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鏗若

民國19年,福建省政府決定改建福州大橋。 民國35年,鏗若回蘭州,任河西水利工程總隊工程師,因父喪返里。 1957年,鏗若被錯劃為右派,受監督使用的行政處分。

郭鏗若(1897~1987)號頤堂,西天尾鎮上郭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出生。4歲時,父母把他送給城內書倉巷郭家為子。
光緒三十二年(1906),鏗若進礪青國小讀書。民國2年(1913),考入省立第十中學。6年,以成績優異被保送至福建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從事工程建設工作。14年,評上工程師。
民國19年,福建省政府決定改建福州大橋。當時,鏗若任省公路局工務課課長,參加改建設計方案的討論,從多方面進行論證,並提出改建的建議,使工程節省資金、縮短工期,受到行家的好評。次年,他接任福州市工務局局長,用近兩年的時間,完成大橋的改建工程,並擴建了幾條街道。
民國27年,鏗若任甘肅省公路工程總隊長兼總工程師和定隴甘、洮天、定岷諸路工務所主任工程師。時抗戰軍興,他奔走於蘭州和隴西各地,檢查公路工程的質量、進度,解決施工中的困難問題。在他的努力下,至31年春,公路全面完成了通車任務。同年,他調至甘肅水利林牧公司水利部任工程師。不久,又調任永豐渠工程處主任工程師,兼管永豐渠管理處。
民國35年,鏗若回蘭州,任河西水利工程總隊工程師,因父喪返里。次年,在莆田東山土木工程學校任教,兼任莆田縣水利委員會副主任。任職期間,測量南、北洋渠道,整修東埔防洪堤,修理洋埕和荔浦兩個陡門,設立木蘭、泗華兩個水文觀測站,並協助地方修建多個涵洞。37年,省水利局計畫興修三江口碼頭,任他為涵江港埠工程處工程師兼主任。
建國後,1949年底,莆田縣人民政府特邀鏗若為縣人民代表。1950~1951年,他歷任縣建設科副科長、科長、築路輔導處副主任、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縣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與秘書長等職。1952年10月,搶修莆城至石城的戰備公路,他到工地督修和進行技術指導。11月,當選為副縣長。在任上,組織民眾修復公路,修建海堤,擴建並增設南、北洋的陡門和涵洞。
1953年7月,技術人員歸隊後,鏗若歷任福建省建工局、城市建設局、基建局、建委、工交辦、計畫委員會等機關的副科長、科長、副處長和工程師。1955年,赴滬參加華東區定額會議,又晉京參加全國性建築施工技術交流會議。
1957年,鏗若被錯劃為右派,受監督使用的行政處分。1962年摘帽,籌建民辦荔城中學時,他被推選為董事長。同年退休。1978年,徹底平反。
1980年12月,鏗若當選為政協莆田縣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受聘為莆田縣土木建築學會第二屆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繼續為全縣土木建築事業做貢獻。1987年,病逝,終年90歲。
鏗若嚴於操守,勤於著述。所著有《莆田水利施工規範》、《莆田水利工程建設概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