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地區概況
郵村村隸屬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賴村鎮,是寧都縣轄區內行政村之一,它既有自己的特色也具有該地區農村普遍存在的共性。所以在介紹郵村村基本概況之前,筆者先對郵村村所在的鄉鎮和縣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寧都建縣歷史悠久,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併入贛州專區。全縣現轄12鎮12鄉,總面積4053.16平方公里,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位,全縣總人口761372萬,居全市第三。寧都作為革命老區,既是紅色故土,也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全縣共有450個姓氏,其中130多個屬客家,而全縣約4500多個村莊,其中由“客家”始建和擴建的村莊就有3700多個,占全縣總村數的85%。寧都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現有耕地面積58.48萬畝,林業用地440.1萬畝,水面23萬畝,概稱“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道路和莊園”。寧都是個農業大縣,經濟以農業為主,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全縣有貧困人口2.73萬,被國家列為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賴村鎮位於寧都縣西南部,是於1995年9月29日經批准撤鄉設鎮,鎮政府駐賴村村,
距縣城26公里。全鎮面積177.99平方公里,現轄15個村委會共211個村民小組,8960戶,共49401萬人。鎮經濟發展水平處於寧都縣中等位置。
地理簡介
郵村村位於賴村鎮北部,距縣城約20公里,距鎮圩約8公里。郵村村是與臨村老嵊場村幾經分合後,於1996年獨立出來設定村委的,村民小組有11個,它們分別是:郵村、崬子、六子、大芬、里王、良上、橫壩、路江、安下、新村、洋江。郵村村人均耕地只有半畝,人地矛盾尤其突出。2003年修建的國道319線和2007年修建的石吉高速共徵用了村內幾百畝耕地。全村林地有6000畝,並於2007年實行林改;耕地2590畝,其中大部分為水田,且很多類似梯田,小塊成梯形分布。有條小河從村內流經,這是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如遇到旱情,離河稍遠或地形較高的農田則無法灌溉。郵村共有村民810戶,人口4320人,其中男性村民2105人,女性村民2215人。2009年新增人口49人,男性23人,女性26人,超生人口7人。
行政區劃
郵村位於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郵村下轄小組分別是:崬子、六子、大芬、里王、良上、橫壩、路江、安下、新村、洋江,10個小組。全村占地14.7平方公里,四周被山環繞,版圖看似一個“馬頭”形狀。村莊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溫年平均氣溫在14至19℃之間,適宜於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居住環境
2002年以前郵村村還是個窮鄉僻壤,村內樓房稀少,農民生活水平低下。但此後,郵村村曾先後被省和縣列為定點扶貧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國家幫扶和村民努力下,經過幾年發展,如今農民生活水平也有長進提高;截至2009年,已有6個村小組基本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改造,建立配有建設器械和休閒庭院的村民娛樂健身場所,村內部分房屋已做規劃和重建,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也在不斷改善,在扶貧資金的資助下,在洋江和路江兩個小組新修建2座便民橋以及多個農田灌溉水利設施。郵村有一個小型的發電站,電站裝機容量0.5萬千瓦時,2009年發電總量為3700千瓦時。全村有村莊公路16公里,其中有七公里的硬化公路,九公里的砂石公路,整個村小組實現了組組通,620戶實現了戶戶通,村莊也通了公交,每天有10班車。全村910戶都通電,有450戶安裝了有線電視,有11戶家庭還安裝了電信寬頻。國道319線和縣道都從村中心橫穿而過,將要通車的石吉高速也從村旁途徑,每天都有大量貨車、長短途客車由村經過,村民出門招手便可搭乘,交通可謂極為便利,這些道路的開通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村莊發展。
鄉風民俗
宗族與計畫生育
