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路

一條街道,將介紹它的歷史、由來、發展。

郵電路,作為街道,它的歷史並不長。1980年結合老城建設、發展的需要,堵河拓展而成街道,因沿河有郵電大樓遂名郵電路。郵電路的前身是老城區內的一條主要河道——西河。
西河自北水門即永清門(今郵電北路北端)入城,逶迤南行至望仙橋河(今鎖廠北)。然後穿過城基下的涵洞,與南濠河勾通,全長約770米。
西河的盈盈流水既起到了城區供水、排水的通道作用,又起到了“舟楫必達,居者有澡潔之利,行者無負載之勞”的功效,更體現了街道依河而建,木樓臨水而築的江南水城風貌。沿河兩岸有許多老民居,其中有不少是明清時期頗具文化內涵的老宅。
當時我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就坐落在郵電北路西河橋邊。心蘭書社由城關大沙堤人許啟疇於同治十一年(1872)與陳虬、陳黻宸、金鳴昌、池志徵等二十人發起合資聚書創辦,至今仍保留有五間平房和三間偏房。
敢心橋南側有一座由二間正屋和一間廂房組成的呈“L”型的建築,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瑞安知縣趙應鈞創建的“玉尺書院”。以李白詩“仙有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言,君才無時休。”之意取名。當時浙江視學王傑有《玉尺書院記》一篇。同治間孫鏘銘曾在書院掌教,宣統元年(1909)居第三巷的邑賢吳之瀚在這裡創辦德象女校。整個建築完整無損,至今仍保持清代中期建築原貌。
宣統初年德象女校西臨西河,當時東西兩岸被西河阻隔,沒有橋樑,西岸學生須繞過西河橋、矮凳橋方可到校。為了便於隔河學生往來就讀和民眾通行的方便,吳之瀚自費出資在校邊建橋,並取名為“憨橋”,作為自己藏書和讀書之所。嗣後請池志徵先生撰寫楹聯,池志徵認為“憨”字欠雅,易名為“敢心橋”、“敢心亭”、“敢心樓”,並撰聯云:“湖上橋橋上亭亭上樓台廿載經營公真果敢者;壁中石石中書書中姓名千秋紀念我亦有心人。”敢心橋於1980年舊城改造建設中拆除,敢心亭今仍在,建築基本完好。
郵電路的西側第二巷口是周予同教授故居。周予同教授出生在瑞安城關,曾就讀瑞安中學,與薛鍾斗、伍叔儻、李竺等合稱瑞安十大才子,曾任復旦大學教務長、歷史系主任。出版專著16部,撰文70餘篇,是史學屆泰斗之一,與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教授並稱“復旦二周”。
周予同故居的西首是縣倉。明正統年間瑞安遭旱澇災害,義士李倫賑濟救災,並捐白銀近千兩在第二巷築義倉(豐積倉),貯糧以濟災年。明清以後,皆為糧倉庫倉。
西河在堵建為路之前,河道上原有五座石橋。西河自北至南有西河橋,東通公園路,西通文化巷;敢心橋,原名“憨橋”,東通小沙巷,西通第三巷。在解放中路、郵電路交叉口有一座濟民橋,俗稱“八角橋”,建於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據嘉慶志載:“蔡賢嘗詔旌孝順門在縣治西大街北,于思振亦富而好施恤貧賜飢不遺餘力,後有醵金以償者卻不受,眾以所償金建二橋,一曰濟民,一曰順民。”郵電南路市心街口有座望江橋,東通匯頭浦后街,西通市心街;最南端的市望仙橋,據說是紀念馬湘馬真人而命名,東通水心街,西通打繩巷。一座座古樸簡潔的石橋橫臥在西河上,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被錦帶般的河流串聯起來,也串起了西河兩岸的悠久歷史。
西河自1980年堵拓為郵電路後,鋪設水泥路,人車熙攘,沿街店鋪鱗次櫛比,商業繁榮,日漸興盛。雖然那種江南水城風貌已在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淡出,但兩岸具有深厚內涵的人文依然可尋,那些可欽可敬的瑞安名人的人文精神早已烙在人們的心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