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1:北京101中學校長
個人簡介郭涵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優秀校長、優秀教育工作者,改革開放30年北京教育功勳人物,全國學校德育管理先進個人,全國十大推動讀書模範人物。曾獲首都“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奧運會、殘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特殊貢獻獎等眾多榮譽。擔任一零一中校長十多年來,秉承歷史名校北京一零一中光榮革命傳統,全面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國基礎教育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2012年1月9日下午,於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在新京報社與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共同舉辦的“教之道暨2011年教育高峰論壇”上,郭涵校長獲得“金粉筆”年度人物獎。教育理念基礎教育的責任在於促進每一名學生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所以基礎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單是追求學校的全面發展。校長辦學要尊重科學與規律,努力適應並推動人的身心發展,追求理念和行動的統一。
學校應該培養具有擔當意識和能力的未來人才。重視培養學生為自己、為國家和社會乃至民族與人類,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這樣的人應該品行高潔、基礎寬厚、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勇於創新,具有社會責任感、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發展”。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學校應該通過德育與教學課程的和實施,喚醒學生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潛能,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要求、自我踐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她帶領老師們摸索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學生參與體悟為主的全方位立體德育模式。設計和構建了學校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模式的深層變革,培養研究型的教師團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的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校不只是知識傳遞的站點,更應該是文化傳承的中心,我們的學生不能只有知識沒文化,教師不能只教知識不傳遞文化。學校要注意的學校文化的提煉和培育,有文化傳統的學校才能培養出獨特氣質的優秀的人。
教育的創新要立足於教育規律,學校的特色發展要結合自身特點。教育工作者應該經常反思和審視教育的本質,守住教育的根基,守正出新。就是要繼承好的辦學傳統、堅持教育的規律、因地制宜的創造性地發展教育。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內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郭涵:引領永遠前行的人們——當代教育家、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郭涵專訪
“作為一所學校,一直擁有經久不衰的社會聲譽,這該是我們怎樣的榮耀和驕傲啊。只不過,在我看來這種榮耀和驕傲,不應當視為一種資本,它應當生成一種價值,一種促進學校持續發展、高端發展的終極價值。”聽郭涵校長講北京一零一中的歷史和現實,你會感受到一種昂然向上的力量。
採訪郭涵校長,她鮮明的個性、豐富的內涵以及她的文化修養和在舉手投足間所流露出的高雅氣質,總會吸引並感染著周圍的人。她話語質樸、簡明,從容平和又極富感召力,如一股春風隨意地從你的身邊拂過,使人有一種陶醉和忘我的舒暢。
郭涵校長喜歡說實話,說自己想說的話,說有價值有文化的話,並且直截了當,點出本質;她喜歡看書,擅於學習,並涉獵很多領域,視野寬廣;她對歷史廢墟情有獨鍾,對事物保持著敏感,充滿激情,如果說這種敏感源於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那么她的激情則來自於夢想和使命。若有機會,能聽她談論邱吉爾的名言、《拯救大兵瑞恩》的經典片段,聽她對梁家輝人生感悟的點評、對光榮和夢想的傳承等等,然後品味她了悟後的灑脫、寧靜中的深刻,不啻是一種享受。
大氣 寧靜 平和 深厚
郭涵,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首都“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勞動模範,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獲得者,全國十大推動讀書人物。
1974年,郭涵還是一零一中的一名中學生。高中畢業後插隊,回來後沒有選擇地當了一名老師。1978年參加高考,沒有選擇地報考了首都師範大學,因為當時規定任職老師只能報考師範院校。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所普通學校教書。爾後,擔任海淀區教科所副所長。1999年至今擔任北京一零一中校長,現在還兼任一零一中黨總支書記。
採訪郭涵,首先是從一零一中的歷史談起的。它創建於1946年3月20日,那時,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內戰即將爆發,一零一中的前身是中國共產黨在晉察冀邊區所在地張家口創辦的“張家口市立中學”,第一任校長是黨從延安派來籌辦學校的郝人初同志,當時的教師隊伍由延安大學行政學院、魯迅藝術文學院及晉察冀邊區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組成。
後與張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學合併,更名為“晉察冀邊區聯合中學”(簡稱“聯中”)。1948年8月,“聯中”與晉冀魯豫邊區行知學校中學部合併,更名為“華北育才中學”,並遷至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1949年5月,與北平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合併,稱為“師大附中二部”。
