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匯集了近八年來作者所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它們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寫作的方式關心中國科技與教育事業,關注中國青年學生成長曆程的縮影,它們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著對中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中國的青年,希望這《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能伴你同行,幫助你用堅定的步伐和無限的激情走向屬於你自己的美好未來。
中國的企業,希望這《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能為你帶來靈感和信心,幫助你的企業在國際化的大舞台上從容應對,決勝千里。
中國的高校,希望這《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為你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幫助你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中國的家長,希望這《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給你帶來啟迪和智慧,幫助你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本書以“未來”為主線,劃分為三個主題。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這一部分收錄的是我自2000年以來寫給青年學生的七封公開信。以公開信的方式與廣大青年學生交流思想,向他們介紹學習和成長的經驗。
創造未來——網路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說是寫給中國企業的“公開信”。在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軟、Google等著名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探尋了網路時代中IT產業和現代企業所要面臨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並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以及現代企業的管理與文化等話題介紹了他的想法和建議。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均與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青少年的成長相關。其中不但包括寫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公開信,也包括我向關注中國教育事業的人以及廣大學生和家長介紹國外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推薦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還包括回憶李博士自己的大學生活的一篇“趣文”。
作者簡介
李開復,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於台灣。11歲赴美求學,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他所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學發明之一。而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於1988年擊敗了曾獲世界冠軍的西洋棋大師。他還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李開復博士先後在蘋果公司、SGI公司擔任要職。1998年,他加盟微軟公司。親手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隨後成為比爾·蓋茨的七個高層智囊之一。
李開復博士非常關心中國青年的成長,致力有很高的威望年被大學生評選為最有魅力的人物。僅最近一年就有超過12萬大學生現場聽過他的演講,他創辦的“開復學生網”註冊人數已經超過15萬人,他專門為中國青年而寫的第一本書《做最好的自己》是2005年和2006年最暢銷的圖書之一。
前言
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本書——《與未來同行》匯集了近八年來我所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從寫於八年前的《我的人才觀》,一直到這個月才剛剛寫完的《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它們中的每一篇都是我在過去八年里用寫作的方式關心中國科技與教育事業,關注中國青年學生成長曆程的縮影,它們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著我對中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衷心地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像本書書名所昭示的那樣,真正成為理解未來、規劃未來、迎接未來甚至開創未來的新世紀的同路人。 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我以“未來”為主線,將這些文章劃分為三個主題,它們分別是: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 這一部分收錄的是我自2000年以來寫給青年學生的七封公開信。以公開信的方式與廣大青年學生交流思想,向他們介紹學習和成長的經驗,這是我在經過了認真而審慎的思考後所尋找到的一種最佳方式——它既符合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影Ⅱ向力最大化的目標,可以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從中受益,也有利於更加集中和深入地討論諸如學習方法、生活態度、價值觀、就業與工作、理想與現實等廣大青年學生普遍關心的焦點話題。事實證明,我所發表的每一封公開信幾乎都在青年學生的群體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只要看看“ 開復學生網”中成千上萬的來自青年學生的熱情反饋就不難知道,我為中國青年學生所付出的一切是多么值得。 創造未來——網路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 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說是我寫給中國企業的“公開信”。