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郭文壽,1925年生。安徽六安人。退休前為六安師專美術系系主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 版畫家協會會員。1948年,從學院畢業,回家鄉六安工作,先後在六安簡師、六安師範、皖西藝校,六安師專,從事美術教育教學工作,長達40
由於受時風所趨,又受自己專一執著、心無旁騖個性的影響,文壽一生只鍾情於版畫創作,孤心苦詣、孜孜以求,終於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可惜,先生一生不事張揚,以至於埋名於皖西之一隅將終老,也可嘆也!好在他的畫集已經面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成就也將昭諸於天下。吾觀其畫集,只見一片繽紛墨色,或沉著老辣、或清新自然,既有黃鐘大呂的雄渾豪邁、又有小橋流水的婉約多情,實在美不勝收,喻先生為皖西之“黃葉村”、“陳子莊”,也當不為過 。傳略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人名錄》等。
創作思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時期版畫創作的高峰期,表現社會主義農業建設和新社會的新人新事,成為這一時期版畫創作的主要內容,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與作者的新鮮感受與激情,為版畫創作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郭文壽以其精湛的技藝和高雅的藝術格調多次被抽調到省里搞專題創作,曾得到賴少奇先生的親自指授。當時以賴少奇、鄭震、師松齡、陶天月、林之耀等為代表的安徽版畫在全國獨樹一幟、名震遐邇, 郭文壽以其壯年學習、工作於其間,可謂受益匪淺。他跟在這些大家的身後,暗暗思忖藝術的真諦,漸漸明白了道與技的關係,從而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方向與源泉。
他通過版畫開始了關於未來的訴說,表達著人類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幸福憧憬。這從他的作品《新風拂山村》、《春暖大別山》、《農機展銷會》、《村頭畫展》等作品中可以完全清晰地解讀,畫家以溫暖平和的色調抒發了人類飽滿健康的心靈追求,那種對新生活的讚美與渴望躍然紙上、升騰在真誠而廣闊的靈魂空間裡。這些作品符合時代的審美需要,關照著人類共同的精神價值追求,如今雖歷經40餘年,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新農村建設的“鄉村富裕,鄉風文明”等二十字方針,仍是國家新時期農村建設的奮鬥目標,尤其作為1973年某期《中國文學(外文版)》封底的《新風拂山村》——畫面中一群農民在早晨勞動之前,集中在村頭的廣場上聽喇叭做早操——今天看來,仍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讓人嚮往。
郭文壽的作品正是以其畫面中流動的幸福與溫暖深深地打動了觀者,正如蘇珊·朗格所說,藝術是情感的符號,他的作品所散發出來的崇高藝術理想、堅定的人格力量、詩化的人文精神與天地萬物相往來的自性表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刻印著人類向善向美向真的終極情懷。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 郭文壽的作品讓我們聆聽到了時代前進的宏大足音,感受到了家鄉巨變的未來曙光。這種對社會產生正旋律的藝術作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退休生活
1988年,在他退休之後,由於腕力不濟,他便開始著意於以紙為板材的水印紙板畫藝術形式的探索,並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突破,此當為先生之首創。其作品色彩斑斕、天機幻化、不可複製,具有明顯的原創性、新穎的痕跡趣味和獨特的暈化效果,既有版畫特有的刀味,又有水墨畫酣暢淋漓的韻致——詩韻流暢、清雅脫俗、氣韻生動。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他將自己的一生沉靜於自在自足的精神世界裡,在嘎嘎作響的捉刀中,體悟著藝術創造和精神迸發的愉悅,版畫使他置身世俗卻心靜若水,在悲憫之中靜看人生,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最美最強烈的色彩和感情,創造出人生和諧完美的視覺空間和精神空間。
85歲高齡的 郭文壽真的白了頭,但他那謙遜、刻苦、淡定的性格一點也沒有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他竟然把自己畢生 創作的版畫作品無私地捐贈給了六安市博物館,奉獻給了家鄉人民年,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家鄉的美術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