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在圓明園遺址非主體部分建新校址。學校東臨清華,南接北大,文氣蔚然,古風巍然。進入學校長長的通道,兩旁大樹參天,綠草如茵。學校的建築,依山傍水,整個校園顯得靜謐、厚重、古樸、寬敞大氣。
1952年8月,與中共中央組織部所屬幹部子弟學校“華北中學”合併,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1955年9月,學校改為現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學”,郭沫若先生題寫校名,並釋其含義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先生撰寫的北京一零一中校歌,歌詞對此作出了更具體的詮釋:“你是永不自滿的象徵,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
從學校名稱的變遷,就可以看出一零一中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它承載著黨和人民的希望,從戰火硝煙中走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一路同行。
至此,記者不禁想到了一則典故。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一天,宋朝的名僧景岑(法號“招賢大師”,世人稱為“長沙和尚”)應邀到佛寺講經,正講得精彩時,一個僧人向他請教幾個關於“十方世界”的問題。為了解釋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這個典故一直告誡人們:一個人的學問、成就等達到了很高程度後仍需繼續努力,向前發展。由這個典故,記者也對一零一中的精神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近十幾年來,秉承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校訓,北京一零一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在成為基礎教育界的“十方世界”——促進學生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諧發展,共同健康。
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曾評價這所學校:“一零一中,以它的本分、本色和特色,贏得了世人由衷的讚美,贏得了有口皆碑。我知道,作為一所學校,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正因為如此,它始終是中國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朱永新的評價恰如其分。
一位畢業生曾經在一篇名為《向我成長的環境致敬》的隨筆中這樣寫道:
“學校坐落於這個幽靜而略顯深沉的園子許久。當你流連於一棵棵古樹,當你徜徉於一片片湖水,當你冥想於古亭古榭時,有什麼東西在心中汩汩流動,使你莫名感懷。
她的大氣、平和、深厚讓我自信地沉默;她的平等、博愛、包容讓我溫暖地看世界;她的藝術氣質、質樸的品格牽引著我追求高尚生活。
一零一中是花園式學校,這花園更是精神上的花園,她讓從一零一中走出的學生成為精神上的貴族。”
歷屆學生中很多類似這樣的對學校的由衷讚譽,常讓郭涵感到欣慰。因為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道出了她的心聲,並和她心目中的辦學目標不謀而合。在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尊重與現代氣息的把握中,郭涵校長一直在建設著這樣的一所學校。
走進北京一零一中,記者發現一零一中的師生身上擁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它也許是姿態,也許是神情,也許是言語,它和一零一文化有一種默契,是一種外顯表象,又解釋著一種深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它能讓一個外來者憑藉著他的精神觸角感覺到這就是一零一,這就是一零一的氛圍,這就是一零一的文化。它用氛圍與文化闡釋著這所學校獨特的氣質,再加上一零一中那種與生俱來的基因,成就了它的大氣、平和、寧靜與深厚。
《易經》說: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推及一所學校的氣質亦是如此。北京一零一中既秉持其特有的傳統與文化,又具有開放與包容的胸襟;它安靜,和順,不事張揚,不咄咄逼人,但又不失銳意進取,彰顯的是大氣、嚴謹與深刻;它既肩負使命,又不尚空談;它崇尚在平靜中做事,在常態中做好每一天,在常態中做好教育的每一個領域,精心呵護每一個生命稚嫩心靈的綻放,潛心培育每一個生命的健康、快樂成長;它始終注重學生潛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天長日久,形成了一零一中特有的氛圍、品性與風格。
於是,我們可以回到本文開頭郭涵校長的一句話:“一零一中為什麼會一直擁有經久不衰的社會聲譽”,以上就是答案之一。
郭涵自再次走進一零一中的那一刻,就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把它發展到了極致。“一零一中本身就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學校教師團隊的愛心、事業心和責任心,還有我們這個團隊的平和與平易,還有大家的學識、底蘊和誨人不倦,才使得一零一中贏得了良好的經久不衰的社會聲譽。我只不過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抓住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而已。”
郭涵所指的良好機遇,首先就是北京市示範性高中的建設。在海淀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零一中的校舍改造融人文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科技與藝術於一體,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學習和生活,為全面提升一零一中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也為一零一中的再次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六十周年校慶,一零一中及時對學校的歷史和傳統進行了總結和提升,堅持科學的育人方向,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創建和諧校園,再次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準。
