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黑龍潭遺址

郯城黑龍潭遺址

郯城黑龍潭遺址,細石器文化遺址。在郯城縣城東南約20公里處,西距大尚莊約1公里,東與江蘇省東海縣交界。以船底形石核、錐狀石核、指甲蓋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最具代表性,具有中國細石器技術傳統的典型工藝特徵。其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基本上是以採集、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

郯城黑龍潭遺址 細石器文化遺址。在郯城縣城東南約20公里處,西距大尚莊約1公里,東與江蘇省東海縣交界。黑龍潭原是馬陵山一條東西向沖溝內的積水潭,潭水穿過大尚莊注入沭河。黑龍潭附近最古老的土狀堆積為上更新世的黃色砂質粘土,厚約2~5米,主要分布在黑龍潭水庫邊緣、大澗溝以北地帶和白雞窩地點。在大澗溝和黑龍潭兩岸地表還有少量棕黃色砂質粘土殘積物,直接覆蓋於基岩之上,一般厚約10~30厘米,內含較多的鐵錳質、鉛質、鈣質結核和少量石器。由於長期自然剝蝕,石器多暴露於基岩之上。 1958年修建黑龍潭水庫時,曾發現過更新世的象和鹿的化石。1982年10月、11月,進行了兩次調查,並在白雞窩地點開了一條2×4米的探溝,共採得石器350餘件,其中少數出於地層中,其餘均為地面採集。細小石器主要有船底形、錐形、柱形、三棱狀細石核和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細石器。製法為先用直接或間接打擊法產生石片,經二次加工而成,二次加工多採用單面修理。粗大石器主要有復刃砍砸器、圓頭刮削器、厚刮削器、砍砸器和數量較多的石片。半數石片保留台面,石片角度多在80~100度之間。不少標本有二次加工或使用的痕跡。二次加工有單面修理和互動打擊兩種。原料主要有石英、瑪瑙、燧石、水晶和板岩等。以船底形石核、錐狀石核、指甲蓋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最具代表性,具有中國細石器技術傳統的典型工藝特徵。其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基本上是以採集、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