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真

郭守真

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太子河畔,有一座九頂鐵剎山,堪稱遼東第一名山,其自然景觀美不勝收,而山上眾多的摩崖題刻更折射出厚重的道教文化底蘊。明末清初,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將龍門派道統弘揚光大,成為東北道教的開山祖師。 郭守真,天資聰明機敏,讀書過目不忘。青少年時代便立志修行,隱逸名山,視功名利祿如過眼煙雲。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崇禎三年(1630年),24歲的郭守真由江南到遼東遊歷,見九頂鐵剎山數峰崛起,峭拔雄奇,山上雲光洞中石龍、石虎等八寶天成地造,栩栩如生,心中無比快慰,便決定隱居此山,潛心修行。

郭守真在雲光洞淡靜苦修17年,開始時尊崇儒學和佛教,後來專心致志地鑽研黃老之學,雖然竭心盡力,卻一直未能窺見到道教的真正源頭,不覺長嘆道:“沒有師父的教導就不能脫離塵世成道,這話實在呀!”於是決定下山訪道。自清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歷經兩年多時間,足跡遍布關內的名山大川,於順治六年(1649年)來到山東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拜謁了聚仙宮監院李常明。

李常明是道教龍門派第七代弟子,號紫氣真人,曾為明萬曆年間進士,學識淵博,道法高深。尤其精通藥理,善於因病施藥,而且服用他所配製的藥效果特別明顯,常常是藥到病除。時人對他的醫術十分敬佩,以致越傳越神,說他用泥搓成的藥丸可以治癒百病,因而被稱為泥丸道人。

郭守真拜謁李常明,“晤談之餘,心源契合”,於是向李常明表達了拜師學道的願望。李常明為考察郭守真的誠意和悟性,設下了許多難題來測試他。見他談吐不凡,謙恭有度,且學道決心十分堅定,頗感欣慰。心想郭守真數年訪道,不畏艱辛,行程逾萬里,是可造就之人,將來必能將龍門派道統發揚光大。便決定收度郭為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並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

李常明先後收徒14人,皆在聚仙宮修道。他對弟子要求極嚴。他見郭守真對師傅的服侍更加慎重小心,學道也十分用功,於是把學道的決竅傳授給他,並告誡他說:“修道不能逾越等級,一定要專一而嚴格地守持戒律以至達到再沒有可以戒的,再在心裡默念真訣,那么,登上仙道便沒什麼問題了。”由於為師悉心傳授,郭守真潛心參悟,因此所學日漸精進,“一言印證,全體通明。覺前此千經妙諦,滴滴歸源;視後來一切眾生,人人可度。”

郭守真後有《遇師》一詩,表達了他師從紫氣真人學道的感受:“隔斷紅塵別有天,磨穿鐵杵已多年。猛然打破無縫塔,偶爾栽成出火蓮。運起坎離天上月,佩來卯酉水中眠。雪深無盡寒梅放,荷我仙師指道淵。”想當年自己隱逸遼東十數載,雖有修道的恆心,但因無師指點,縱然磨穿鐵杵,依舊如山重水複,難得真諦。以致於“披星跋涉過千日,沐雨崎嶇歷百回”,如今得恩師親傳,恰如打破無縫之塔,柳暗花明,心胸豁然開朗,因此對恩師的教誨充滿了無限的感激之情。

郭守真在馬鞍山聚仙宮苦修兩年後,拜別師傅李常明,於順治八年(1651年)來到北京白雲觀,拜謁師伯昆陽子王常月,請求在此繼續受戒。王常月先於華山修道,後在北京白雲觀演戒三壇,著有《龍門心法》等經書,也是道教龍門派的集大成者。白雲觀乃道教一大叢林,名家薈萃,香火極盛,道教經典如汗牛充棟。郭守真在此間受戒修道愈加虔誠,龍門派經典、教義、戒律等無不爛熟於胸,又得師伯點傳,學識和修為日益升華。有《受戒》一詩,記述了他在白雲觀受戒的情形和感悟:“玄宗信范最稱雄,計許仙人跨鶴沖。恭遇天開金碧闕,仰攀畿近白雲宮。皇皇玉籍輸春圃,湛湛天香霈太空。獨我服膺和海眾,任他南北與西東。”

在北京白雲觀受戒圓滿,郭守真又回到九頂鐵剎山,繼續堅守戒律,淨心修行。據《九頂鐵剎山志》記載,郭守真復歸鐵剎山雲光洞,前後判若兩人,此番修道亦發精誠,“飢餐松子,渴飲洞內天然泉水,久則不飢不渴,余陰殆盡,怡然乾健,溫養而神通大化,涵虛以妙證金身。”他此時的修為,已達到了龍門派創始人長春子邱處機所說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的境界。因他又懂得吐納工夫,兼通醫理,身體十分康健,行走如飛,足跡跑遍本山各處,得意的時候,就吟詩詞來自我悅樂。