始於2007年秋季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對一零一中又是一次新的機遇。僅高一年級,學校就為學生們開設了選修課70多門,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多元發展提供了十分開闊的空間。與此同時,學校德育課程化,為提升德育的實效性、靈活性,為德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課程保障。開闊的視野,本土化的實踐,使得一零一中的素質教育成效顯著,高考成績也非常理想。學校的重點本科升學率達到100%,2007年和2009年連續培養出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每年的全國高考作文滿分獲得者都有二、三個,尤其突出的是在2010年的高考中,北京市有12個高考作文滿分,一零一中就占有6個。
2008年,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辦,郭涵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學校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北京奧林匹克青年營最終“落戶”一零一中。來自奧運參賽國204個國家的營員,加上來自國內各省市(含港澳台地區)的營員共581名青年學生會聚在這所學校,體驗奧運,交流學習,認識北京,了解中國,一零一中學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一零一中通過承辦大型國際教育活動以及與國際已開發國家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逐漸融入到全球化教育,成為一所國際化的學校,由此開啟了一零一中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
人們還記得,2008年8月8日中午12時40分,奧運火炬傳遞進入北京一零一中校園。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郭涵傳遞第一棒,北京大學時任校長許智宏傳遞最後一棒,共8名火炬手在一零一中校園內完成350米距離的聖火傳遞。然後,奧運聖火火種從這裡走向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
於是,歷史這樣記載著:
“希臘雅典娜”與“北京一零一中”:一個是奧運聖火“祥雲之旅”的始發站,一個是終點站;
中國著名中學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郭涵和中國著名大學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最富有象徵意義的奧運聖火火炬手組合;
圓明園,150年前的中國皇家園林,隨後卻成為中國國恥之地:奧運聖火在這片土地上熊熊燃燒,它的象徵意義不言自明。
對於一零一中而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將會生成為一種既具有現實性,更具有永久性的教育資源,並由此產生獨特的教育價值,為一零一中的歷史和文化增添了獨一無二的價值元素。這與郭涵“胸懷世界、海納百川”全球化視野的教育主張相得益彰。
201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作出批覆,同意一零一中自同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市範圍內自主招收文科實驗班學生。從此,一零一中開始了基礎教育領域回應“錢學森之問”,培養拔尖人才的新探索。郭涵對文科實驗班提出了高端培養目標定位:“境界高遠,胸懷開闊,學養豐厚,對人文學科具有濃厚的興趣並立志在此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為使自己成為未來的思想家而努力。”
2011年3月20日,一零一中迎來了六十五周年慶典,學校在傳承與創新中發揚“永遠求真、永不自滿、永遠創新”的一零一中精神,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實現“承載民族復興偉大使命,實踐現代化示範性優質教育”的辦學目標和“基礎寬厚、富於創新、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逐步形成了“先進科學、面向全體、尊重個性、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發展和師生終生受益、長久發展需要”的教育思想體系。
由此看到,郭涵已經由一位名校長,邁進中國當代教育專家的行列。她在這個行列里走得穩健,走得踏實,贏得全社會對一零一中全新的讚美。郭涵,當之無愧地成為永遠前行的一零一中人的思想引領者和行為示範者。
教育是精神的薪火傳遞,郭涵傳遞的正是誕生於生命又高於生命的思想、意義和精神,並以之來指導、培育新生命的成長。對於一所學校來說,校長所貢獻的思想價值、歷史作用,往往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郭涵的品質和一零一中的氣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啟迪和暢想。教育就是為了人的幸福
在郭涵看來,教育就是為了人們的幸福。它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教育過程本身應該是幸福的;二是教育應該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和指導。也就是說教育應該讓學生學會求真、向善、愛美和健體,而求真的科學素養、向善的人文精神、愛美的藝術情懷和健康的體魄,讓學生的人生充滿幸福。同時,老師的人生和職業也應該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郭涵的心目中,學校是培養人精神氣質和文化嚮往的地方,是師生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理想的學校首先要有厚重的傳統,在社會功利潮流中穩重前進;其次,要有鮮明的學校文化特徵,這些文化特徵包括嚴謹開放的校風,淵博、敬業、富有愛心的老師,有遠見而敢於擔當責任的校長等等。
理想學校進行的教育則是為了人的幸福。郭涵說:“學校一定是要繼承傳統的,一定是與時俱進的,一定要擔當民族復興的重任。從學校的名字‘一零一’你就可以看出來,它是永不自滿的,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都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是一零一中基本的辦學理念。”
“我們特別重視高品位的發展,特別重視內涵的、文化的東西。我們不能繼承一零一中的榮耀,我們重在弘揚一零一中的傳統,更重視豐富它的文化。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么將來很可能什麼都沒了,就剩一點榮耀,甚至榮耀也沒有了。所以我經常用這些東西來提醒自己。”