我在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軟、GoogIe等著名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探尋了網路時代中IT產業和現代企業所要面臨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並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以及現代企業的管理與文化等話題介紹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之所以要撰寫並發表這些文章,我主要是希望在網路時代已經來臨的今天,在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越來越“平坦”的時候,中國的企業應該儘快做好應對全球化市場和國際化挑戰的準備,應該積極向成功的跨國企業學習先進經驗,在人才儲備、技術研發、領導團隊、管理方式等方面儘快使自己與國際接軌,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時代為我們帶來的巨大機遇。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 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均與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青少年的成長相關。其中不但包括我寫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公開信,也包括我向關注中國教育事業的人以及廣大學生和家長介紹國外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推薦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還包括回憶我自己的大學生活的一篇“趣文”。我想,中國發展的根本在於教育,在於未來一代的健康成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根本上關注中國教育,為青年一代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那么,真正意義上的 “中國的世紀”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在重新整理本書所收入的25篇文章時,讀著自己熟悉的文句,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最近這八年的時間裡所經歷的一切。我發現,在這倏忽即逝的八年時光里,我自己改變了許多,還做了許多與我的職業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八年前,我從未用中文撰寫和發表過文章,可在這八年里,為了幫助中國青年學生,為了與中國企業、高校乃至政府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經驗,我居然用中文寫作了近百萬字,其中包括兩本書,七封給中國青年的公開信,我的部落格,還有數千個“開復學生網”的帖子。在這八年的時間裡,我從一個遠離教職多年的人,一躍而成為了眾多青年學生口中的“開復老師”;我從一個不懂教育的外行,變成了一個在2004年完成一份長達百頁的《在中國創立一所世界級非營利私立大學》的規劃書的“關注教育事業的熱心人”…… 是什麼造成了我的這些改變呢? ·是責任感——我在中國看到了許多有潛力的青年沒有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我看到了很多有潛力的企業沒有獲得應有的成功,我也看到了很多高校和父母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方式。我希望能把我自己在世界一流的學府、世界一流的企業所看到的和所學到的,用中國人易於理解、易於吸收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是使命感——我出生於熱愛中國的家庭,受教於進步的美國學校,我是一個跨越中西文化的代表。我曾教導過勤奮的中國學生和積極的美國學生,我看到了一個結合中外優勢的絕佳機會。作為充分體驗西方文化的炎黃子孫,我願意做一個指路人,幫助中國青年遠離困惑,步入卓越,我也願意根據我自己在指導青年學生的過程中所積累的方法和經驗,為其他致力於發展中國教育事業的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和幫助。 ·是感情——在和中國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責任、機會和潛力,我感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無比的真誠。無論是開復學生網的志願者,還是每次演講時圍繞在我身邊的學子,無論是南大學生送我的“兩百封信” ,還是中財學子送我的“剪貼簿”,無論是青島、哈爾濱學生的聯名簽字活動,還是在武大、安徽大學、西電聆聽我演講的數萬名學生,他們的真誠最讓我感動,也讓我更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關注他們成長的事業中去。 中國的青年,希望這本書能伴你同行,幫助你用堅定的步伐和無限的激情走向屬於你自己的美好未來。 中國的企業,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靈感和信心,幫助你的企業在國際化的大舞台上從容應對,決勝千里。 中國的高校,希望這本書為你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幫助你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中國的家長,希望這本書給你帶來啟迪和智慧,幫助你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這本書的版稅所得,我將全額投入“開復學生網” 的開發與維護。我希望能把“開復學生網”辦成“中國青年成長離不開的互助平台”。希望本書的讀者都能來這個網站看一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成為該網站的志願者,在自己學習和成長的同時,也抽出時間為他人提供有益的幫助。 最後,感謝王詠剛、周虹、黃勇、黎松在本書選題、整理、編校和出版過程中所做的貢獻;感謝中央電視台、山東教育電視台等電視媒體允許我在本書中發表相關電視訪談節目的實錄文字;感謝“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允許我在本書中收錄其舉辦的“世界領袖論壇”中的談話內容;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和孩子——她們不但支持我對教育、對學生的付出,甚至還參與和幫助我的工作——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持,我才能在為公司辛勞工作之餘,仍可以抽出足夠的時間來撰寫相關的文章和書稿。 李開復 2006年9月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部分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心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
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該這么度過
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
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世紀最需要的種人才
第二部分 創造未來——網路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
中國軟體業的機會——抓住機遇、挑戰未來
網路是泡沫嗎?
新一代網際網路的七大趨勢
微軟的成功之道
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領“網路生存”的新型創新
我的人才觀
對話——你是人才嗎?