截至2009年底,全村有910戶家庭,共4320人,女性村民2215人,男性村民2105人。村裡的家庭以5—7口人居多,其中小孩一般有2—3個,多的也有四、五個小孩。村內民族單一,全部為漢族,全村基本都是客家人,有宋、艾、胡、謝、丁、劉、黃、周、陳等姓氏,其中以宋姓為主,占全村戶數的三分之一。村民受宗族觀念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仍存在,他們認為“養兒可以防老”、“人多打架都會贏”、“房族人多不會受人欺負”等等。實行計畫生育多年以來,村里人口逐年下降。當地政府對“獨生戶”和“兩女戶”給予一定獎勵,但對政策外的超生人口則收取高額處罰金,但有家庭為了生兒子,還是會想方設法逃避上面管制。在2009年全村死亡人口有21人,出生人口49人,其中有7人屬於超生,從村人口與計畫生育公開欄可以看到,超生的家庭被給予1到3萬元不等的罰款。雖然村民也知養育負擔很重,但村內傳統“生”文化的蔓延,似乎他們的“育”就是一個簡單的“養得起”,正如有的村民所說,“生得起,養得起”。如果單想孩子能吃飽、健康成長,不考慮其孩子以後教育支出問題,那當然是“養得起”。若要改變這樣的鄉村生育文化,改變現今的育人觀念是關鍵。但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它需要國家力量持久地去扯開村生育文化的口子,以一種“少生養得好,讀得起書”的健康育人觀念來是使現有的村生育輿論轉向,是要農民自覺去執行“計畫生育”。
鄉村生活習俗
村內80%的村民都住上了樓房,這些樓房主要是在2003—2008年期間建造的。村民日常煮飯燒菜主要使用煤氣、電、木柴,但以柴火居多,雖然政府對農村建沼氣池有800元以上的補貼,但村內養家禽的不多,所以使用沼氣的家庭很少,郵村總共有沼氣池的用戶有80戶,2009年沒有新增加的用戶。經過5年的新農村建設,村容良好,比較少見生活垃圾隨處倒的現象。農閒時期,身體較好的村民都會在附近找如建築搬運之類的臨工做,有些村民則過家串戶聊天,聚眾賭博現象在村里沒有,村內有2個小賣部設有幾台遊戲機,部分年輕人也會偶爾來玩。當地人都是講客家話,每逢遇見人如不乎其名,他們都會很禮貌地稱呼對方為“老表”。
在夏季農忙時,農民一般五六點起床到田裡幹活,到八九點回家吃早飯,飯後又回到田裡幹活,到11點左右才收工回家吃午飯、休息,下午則看太陽猛烈程度,一般在三四點又出門幹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晚上9點左右休息。農忙時期,村民很少外出,很少串門聊天,看電視的時間也很少。筆者的問卷調查基本上是通過村幹部提前打電話通知,趁早上和晚上的時間完成的。村民一日三餐都是吃米飯,而且特能吃辣。在農忙時期,農民會比較經常買肉加菜,豬肉一般從村里肉攤點購買。筆者發現村民們還喜歡吃一種只有賴村一帶獨特的小吃,名叫鹽茶又稱水擂茶,據他們說這是賴村和青塘鎮一帶特有的,其製作方法是:將碾碎的茶葉,少許油炸花生米、炒香的芝麻、適量的鹽、陳皮、肉桂、桂皮、甘草、煨姜等與豬油或植物油混和,用擂缽、擂錘(油茶木製成)將以上原料擂成泥狀,稱為茶泥。一般是現吃現擂,也可將擂好的茶泥用罐盛裝密封留存,隨吃隨取。另外將芝麻炒熟,花生米、豆子、麻糍乾、黃糍乾分別油炸,再將韭菜或芹菜等其它青菜切碎,或將油豆腐、瘦豬肉、紅薯分別切丁炒熟備用稱為香(佐)料。吃時,將開水沖泡茶泥,攪勻,再上香(佐)料。每次吃擂茶,至少備有三四種香(佐)料,食客可按各自的喜好,在擂茶中加入自己愛吃的佐料。郵村的村民都比較好客,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村民都會拿出水果,啤酒、花生、擂茶等招待我們。
和全國大都數農村一樣,該村也會過像春節、年宵、清明、端午、鬼節、中秋、冬至、小年(蔡灶節)等之類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節日的方式和講究的習俗大體相同又或略有差異。村內大房姓都會有自己的祠堂,一共有8個。每逢七、八月節,村民都會組織一些唱戲敬神的“宗教活動”,唱戲的人基本都是本村中老年人,這些人會有一些酬勞,整個活動一般持續2-3天,那時祠堂香火不斷,放有很多村民進貢的食物,活動費用都是由每戶自願捐贈,數額多少自定。
郵村特產
郵村肉丸是贛州市寧都縣下轄村的一種特產,郵村肉丸來自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賴村鎮,它是當地非常出名而重要的一道地道美味特色小吃,郵村肉丸歷史悠久,名聞整個江西省,遠播鄰省廣東、福建、湖南等,它有著美味飄香的美稱,是寧都肉丸是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 的漢族名菜,屬於客家菜。寧都縣是個客家遷徙之地。為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寧都客家人,期盼著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圓圓的客家肉丸。寧都肉丸中的豬肉丸和魚肉丸是寧都客家過年或辦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美滿幸福。
村莊創建
賴村鎮郵村村積極創建和諧村莊
郵村村以建設文明和諧新村為目標,從每個家庭、每個村民入手,認真實施文明和諧新村建設的“整體工程”,不斷提高全體民眾的整體素質,基本實現了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的目標。
一、強化班子建設,創先爭優樹先鋒。
1、加強班子建設。村黨支部始終將“權為民所用,情為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作為自己工作學習的座右銘,堅持做到“五個突出”。即突出幹部民眾素質的提高、突出郵村的良好形象、突出勤政廉政建設、突出優質高效服務、突出監督制約管理。