其實,一提到北京一零一中,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它是一所革命傳統學校,再加上地處圓明園遺址非主體部分,這就決定了它的德育非常鮮明,即傳統和地域背景下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高國中分年級主題教育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通過這種形式最生動最直觀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二,它具有廣泛的參與性,既可以是學生社團,也可以全年級全校都參加。
郭涵強調,“年級可以不同,主題可以不同,但有一點必須相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撐學生的精神大廈,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基。”
以高中為例,高一年級德育的主題是愛校教育——“光榮與夢想”、“走進一零一,幸福你一生”。學校組織每一屆高一、初一新生到西柏坡“尋根”,參觀校史館,組建“老校友報告團”講一零一中的歷史、傳統、輝煌、教育理想和人才培養方向。“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全方位接受一零一傳統精神的薰陶,又可以激發他們的青春熱情,讓他們從高一起,學會規劃人生之‘夢’”。
高二年級開展當代中國國情教育——“憂患與自豪”、“走進發達與貧困,祖國在我心中”。學校組織每一屆高二、初二學生深入“太陽村”、孤兒院,走進臨終關懷醫院,走進北京遠郊區縣落後鄉村,零距離感受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感受弱勢群體的生活現狀,親身感受他們所處的生活困境。利用元旦等節假日,和環衛工人歡聚一堂,同掃一路,感受普通勞動者的樸素與勤勞。組織高二初二學生走進航天城,參觀著名外企微軟的亞洲研究院,讓學生零距離了解當代高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聘請楊利偉、翟志剛等6位航天員到學校和學生開展面對面交流活動。
高三年級為成才教育——“使命與責任”、“放飛夢想,未來從這兒起步”。學校每年都會在圓明園舉行“十八歲成人儀式”,讓學生走進“國恥”之地,不忘國恥之痛。學生在莊嚴的國旗下宣讀“成人誓詞”,夢想在這兒放飛,人生的旅程從這兒起步。
郭涵這樣闡述其價值:“分年級主題教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特點,思路明確,內涵豐富,既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又有科技、歷史、文化的薰陶浸染,更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厚重元素,它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和其他重要的社會性主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我們對學生的培養,既要能做精英和領袖,也要能做普通人。現在的很多小孩不願意做普通人。有時候社會上常用學生所讀書的那個學校定位學生的水平,如果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學生可能就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常有這種現象,有人向郭涵推薦學生時常說該生是某某學校的。郭校長總會問:“你想告訴我什麼呢?這所學校本身能說明他的思想品行,還是說明他的身體素質,還是說明他的學業呢?”
“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已經不太講究修養和境界了,但是做教育是非常需要的,我更看重的是學生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一零一中現在所倡導的感恩、責任、愛國。”
郭涵至今清晰地記得,一零一中的體育傳統非常好,很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對體育很重視,學生們也特別自覺,到了學校後,無論是體育課還是課外活動,無論是課間操還是午間休息期間,學生可以隨時到操場鍛鍊去。學校一直很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是這么做的,不是中央倡導實施素質教育以後才這么做的。”
“評價一個學校,除了教育部門對你的肯定和所頒發的榮譽稱號,媒體對你的一些讚頌和報導外,這樣一個事實是最重要,最真實的,就是每天你站在學校的門口觀察,看看學生們每天來校的時候是不是高高興興的。”
一零一中的一大門和二大門之間有很長的一段林蔭道,一有時間,郭涵特別願意站在那個地方,看著學生們來上學時的情景。在郭涵的心目中,那是一道生命成長的風景線。
當校長要做好三件事
有一次,香港著名影視演員梁家輝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講完一段故事後,梁家輝突然蹦出一句:“我們這種類型的演員,不能上‘藝術人生’。什麼坎坷的一段經歷啊,什麼吃苦啊,我還不過是順著環境,順著時間、年代的改變,而去儘量適應站在一個演員的崗位裡頭,儘自己所能去做,這樣子。沒有什麼更深奧的理論,大道理,很簡單的一個生活。”
“我演了100多部電影,進入過100多個故事,不管是爛故事、瘋故事,還是實在的故事,我都享受了。因為我很專心,不管多累,我都會很投入,所以我覺得我其實很豐富的……”
談到這一段訪談,郭涵尤其看重的是,梁家輝體驗了那么豐富的生活,其實就是順著這個時代認真得在做著自己的事情,就這么過來了。“我就想,時代要求我這樣,我就要順著這個時代去想,很投入地去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教育尤其需要精神與文化的投入”
有人說郭涵很低調。在記者看來,郭涵的低調首先是對科學和真理的一種敬畏,再者一零一中的低調是他們的準則,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高調,無論是其背後的歷史,還是這些年所取得的令全社會矚目的成就,足可以作為一種支撐,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
郭校長坦言:“學術在我心中是一個很神聖的東西,中學也需要學術的支撐。我有時覺得目前自己所做的這些好像與教育學術的內涵還有一定距離。學術這個東西一定能抽取出經驗規律的一些東西,能夠面向全體的。”
從個人角度出發,郭涵經常和一零一中的歷史去比,而不是和周圍的某個學校去比。她考慮更多的是學生再經過二三十年之後,他們能不能取得現在這些傑出校友的成就。
看多了人物傳記,郭涵覺得人生也就是這樣,“你要順應這個時代,多做一些事,不能總是抱怨,而是要建設要承擔,你坐在這個位置上不能總覺得風光,你有多大的風光就有多大的困難,更要取得相應的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一個校長呢?
