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較為集中地表現了郯城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絕妙的動手能力。 郯城木版年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魁力,突顯了原生態的民間做派,取材帶有鮮明的農村生活特徵,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對比強烈,富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圖案造型誇張奇特,線條粗獷飛揚,野趣橫生,充分反應了北方民族的審美取向,表現出來自民間的最原始的純正質樸的氣質和渾厚大氣的氣度。木版年畫不僅反應了郯城人民的風情智慧,在昭示歷史文化發展,深入地進行社會研究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發展歷程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的集中產地山東省郯城縣勝利鄉沙沃村,在縣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畫的發源地。

據考,郯城木版年畫起源於清代,一位濰坊年畫藝人逃荒至郯城縣勝利鄉沙沃村,恰值年關將近,饑寒交迫之際,他就解下隨身攜帶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畫出售,不料這些色澤艷麗搶眼,極具渲染喜慶氣氛功能的年畫一經面市就獲得熱烈的歡迎,不僅生意紅火,沙沃村更是傾村前來拜師學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沙沃村人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徵,一代代推陳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專業村。

十九世紀中後期,郯城木版年畫的發展獲得極大的飛躍。當地最有影響的藝人程奐德為適應市場的需要,不斷加大生產木版年畫的規模,最後分別在馬頭,重坊和新村等大鎮開設了木版年畫作坊,擁有几案百台,僱傭勞工數千名,把木版年畫的生產推到了鼎盛時期,沙沃村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沙沃村以及周圍村鎮成為了魯南蘇北的最大集散地。

然而,郯城木版年畫的盛況截止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嘎然而止。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具有滅頂性的打擊力度,大批珍貴的雕版,一些價值不菲的年畫均被付之一炬;畫版成品等實物和資料原版大部分被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給後人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改革開放之後,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科技使人們的一切想像都變得有可能觸手可摸,新穎美觀廉價的現代藝術品充斥市場,在這樣應接不暇的時代,郯城木版年畫沒落了。因此一些老藝人幾乎全部凋零,年輕人不願學習,此項手藝幾乎成了歷史陳跡。

郯城木版年畫具有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和許多民間工藝品一樣,郯城木版年畫曾是人們賴以謀生的手段。作為民間藝術珍品,木版年畫多次在國內大型展覽中展出,1994年,由臨沂市藝術館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濱收集送展的郯城木版年畫《趙公明燃燈道人》,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此後,郯城木版年畫又先後被一些國家級藏館收藏。

製作工藝

郯城木版年畫一直沿用傳統的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主要有:棠梨木刻版、棕毛刷子、鐵錘、剪刀、乾軟毛刷。製作材料包括白紙和化學顏料等。

生產流程共分為四個步驟:拓稿畫樣,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貨點胭。拓稿畫樣就是依樣稿在板上描出圖樣。其中難點,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步是刻版。刻版的材料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必須木質堅硬細膩,適於精雕細琢,纖毫畢現。一套樣版一般包括三版,五版,或七版。雕刻刻版,不僅要求藝人技術高超,還必須膽大心細,有獨創精神。雕刻一套七版一套的雕版,往往要用三個月,或是半年的時間。真可謂是心血與智慧的結晶。上案印刷時,開始是小案子座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採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三五次到十幾次,一版一種圖案,著一色。以前是簡單的紅黃蘭三色套印,發展到五色,又到紅、黃、蘭、綠、紫、桃紅、黑七色套印,圖案的縝密細緻程度也隨著套色的增多相應地得到了提高。每絲花紋必須接洽得絲毫不爽,每根鬚髮恰到好處,才能保證整幅畫色澤鮮明,圖案清晰精美,有效的杜絕重影模糊的情況出現。由於七色套印具有高難度的技術,印製低劣的年畫也屢見不鮮,但是正宗的郯城木版年畫張張出彩,張張栩栩如生,它紅火了近兩個世紀,靠得就是精湛的技藝和積沉多年的沙沃人的基本功。最後烘貨點胭,就是把潮濕的顏料烘乾,個別地方加以潤色修飾,或描金或敷粉,則整套工序完成。除了雕版需預先準備外,其它三道工序可現場演示。

藝術特色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雖然傳承於濰坊木版年畫,但受蘇北魯南民俗的影響,又經歷了老藝人的不懈探索和完善,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表現在藝術風格上,郯城木版年畫突顯原生態的構思基調。

一是顏色和用料上,凡屬自然之物都是木版年畫首選的材料,木版畫藝人使用的工具一般都是自己製作的,或直接選用生活生產中己有的工具,或在原有的工具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造,包括所用顏料也是由植物汁液調配而成。在製作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傳統的工藝流程,用色大膽潑辣,講究色澤的純正,絕無中間色,尤其是鬥神的用色上,更要強調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出來的成品呈現出相當鮮明的特質,不僅色彩明麗,火爆搶眼,而且日久不褪色不淡色,渾厚天成。

二是造型上,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大膽的創新,尤以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畫面以表現英雄豪傑的居多,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高大威猛,氣宇宣揚,給人以忠誠,樸實,正氣的感覺。

三是線條粗獷,質樸純厚,富於野趣,有力地體現出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淳厚雄健的風度。