2、加強制度建設。村黨支部先後制定了組織生活、黨員管理、包組聯戶等各項工作制度,有健全的村流動黨員管理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等。
二、齊抓共管聚合力,推進民主自治。
1、建章立制,夯實自治基礎。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建立村民自治小組,制定《村民公約》,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功能。
2、推行村務自治,接受各級監督。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民對農村建設的意見及建議。嚴格執行《村務公開制度》,設定了“村務公開欄”,定期公布黨組織、計生、財務、幹部評議結果以及各項辦事程式等村務情況,接受民眾的監督,切實維護了廣大農民民眾對村務財務管理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有力地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三、堅持民生為重,強化農村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
1、完善服務設施。設立了衛生服務所、消防服務站、計生服務站、便民商店等工作站,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為強化農村服務功能搭建平台。
2、健全服務網路。為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村兩委幹部根據就業需求,耐心細緻當好“紅娘”。一是千方百計與各方面聯繫就業信息,積極為失業人員尋找就業機會,不厭其煩地介紹合適的工作。二是辦好信息欄目,及時提供就業信息。三是建立幫扶網路,互通信息共享資源。拓展了就業安置渠道,實實在在為村民搭建了一座就業的發展平台。通過服務,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環境衛生美。強村富民的同時,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創建和諧文明衛生社區,實行家家戶戶“門前三包”等衛生保潔制度。舉目遠眺郵村全景,翠綠的樹木,平坦、寬敞的水泥路,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樓房,別具風格。
4、社區服務功能全。村醫療服務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做到村民小病不出村,同時設立健康教育知識“健康之家”專欄,對老年人、育齡婦女生殖保健實行免費健康檢查。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動室、圖書室、健身公園等活動場所,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5、加強綜合治理,建設平安和諧新村。 村委定期組織對農民進行民主法制宣傳教育,村民遵紀守法意識不斷增強。形成幹部民眾遵紀守法,贍養老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無重大刑事案件和責任事故,無集體上訪及民眾滋事的良好治安秩序,徹底杜絕了黃、賭、毒等各類醜惡現象。
6、活躍文化,弘揚文明之風。(1)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日,開展黨員知識教育和棋牌賽等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移風易俗活動,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總結,樹立典型,展示亮點、弘揚正氣。(2)積極開展文明評比活動。通過開展以培養“四有”農民為目標的“文明戶”、“和諧家庭”評比活動。全體村民都積極參加評選活動,活躍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該村廣大幹群不等不靠,結合實際,認真討論,因地制宜,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制定了發展規劃。通過黨小組成員傳幫帶的作用,引導民眾種植臍橙、加工橙近千畝,為了擴大市場影響力,在村民理事會的協助下,建立了蘑菇種植基地和新安臍橙合作社,使農民有了盼頭,幹部有了勁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複種指數,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百度地圖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賴村鎮郵村,郵村村地處石吉高速與319國道交匯處,該村距離縣城僅20餘公里,交通便利,生態優美。全村共有836戶4410人,耕地面積2590畝。青山環繞,綠水相伴、道路交錯、民風淳樸、人居生態環境十分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