郭涵首先談起了邱吉爾的那段著名的演講——“組織如此規模和如此複雜的政府原本是一項重大的任務。……我向國會表明,一如我向入閣的大臣們所表明的,我所能奉獻的唯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我們所面臨的將是一場極其嚴酷的考驗,將是曠日持久的鬥爭和苦難。”
“一個校長必須有擔當的意識,有堅守的意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有奉獻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的行動。”
她接著說:“做校長很重要的是決策,還有一個推動作用。有時候,你覺得很好的東西怎么老做不到位,你也不能指責老師,大家的位置不一樣嘛。”
“很多一零一中的校友返校以後都在講,當年的一零一中給了他一個強健的體魄,給了他一個永不服輸的精神。這也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推進的事情。”
在具體的辦學策略上,郭涵認為校長首先要給老師們指明一個大的方向,重點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做什麼。一件事情來了,你做不做?比如奧運會來了,青年營來了,你接不接?新課程改革來了,你採取什麼態度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誰來做。為了做好這件事,你得找到這么一個團隊,你自己單槍匹馬,肯定是不行的,得有一個團隊跟你一塊做。
第三,怎么做。首先要制定標準,比如說關於新課改革我們的標準就是一定要在北京市領先,在高中三年多課改中我們爭取了自主排課、自主會考的機會,老師們非常努力,很投入,做了許多改革與創新的工作並且收到了很多好的效果。最後,獲得了“北京市課程改革先進單位”。
“大的方向一定,剩下的事情就是校長和老師們一起去做了。”由於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質,郭涵做起校長來似乎顯得不是那么艱難,當然,她的個性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做一些相應的調整或者改變。
“十二年的校長經歷告訴我,管理很多時候就是妥協和平衡,儘管不能說是扭曲或者改變了我,但是職業告訴我,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妥協和平衡,我覺得我也學會了。因為有的時候你要堅持一個東西,可能一部分人說你好,但另外一部分人也許非常反對。如果大家都退一點,他們可能對你有意見,但只要這個事情能夠得以推動和推進,這就可以了,你這個位置就是需要這件事情能夠做下去。我原來的風格很簡單,是非分明,當然,現在也不能說有什麼灰色中間地帶,只是現在知道要推進一個事情應該怎么樣去推進,而且總覺得永遠做得不夠,這樣,會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全面育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作為校長如果你不喜歡某個東西,你就不會去推進,光靠道理不行。比如我喜歡聽音樂,雖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特長,但是我喜歡聽,這樣我就會很支持我們學校樂團的發展;我很喜歡體育,也沒有什麼這方面的特長,就是愛好看打籃球什麼的,我感到體育就是生命中的陽光,所以我就會很支持學校的體育工作,我就覺得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鍊很重要。我覺得一個校長的愛好很重要,而且最好有著廣泛的愛好。只要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東西,只要是有利於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東西,作為校長,都要力求做好。”
“你想要別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你自己不全面不行,當然這個全面並不是要求你達到什麼考級的標準,而是說你要有這個意識,有這種熱情,你覺得它對你的生命確實很重要,你才會去做。一個愛好廣泛的人顯得比較豐富,這樣大家會覺得你這個人比較有意思,或者比較有內涵。”
強調讀書、眼界和境界
採訪中,郭涵多次談到讀書,而且有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深刻體驗,這無疑是一個校長首先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正是因為博覽群書,使得郭涵對許多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如果說思考是讀書的必然延伸和深化,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理想與現實的橋樑,那么郭涵在一零一中倡導並致力於“書香校園”的創建,顯然是實現其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最佳選擇。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校的全員讀書,其意義都不言自明。它是實現教育價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種教育使命。書讀得多了,可以有效構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開闊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這種綜合能力、眼界和境界非常重要,其中境界尤為重要,對學校建設很有幫助。”
郭涵所說的“全員”,指學校幹部、教師和學生這三個群體。她一直認為,作為學校幹部,尤其是校長,不但要讀書,而且讀書要“雜”,這是一種文化嚮往,文化嚮往具有很強的精神穿透力和輻射力。
“我們天天在實踐中,實踐是永遠走在政策的前面的。校長在基層做教育管理工作,教師做教育教學工作,如何才能保證眼界和境界都不低呢?多讀書很重要。無論是從學校教育的價值體現,還是從價值追求來看,這三個讀書群體的立體構建都是十分重要的。”