四是構圖飽滿充實,緊湊,留有空白的地方較少,畫面布局主次有致,對比鮮明,安排巧妙,給人以莊重和諧,渾然天成的觀感。

郯作品城木版年畫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對比強烈,富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圖案造型誇張奇特,線條粗獷飛揚,野趣橫生,充分反應了北方民族的審美取向,表現出來自民間的最原始的純正質樸的氣質和渾厚大氣的氣度。

題材作品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有許多種類,年畫的功能由最初的祈福禳災向祈子求財,指導農耕和勸世教化方向發展。據一些倖存的史料計載以及老藝人複製雕版研究,郯城木板年畫分為四大系列,近百個品種。四大系列分別為灶碼子系列,鬥神系列,傳說掌故系列和經盤系列。其中經盤系列是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後來加進去的新系列,是人死後追薦亡靈的儀式上用的。

灶碼子是灶神和農曆二十四節氣結合的產物。灶神也叫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他們的神像舊時是家家必貼的。有的木版藝人,還把農曆二十四節氣與灶神等神祗印在一起,貼在灶房的正牆上,既方便於人們按照時令更替季節變化耕種又能讓一家人時時供奉神明,受到神靈的庇護。

貼在大門上的鬥神,郯城木版年畫傳統鬥神畫有10多種,其中代表作品武鬥神中有《秦瓊尉遲恭》、《趙公明燃燈道人》;文鬥神中有《三星在戶》、《五子登科》等,除了具有護佑平安的法力,尤其要有特別的威懾力。

觀音送子表現的是希望多生男孩的願望,五子登科,七子團圓表現的是多子多福,家庭和諧的理想,王小焐魚表現的是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思想,這些表現主題雖然仍然來自民間傳說故事,但它己經於現實的需求緊密聯繫起來了。

解放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極大地改善,民間藝人就把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感受用木版年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又出現了歌頌社會,歌頌黨,反映新的歷史變化的場景,如《鬧春宵》、《春耕》、《幸福生活》、《沂河春早》等,這些都是郯城木版年畫在新情況下煥發出的新生機。郯城木版年畫這些緊密結合現實的創新,是木版年畫得以欣欣向榮的原因所在。

文化價值

郯城木版年畫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徵和原汁原味的審美藝術性。農耕文化作為本地區主要的文化形態影響著祖祖輩輩的郯城人民乃至中原人民。而木版年畫就是從農耕文化中衍生出來的,它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用就地取材的自然物製作出來的,因此這就決定了它鮮明深刻的區域特性。送子觀音圖案表現的是希望生男孩的願望,這就符合農耕時期對勞動力渴望的理想;五子登科,七子團圓,王小焐魚,秦瓊尉遲恭等等,均來自於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是歷史傳奇。這就表現了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迫於自然和社會的壓力,局限於自己的卑微和弱小,就藉助神靈來重塑自己理想的願望。雖然郯城木版年畫表現的是本地區人類早期的信仰,反映的卻是不論古今普天下老百姓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揚善除惡,天下太平,生活幸福美滿。因此在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中,非常清晰地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是歷史上社會生活的沉澱。民間生活和民俗百態幾乎都反映在年畫上。對研究該地區乃至中原地區的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美學,考古學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郯城木版年畫原生態的民間做派,鮮明火爆的色澤,和諧律動的構圖,粗獷飛揚的線條都成功地表達了它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展和衍續的特質,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以當代的審美眼光來觀察審視,它超前成熟的藝術風格,仍具有光彩奪目的魅力,是中國民間藝術傳統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現代藝術創作中的寶貴財富。

郯城木版年畫具有深邃廣博的文化意義。在當地,木版年畫作為年文化代表的外化物己深入人心。看到木版年畫就讓人很自然地想到紅紅火火的春節。不論是人生禮儀還是歲時節日,木版年畫也是作為吉祥掛圖和觀賞佳品用來烘托喜慶氣氛的。這樣的沉積,木版年畫就負載了一種深厚的文化信息,擁有了豐富的情感內涵。久居在外的遊子看到木版年畫會有看到家鄉親人一般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另外,木版年畫的製作還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覺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這必須依賴長期的製作實踐,否則難以掌握,這種耳濡目染,不教,叫你跟著乾,在實踐中看樣學樣,久而自通的方式就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方式,這最符合風俗可染的文化特性,也正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且其背後也確有深邃的文化內涵。

傳承保護

郯城木版年畫製作的鼎盛時期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張朝烈等年畫藝人積極傳授技藝,使沙沃村迅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專業村”。然而,文化大革命毀壞了大批珍貴的雕版和年畫,整個年畫業瀕臨滅絕。後來,當地政府全力挖掘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讓張朝烈等年過花甲的年畫藝人看到了希望,青年們紛紛拜師學藝,使這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為實現郯城木版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遠流長,讓民眾更好地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郯城縣委、縣政府加快了郯城木版年畫搶救速度,電視、電台、報社、網際網路、文化等單位齊動員,充分挖掘,推陳出新,吸收傳統工藝,融入時代特點,使這已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勃勃生機。

郯城縣文化局首先啟動電台,報社網際網路等快捷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在社會形成全民動員起來保護民間藝術的氛圍。然後責成文化局具體負責木版年畫的挖掘搶救和保護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