對話馬英九
科技、人才和教育——旅美三十載經驗談
Google和中國——追隨我心的抉擇
第三部分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
我的教育觀——融會中西、完整均衡
給李嵐清副總理的一封信
美國大學啟示錄
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請培養世紀企業需要的人才
大學生活瑣憶
李開復談成長
給家長的一封信
做最好的父母——《中國考試》節目實錄
全文閱讀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引言
2000年,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時,一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問我:“開復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那么,我該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很顯然,這位同學誤解了成功的真諦。在與中國大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對成功的誤解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許多同學都會不自覺地在成功與“有財富”、“有地位”或是“做領導”、“做管理”之間劃上等號。歸根結底,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一種迷茫,他們在多元化社會和多種價值觀的衝擊下喪失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力,並逐漸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內心非常焦慮。其實,真正的成功並不是簡單地複製別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隨某種社會風潮。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首先做一個誠信為先的好人,並需要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在不斷學習和不斷與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可是,我該如何把這些想法告訴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學生呢?也許,我該拿起筆來,以自己對成功的思考和多年來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給廣大中國學生寫一封誠懇而熱情的信——我覺得,這是我內心最真實的願望,也是我作為一個有機會融會中西的華人學者所應盡的義務。
當時,我要給中國學生寫信的想法遭到了身邊許多人的反對,他們怕我因此而惹上麻煩,或者被人譏笑為“多管閒事”,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公司的形象。但最終,我還是決定以個人名義在媒體上發出這封公開信——當時使用的題目是《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因為還沒有打算寫後續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
該文首先在《光明日報》刊載,隨即便被全國各大媒體轉載。幾乎在一夜之間,網路上各大論壇、各大社區都在迅速轉載這封公開信,信的內容在無數所大學裡口耳相傳。這樣巨大的反響的確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它也恰好印證了我先前的想法:中國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引,而我自己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今年5月23日,比爾?蓋茨先生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國政府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國待遇。文中,他特別談到了在清華大學與中國大學生那次對話的愉快經歷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國的這兩年來,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國內各高校與學生們進行交流。這些訪問和交流使得我有機會與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就他們所關心的事業、前途等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中國學生的聰明、好學和上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與這些青年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問題是大家都十分關心的。那些已經獲得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學生,大都希望我談一談應該如何度過自己在美國的學習生涯;那些決定留在國內發展的學生,非常關心如何確定一個正確的方向,並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學業方面取得成功;還有那些剛剛踏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則希望我能講給他們一些學習、做人的經驗之談。最近,更有一些學生關心網路信息產業的發展,希望了解美國的大學生是如何創業和致富的。
看到這么多雙渴求知識、充滿希望的眼睛,我突然產生了一種衝動,那就是給中國的學生們寫一封信,將我與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對中國學生的一些忠告寫出來,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留學、工作或者創業的過程中能夠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順利,事業更成功。
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曾有一位剛被我提拔的經理,由於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我再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我問他:“你認為你的長處是什麼?”他說,“我自信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訴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後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我支持他繼續幹下去,並在管理和溝通技巧方面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現在,他已經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與之相反,我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管理方面都相當的出色。但是,在談論之餘,他表示,如果我錄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隨後他似乎覺察到這樣說有些不妥,特作聲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後做的,他的老闆並不知道。這一番談話之後,對於我而言,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我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實”和“講信用”。如果雇用這樣的人,誰能保證他不會在這裡工作一段時間後,把在這裡的成果也當作所謂“業餘之作”而變成向其它公司討好的“貢品”呢?這說明: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
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和優秀是出了名的,曾經一度是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理由很簡單,某些中國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應該指出,有這種行為的中國學生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學生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另外,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
我在微軟研究院也曾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一位來這裡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重複。後來,他的老闆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捨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我認為,這個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
最後想提的是一些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用學校或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長途、多報銷計程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學生以成績、事業為重,其它細節只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因小失大。對於這些行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生活在群體之中
與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而言,中國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要相對欠缺一些。這也許是由於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當我們面對一個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會時,生活在群體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現,得到更多的收穫,是尤為重要的。