郭涵喜歡讀書,而且閱讀的範圍非常廣泛。教育類的書,她當校長以後反而讀得不多,當然,經典的教育書籍除外。這與她當校長之前擔任海淀區教科所所長的經歷有關,因為有了一定“教育文化”的積澱。她讀名人傳記,讀企業家的書,讀哲學家的書,讀政治家的書,讀文學的書,甚至還讀一點宗教,乃至《中國企業家》雜誌、《三聯生活周刊》、《世界博覽》,乃至《譯林》等雜誌都在她的閱讀視野之內。讀這些書,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實現了郭涵管理能力的“遷移”和升華,也就是所謂的“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除了自己讀書,郭涵還向一零一中的幹部推薦過美國著名企業家傑克·韋爾奇的《贏》、美國托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李開復的《與未來同行》等等。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經贈郭涵一本《覓渡》,她被書中深邃的思想、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所感動,郭涵校長立即安排有關部門購買,學校幹部和所有的語文老師人手一冊。
目前,一零一中的幹部們在行政會上交流讀書心得體會,已經成了一零一中行政會的“固定欄目”。每位幹部用時20分鐘,既可以談讀書的體會,也可以談閱讀重要報刊文章的體會。
這種幹部讀書的“固定欄目”使得一零一中的幹部之間可以有效開展閱讀與分享,他們在各抒己見中,有效地擴大幹部的“閱讀效應”,對老師和學生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一零一中,教師讀書有兩大特色:其一,“指令性閱讀”和“自由閱讀”有機結合;其二,博採眾長,聽取別人的“讀書經”。
一零一中學生們的讀書活動由三部分組成:“經典閱讀,與大師為伍”;“快餐閱讀,與時代同步;“詩文誦讀,與文學經典為友”。
郭校長經常和學生講,“堅定的意志、頑強的精神等作為政治家的這些特質,正是經過艱苦的鍛鍊才能形成的。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閱歷。”
郭涵對中國農村、對中國國情有了相當多的了解,爾後,在基礎薄弱校教書,又進一步加深了她的平民意識。做了校長之後,她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愈發強烈,憂患意識日益深刻,而這種憂患意識作為我國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理性精神,有著非常豐富的想像空間,能夠讓人的靈魂在激越的豪情中保持一種彌久日新的光照狀態。
郭涵強調:“境界是不能太功利的。其實你回過頭來,想你最快樂的事是什麼,就是學生的成長,這就夠了。你能不能不那么功利,真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全面發展是針對每一個人的,我們現在很多學校怎么搞全面發展呢?如果把學校比喻成一個人,那就是這隻胳膊是拉琴的,那隻胳膊是投擲的,還有兩條腿是學習的,可這些並非長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這是學校的‘全面發展’,不是每一個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是為了每一個人,‘為了’是你的職責,你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他的進步,他的發展,全面的發展。不要太功利,能夠把握住你應該把握的東西,也可能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吧。”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郭涵為何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強調讀書,強調眼界,強調境界了,所謂“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郭涵說:“無論如何,人的培養是不能變的,起碼我們不能培養“考生”我們是要培養學生,學校如果辦成了教會學生考試的訓練場,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學校首先應當是培植學生精神健康成長的芳草地,這是辦學的天經地義之事。
“學生質量的提高就是他的進步,就是他的成長。辦教育,大方向要把握住了,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要不然你不知道事情該怎么辦。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磨練,一開始你會覺得‘這是怎么回事呢’,但後來你就會發現你會做得很好。很多情況下,巨觀你左右不了,微觀你可以左右吧,你可以做好基礎的東西,基礎教育永遠是在做基礎。就是說你到了這個平台,就有這個平台所需要的基礎,你上到了另一個平台還有它需要的基礎。”
在一零一中採訪,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老師的辦公室在南邊,幹部的辦公室卻在北邊。仔細詢問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來,教師的辦公樓,是當年最後竣工的建築項目,全校學生都“安頓”好了,所有的教職員工、包括學校幹部,才“喬遷新居”。因為校舍改造伊始,郭涵就定下了這樣的原則:先學生,後老師;而當幹部教師全都搬進辦公樓之前,郭涵又“下令”:幹部的辦公室一律在北面,老師的辦公室一律“朝陽”。
郭涵也正是一直在堅持著自己認為應該堅持的東西,她確確實實感覺到了自己的責任大、壓力大,但她從來沒有去抱怨過。
“我比較喜歡看歷史遺蹟,去看那些廢墟、大石頭。在其中穿行,你會覺得歷史、生命就是在這箇中間穿行。我這個愛好是因為那段特殊的經歷,或者說一零一中這個地方培養了我這個愛好。一零一中的人總的來看是正直的、簡單的,比較真誠、大度和大氣,我們沒有那么多的顧慮。”
