想無功而返,拒絕了賈似道的要求。
入冬以後,蒙軍十之四五染上了疫疾,糧餉也告匱乏,戰鬥力急劇下降。十一月,傳來了其弟阿里不哥在漠北覬覦汗位的訊息,忽必烈向部將與幕僚問計,郝經等以為滅宋戰爭絕非短時間所能奏功,而汗位之爭事關大局,刻不容緩,建議忽必烈“斷然班師,亟定大計”。忽必烈聲稱直取臨安,開始作撤兵準備。
閏十一月,忽必烈正欲撤兵,賈似道再派宋京前來,願以割江為界、歲納銀絹各二十萬兩匹為議和條件。忽必烈順水推舟,同意議和,就輕騎北上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去了。雙方來不及討論議和的具體條款,連蒙古議和使者趙璧也只丟下一句“俟他日複議”,就匆匆隨軍北去。
忽必烈臨行,通知由大理入廣西輾轉打到潭州(今湖南長沙)的兀良合台,解除潭州之圍,渡江北撤。當兀良合台軍從新生磯(今湖北黃岡西北)渡過長江浮橋時,賈似道聽從副將劉整的建議,命部將夏貴截斷浮橋,俘殺了殿尾的百餘名蒙古軍。然後,他向朝廷謊報說是取得了鄂州大捷,卻把私自求和隱瞞了起來。理宗大喜過望,以為賈似道再生百姓、重造宋室,功勳不在趙普、文彥博之下,命他立即入京以右丞相主持朝政。
賈似道賈似道
鄂州和議只不過雙方有此意向,而南宋方面有妥協讓步的姿態,既未訂立書面條款,甚至也沒有達成明確的口頭協定。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但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還沒有結束,內部統治尚不穩固,亟需暫時改善與南宋的關係,便派郝經為國信使,與宋商談和議。
郝經到達邊境,卻遲遲不見南宋朝廷同意入境的答覆。原來,入主朝政的賈似道既為了隱瞞鄂州求和的真相,也過高估計了南宋的實力,以拒絕議和的強硬姿態準備把郝經擋在國門之外。理宗原就知道郝經此行的主要使命是議和,表示“北朝使來,事體當議”,準備接見來使的。但在賈似道的鼓動下,他也下詔表示“誓不與北和”,不再接待郝經。
郝經不辱使命,以為雙方戰爭近三十年,生靈塗炭,應該坐下來協商議和,便不顧個人安危,率隨從人員渡過淮河到達揚州。賈似道指示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將其拘留在真州(今江蘇儀征)忠勇軍營。郝經繼續致函宋理宗與賈似道,說服他們同意議和。賈似道既不接見郝經,又不放其北歸。
次年,忽必烈見郝經一去不回,再派使者赴南宋責問“稽留信使,侵擾疆場”之罪,賈似道來個不理不睬,繼續拘留郝經不放。七月,忽必烈甚至下伐宋詔相威脅,要求放人,但因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不能脫身,無力正式出兵。賈似道誤以為蒙古怯懦,更自以為得計,隔絕郝經與外界的所有聯繫。
直到鹹淳十年(1274年)郝經才通過信雁傳書的方式,讓忽必烈知道自己仍活在南宋真州忠勇軍營里。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據此向南宋交涉,賈似道這時已是蒙古軍手下敗將,垮台在即,這才急忙將拘留十六年的郝經禮送回國,而南宋也已國祚不遠了。
賈似道為了掩蓋自己私下求和的劣跡(他完全可以推託說雙方未達成過實質性的協定),竟然不顧起碼的外交慣例而拘禁使節,為後來忽必烈南侵滅宋提供了現成的藉口,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著臭棋。拘留郝經,其謀出自賈似道,理宗雖不知道賈似道的隱衷,卻也是同意的。他應知道此舉的嚴重性,卻毫不作為的聽之任之。郝經事件活脫脫的映照出這對君相在軍國大事上的頇嘴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