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工作,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在學習階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儘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在公眾集會時發表演講,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絕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學的Ambady教授最近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兩組學生分別評估幾位教授的授課質量。他把這幾位教授的講課錄像帶先無聲地放兩秒鐘給一組學生看,得出一套評估結果。然後與那些已經聽過這幾位教授幾個月講課的學生的結果進行對比,兩個小組的結論竟然驚人的相似。這表明,在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中,非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同樣重要,有時作用甚至更加明顯。這裡所講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是指人的儀表、舉止、語氣、聲調和表情等。因為從這些方面,人們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判斷你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熱情,從而獲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媒體評論
中國的青年,希望這本書能伴你同行,幫助你用堅定的步伐和無限的激情走向屬於你自己的美好未來。
中國的企業,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靈感和信心,幫助你的企業在國際化的大舞台上從容應對,決勝千里。
中國的高校,希望這本書為你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幫助你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中國的家長,希望這本書給你帶來啟迪和智慧,幫助你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書摘插圖
挑戰自我、開發自身潛力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天,老闆突然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驚,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樣的管理經驗和能力。但是他卻說,這些經驗是可以培養和積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兩年之後就可以做到。有了這樣的提示和鼓勵,我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果然,我真的在兩年之後接替了他的工作。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領導素質對於他將來的治學、經商或從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裡,我們都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領導才能。同時,我建議你給自己一些機會展示這方面的能力,或許像我一樣,你會驚訝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遠遠超過了想像中的那樣。
給自己設定目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是目標千萬不可定得太低。在21世紀,競爭已經沒有疆界,你應該放開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標準,才會有準確的努力方向和廣闊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學校取得好成績、好名次就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標準又不一樣。所以,在訂立目標方面,千萬不要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思想。
一個一流的人與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上的表現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上的表現則會有天壤之別。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更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你應該永遠給自己設立一些很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及的目標。
在確立將來事業的目標時,不要忘了捫心自問:“這是不是我最熱愛的專業?我是否願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們能夠對自己選擇所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和想像力,對前進途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無所畏懼。談到對工作的熱愛,我認識的一位微軟的研究員曾經讓我深有感觸。他經常周末開車出門說去見“女朋友”,後來,一次偶然機會我在辦公室里看見他,問他,“女朋友在哪裡?”他笑著指著電腦說:“就是她呀。”對於工作的熱愛,比爾·蓋茨也曾有過非常精彩的闡述,他說:“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和激動。”
幾個月前,《北京青年報》上曾有一場探討比爾·蓋茨和保爾·柯察金誰更偉大的討論。由於從小在美國長大,我並不知道保爾和他的那些事跡。但是,我非常贊同保爾的這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所以,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大學生活瑣憶
因為懂計算機成了校園裡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數學,我的未來之路將往何方?幸好還有計算機。其實,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我很幸運,學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機器,當時是 1977年。大一時,我很驚訝這么好玩的東西也可以作為一個“專業”。於是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課程,得到了我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A+”。 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讚揚,我還感覺到一種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可能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才是一生的意義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了一份工作,是在計算機中心打工,他們會按時間付點錢給我作為酬勞,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鼓勵。同學們如果誰有什麼計算機方面的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當時“會計算機”在學校里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惰,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C00L了。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式去猜別人的密碼。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密碼是可以被破譯的,當我“黑掉”別人的賬戶以後,就用他的名義發一些惡作劇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表了一個“單身女郎徵友”的啟示,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到今天還不知情,下次見到他我一定要記得告訴他,那個啟示是我發的。
當時,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計算機系只是新設的一個專業,如果我選擇計算機這個基礎不是很厚重的專業,前途看起來並不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預測到:做法官、律師、參選議員等等。因為在我之前有很多範本,我可以照著規劃。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我甚至連將來要做什麼都想不出來,當時也沒有軟體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多無聊、多沮喪啊!),並沒有讓這些現實就業的問題影響我。於是大二時,我從“政治科學”轉到“計算機科學”。當時,一個物理系的同學開玩笑說:“任何一個學科要加‘科學’做後綴,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學。看看你,從一個‘假科學’跳到另一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成不了科學家。”
每天兩毛五,遊戲打到9999
我還有一個一般人不知道的“專長”:打電子遊戲在學校是NO.1——沒人打得過我。
以前的電子遊戲比現在簡單多了。我常玩的一種遊戲叫做即ace Invader,螢幕下面有四個堡壘,可發射子彈,上方是很多妖怪,需要把他們一一擊中。那個時候的遊戲機很“笨”,妖怪不是很快地飛來飛去,只是在慢慢移動。這種遊戲投幣才可以玩,每次兩毛五,而我沒什麼錢,一天兩毛五對我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每天我只帶兩毛五去玩,上完課去打一次或兩次。
這么弱智的遊戲,有挑戰嗎?有!機器中的分數設定只有四位數,最有分數是9999分,之後再得分就會自動回0。而且,每個妖精的分數不一樣,有的是1分,有的是3分,有的是10分,所以當打到接近9999時,你就要小心計算了,因為如果錯打一個,超過了9999,就會回0,得從頭開始了。為了保持我的記錄每天都是最高分,我不會像其他人那樣瞎打一通,而是一邊打一邊計算自己的分數,打到9999分就自殺,不玩了。這樣,遊戲就很有難度了。而且我剛開始不可能打得很好,需要一次次練習,這也是很大的“投資”。
最後,我每天兩毛五的結果幾乎都是9999,已經練到爐火純青了。我每次都把名字的縮寫KFL寫上去,讓後面來玩的人都會看到這個記錄,知道誰是最高分,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當時玩遊戲的學生很多,甚至還要排隊,我若去的話大家都會說:“看,高手KFL來了!”