“廢墟代表著歷史,在歷史面前,你會覺得自己微不足道,而且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太神秘的東西,所以,人實際上還是保持一種好奇吧。廢墟一方面給人歷史感、滄桑感,人的生涯不過是歷史中的一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保持一種好奇,這很重要。做校長的時間比較長了,心態不老,依然有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是一種熱情,這可能也是做校長非常需要的。”
每個人都是學校的符號
在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幾近片尾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情景:約翰·米勒上尉英勇犧牲前,對被救大兵瑞恩講的半句話。
他斷斷續續,只小聲說:
“別辜負大家 …… ”
而正是米勒上尉的這句臨終遺言影響著瑞恩的一生:“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
這一情景長久定格在郭涵的腦海里,提醒著她“你做這個校長,要和這個學校的歷史相匹配,你不能辜負這個學校。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學校的符號,你的符號是通過你的言談舉止來表現出來的。一走進這個大院子,你就不能平庸,你應當走在前面。”
從校長的角度講,郭涵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著自己的教育追求;她很正直,沒有圓滑和世故,她尤其是不能容忍那些陰暗的東西;她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不會考慮那么多的背景因素,這樣反而比較容易處理問題了。
“我覺得我這個年齡還能夠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人說你這個年齡怎么還這么純真、這么純潔,對許多事情有著美好的情感,這可能和我的理想有關吧。理想這個東西可大可小,小時候就想跳舞,長大後猛然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弄個業餘愛好。當了校長之後,我希望一零一中的師生是幸福的。這樣,每年的新生家長會講話我會格外用心,講稿都是我自己寫的,還有每年的開學計畫,你一定要講你的教育思想,講你的教育主張,講我們的學校要怎么提升,而不是只是說我們今年三月份要幹嘛,四月份要幹嘛,不是這些東西。”
“新教師要問自己為誰工作?新生來了,要問三年中你能給學生什麼?畢業時,要回答你給了學生什麼?每學期都要問自己,做一件什麼事提升或改善我們的學校?要求老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問自己:你做教師欠缺的是什麼?是境界、理念,還是專業能力、文化素養?你能為一零一中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實際上是在問老師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自我發展,為自己確立一個怎樣的標準。”
正是通過“蘇格拉底式”的一連串詰問,郭涵在不斷地提醒著自己,喚醒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意識,增強幹部的責任意識和事業心,引領著幹部教師前行。
站在教師的角度講,郭涵覺得:“一零一中的老師是一群很優秀的人,他們對教學的研究意識非常強,屬於‘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那群人。一零一中也很重視團結,我特彆強調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直重視一些常態的東西,能在這個時代依然堅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其實,老師的勞動很多還是個體的勞動,他投入了多少你常常是看不到的,教師的勞動要用結果來看它的意義。我覺得我們的老師特別好,不管是70後還是80後,這是很難得的。像老師們對學生的愛這樣的事例實在太多了,他們的那種責任心,我真的是非常感動。比如我們的新老高三教師聯席會,常常開成了師德報告會,我跟老師們開玩笑說‘咱可別弄錯了,這可是一個工作交接會,主要是把經驗提煉出來,下一屆要怎么去做’。現場的老師都非常激動。”
郭涵也常和老師們講:“我們所在的這個學校很光榮,但大家要少一點榮譽感,多一些人生投入。不進則退小進也退。學生選擇我們,他認為你能提供優質的教育,優質教育就是你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來一零一中工作,給的是機會,並不必然是能力,不管你是從高校畢業過來,還是中途過來,是因為你曾經的歷史使我們接受了你,但並不必然的表明你有在這裡工作的能力。”
關於教師隊伍建設,郭涵的基本思路是:專業發展,人文關懷。在具體措施上則可以分為制度和文化兩個方面,制度管的是底線,是比較平穩時候的一種有條不紊的狀態,制度是需要不斷調整的。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文化了,文化就是一種氛圍,講究潛移默化的效果。
關於校本培訓,郭涵的基本要求是:制度化,常態化,課程化。她親自擔任“北京一零一中教師發展學校”校長,讓校本培訓的制度化、常態化、課程化有了根本性保證。
一零一中的校本培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是“跨世紀發展學校”,後來演變為“青年教師發展論壇”。2005年,更名為“北京一零一中教師發展學校”。梁衡、李開復、顧德希等一批在國內各領域有著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成了這所培訓學校的“名譽導師”。
郭涵強調,一零一中的老師們一定要放眼看世界,要有一定的高度。學校在每個學期都會舉辦兩個大型高端講座,最近的講座題目有“苦難與輝煌”、“國家安全”、“社會和諧”、“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形勢等等。