我在高中時很守規矩,從不玩這種遊戲,到了大學,一下子沒有了家長的約束,比較自由......
摘自《書摘》雜誌 第175期
當我個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選擇時,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選擇的世紀,今天最大的改革並不是技術方面或網路方面的革新,而是——人類將擁有選擇的權利。回顧中國的近百年歷史,可以說,今天的中國青年學生是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享受先進的教育,同時也不必擔心生活、安全和溫飽問題,他們第一次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畢業後擁有如此眾多的、可以自主選擇的就業機會。中國的青年學生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用中庸拒絕極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庸》也是千年國學的經典。中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並拒絕極端和片面。其真諦就是:我們必須用中庸的思想指導自己,把自己的態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範疇內,兼顧自信和自省、勇氣和胸懷、積極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時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過於偏激的表現。
我看到過一個負面極端的例子:有位企業管理者建議員工讀一讀拿破崙傳記中的一則小故事。那則故事的大意是,拿破崙小時候常和同學打架,但總是輸給對方。他下定決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輸,並採用非常規和“自殺式”的襲擊與對手較量。結果,這種“拚命”精神終乾使對方屈服了。這位企業管理者教導他的員工向拿破崙學習。——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在拿破崙的這則故事裡,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不自量力的傢伙。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但我恨清楚,這樣的事例絕對不值得學習。另外我曾經親身經歷的一個極端的測驗:公司在培訓課程中,讓十個副總裁圍成一圈,一個半小時內可以暢所欲言,惟獨不可以講公司的事情、於是,大家開始談論天氣、政治……其間還出現了爭執。在熱烈的交談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後,每個副總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對其他副總裁的尊敬程度,為他們排一個序,並把自己安插在合適的位置。排序後我們發現,倒數第一的是從頭到尾沒有講話的人,倒數第二是話最多的人。不說話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沒有表達出來,那么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有意見。相反,話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話很有意義,但也講了許多不該講的話,這使他無法得到大家的好評。所以,沉默是金和口無遮欄都不可取,那么我們怎么達到“中庸式的智慧溝通”呢?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記得我剛進入蘋果公司汗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時,公司里有一位經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尤其在開會的時候,他得體的言辭完美地展現出他過人的才學、情商與口才,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欽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氣去向西恩討教有效溝通的秘訣。西恩說:“我的秘訣其實很簡廖貸諮詢呢廣西恩說:“我會先看看有沒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幫我回答。如果有,我會巧妙地把回答的機會‘讓’給他;如果沒有,我會說‘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去查’,等會開完後,我一定去把問題查清楚。”跟他的一席話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只要把握好說話的度,選擇好說話的時機,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尊敬,而且,別人也會從你的話語中了解到你是一個灶博而謙遜的人。
講了這么多例子,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竭力避免極端,保持均衡的狀態,走中庸之路。
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強調守誠中道地要求我們擇善而從。在面臨選擇時,我們先用第一個智慧避免走向極端的陷階,然後用第二個智慧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從另一個角度說,大家不應認為有關成功的六種態度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既不要片面強調某一種態度,也不要片面強調兩種態度之間的“中點”。記得曾有一位青年問我:“我不同意我的老闆,我該站起來發言嗎?”當時,我的回答是:“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闆是一個願意接納異議的人嗎?如果不是,那么你千萬不要亂髮言,但是,你可以開始物色一個新工作和新老闆了!如果他能夠接受異議,那么在老闆還沒做出最後的決定時,不要怕提出異議;但同時也要考慮到,如果是當眾發言,自 己的話就必須有一定的技巧,應當顧慮到老闆的面子。老闆一旦做出了決定,我們無論有無異議,都必須支持和貫徹,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與老闆溝通。”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領導藝術也同樣需要擇善而從。許多人誤以為,好的領導都有完全相同的風格,例如:指揮命令、巨觀掌控、和諧合作、民主自由、授葉又負責、指導培養。人生中的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學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人用最合適的方法,要學會在做出決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種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傾向。這些東西並不能靠簡單的公式來決定。讀者應該憑藉自己的智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路。青年朋友們,中國是了不起的國家,她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人才中心。這裡有無數的機遇在等著你們,只要你們用智慧主動選擇,成功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