從海淀教育大區教科所所長走向一所中學校長的崗位,郭涵對校本培訓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她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一校本培訓制度,把培訓的核心內容定位在提升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這所常態的校本培訓機構,每學期都有具體的培訓計畫、培訓課程。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師的培訓,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備的一零一中骨幹教師品牌隊伍。
“針對新教師的培訓,我們強調一零一中的文化,用柳傳志的話講叫做‘入模子培訓’,首先讓新入職的教師接受我們學校的文化和傳統的教育,然後就是青年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培訓,比如如何備課、上課、如何命制試題等等。原來是每周五下午專門安排兩個小時,後來改為每周二下午兩個小時,在時間和內容上均有保證。”
“在青年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我又想到,這些年抓常態和常規,抓課堂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我們要對成績不滿足,繼續反思,我跟老師們講,現在要強調反思、創新、批判精神,這是我們下一個五年計畫的重點。”
12年來,一零一中承擔了100多項市區乃至國家級科研課題,產生了近20項教學創新成果的獲得者,他們都有過在教師發展學校的培訓經歷。這些課題負責人和獲獎者,包括很多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特級教師。
2009年11月,首屆“北京一零一中青年教師沙龍”在九華山莊舉行,活動的主題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一零一中美好明天獻計獻策”,活動共由“分享成長”和“獻計獻策”兩部分構成。一件件成長的往事時而帶來一陣歡笑,時而激起熱烈的掌聲,時而引出百感交集的淚水。在歡笑與淚水中,大家分享著成長的點點滴滴,達成了許多共識。
通過沙龍的形式,傾聽一線教師最真實的聲音,實現教師們經驗和智慧的互動與分享,使得校本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得到進一步加強。老師們為學校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尋求著課堂教學新路徑。
在一零一中學習的學生,他們對一零一中獨特的環境有著各自的迷戀,他們對一零一中樸素的外表下所蘊藏的深沉大氣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悟著自己的學校。
記者曾經認真看過一本名為《一零一 我心中的太陽》的書,感受到了一零一中學生們的成長曆程和生命感悟: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迷戀”,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陶醉”,還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感受到五彩繽紛”;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奮進”,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倍感溫暖”,還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心中充滿詩意”;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自豪”,有學生說“一零一,讓我熱愛生活”,還有的學生說“一零一,讓我學會尊重他人”……
這是一本一零一中的學生們為慶祝母校65歲生日而撰寫的文章,從學生們那些流露著真情實感的文字中,你會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校園美景,感受到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厚重的積澱與沉穩的風格,廣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寧靜而致遠的心態,亦師亦友的氛圍,永不自滿的學校精神……
一所學校能夠辦成這樣的一種境界,其寧靜、從容、專注、大氣、平和、深厚的氛圍能夠從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洋溢出來,從每一個學生的身上散發出來,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環境之美和人文之美,這無疑令人嚮往。
記得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曾經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可說這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名校校長需要回答的一個重大問題。
作為一零一中的校長,郭涵注定要成為一個永遠前行的人們的引領者,最重要的是,她已經成為這個卓越團隊的優秀引領者。在光榮與夢想的傳承中,郭涵始終以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態,前瞻而智慧的眼界,把代表歷史經緯線的“理性”與“激情”完滿地結合為一種狀態,不斷創造著屬於一零一中人的新高度,對這一重大問題從實踐的層面上給出了人們滿意的答案。(陳達)
人物2:演員
個人簡介
姓名:郭涵性別:女
出生年月:1987、09、13
身高:165cm
畢業學院:北京聯合大學
專業:表演
學歷:本科
學位:學士
特長:聲樂.台詞.形體.表演演藝經歷
2005參加北京校園歌手大賽獲得亞軍
2006拍攝雜誌和網路短片,話劇《月芽》出演月芽
2007參加我型我秀北京賽區前100名。童話劇《快樂的漢斯》等
2008年參加話劇演出《紅塑膠桶》《紅領巾》在北京各學校巡演。
2008參加搜狐女聲全國全100
2009年獲得中華模特網最佳新秀獎
2009年參加三星顯示器代言獲得最佳代言獎
2009年參加美的活動獲得前18名。
2009年錄製網路節目美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