為弘揚龍門派道統,郭守真在八寶雲光洞下建成三清觀,正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東配殿供奉真武大帝銅像,西配殿供奉三官大帝銅像三尊。又在本山修道十年,才開始正式“延徒受戒,大興教法”。按全真教龍門派始祖邱處機留下的“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中的太字輩序,收徒傳道。從順治末年到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頂鐵剎山雲光洞收徒八人,這八人是:山東蓬萊人王太祥,山東掖縣人王太興,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高太悟,直隸臨榆(今屬河北省)人劉太琳,山東濰縣人趙太源、傅太元,山東海陽人沈太宗,盛京遼陽(今屬遼寧省)滿洲正白旗人砥太庸。郭守真見本山道事已具規模,香火興旺,心中大感慰藉。

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今瀋陽)連日大旱,時任盛京將軍的烏庫里為解除旱情,命各州縣張榜布告,筵請各方高士前往盛京祈雨。郭守真得知此事,認為濟世愛民乃道家之本,赴盛京祈雨正是弘揚龍門道統的良機。於是命王太興、高太悟、傅太元三大弟子住守鐵剎山,自己親率劉太琳等五大弟子下山,前往盛京祈雨。到盛京後,即設壇布法,烏庫禮將軍親自陪同,盛京百姓紛紛前來圍觀,信疑參半。事有巧合,設壇祈雨期間,盛京果然普降喜雨,旱情已除。全城百姓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對郭守真師徒感恩戴德,將其奉為神明。

烏庫禮將軍曾為清軍驍將,戰功卓著,赴任盛京將軍三年,頗有政聲。今見郭守真果能祈雨成功,造福一方百姓,特將郭守真師徒請到將軍府晤談,得知郭乃師承龍門正統,堪為當世奇人,不由得大為敬服,將師徒一行留住城中,待為上賓。郭守真見烏庫禮將軍以誠相待,立即提出要在盛京傳經布道的想法。烏庫禮將軍滿口應允,並撥出專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處,排水築基,建起一坐三教堂(今太清宮),在三教堂後面蓋起三列高閣,供奉玉皇大帝神像,又在閣的兩旁,各建起一處房子貯藏道徑。將三教堂作為鐵剎山三清觀的下院,迎請郭守真師徒在這裡居住。烏庫禮將軍與盛京官吏對郭守真執以師禮,將軍本人公務之餘也來聽郭守真宣講道徑,二人成為至交。

郭守真自任三教堂監院之後,又收度六名弟子,這六名弟子是:直隸昌黎(今屬河北省)人秦太玉,山東文登人劉太護,奉天承德(今河北省)人呂太普,河南祥符人劉太華,以及盛京遼陽(今屬遼寧省)劉太應、劉太靜昆仲。因師傅紫氣真人收徒14人,所以郭守真前後也只收徒14人。

自盛京祈雨到三教堂建立,郭守真及龍門派道教已聲名大振,遠近前來參謁的人們絡繹不絕。據《太清宮特建世系承志碑》載:“姑無論請見為何如人,苟其潔己以進,莫不覆以慈雲,施以化雨。”

郭守真見局面已經打開,人心向善,便謀求向外發展,命弟子劉太靜、高太護、呂太普輔助自己在盛京三教堂傳道;命弟子王太興、高太悟、傅太元住持鐵剎山雲光洞;命弟子劉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醫巫閭山及吉林、黑龍江等地建廟布道。其中劉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創修無量觀,醫巫閭山的海雲觀、聖清宮、圓通觀等皆劉太琳傳人創修布道,黑龍江綏化、鐵驪、慶城、吉林海倫等地宮觀則是王太興傳人所創修。至此,全真道教龍門派弟子遍布東北地區,九頂鐵剎山則成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教堂獲康熙皇帝御賜一藏道經,這時的郭守真雖已年屆八旬,卻是鶴髮童顏,道骨仙風,猶親自講演經典,“有叩必應,事去則靜,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殆不過”,這便是東北道教興盛的寫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郭守真已是90高齡,功德修為已達到極高的境界,已決定閉關,不問教務。他將劉太靜、高太護、呂太普諸弟子召集一起,對他們說:“我把正宗的道法傳給你們,你們千萬不要讓它斷絕。”遂將三教堂道事向弟子們交待清楚,然後閉關危坐,縱有喧鬧亦充耳不聞,垂簾息功12年後,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五日盤膝端坐而羽化,享年102歲。眾弟子將他的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後院,次年又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為“致虛守靜郭大真人。”

郭守真不僅精通道義,文學功底亦相當深厚,在鐵剎山和三教堂修道戒徒之餘,興情所致,頗多吟詠,僅《九頂鐵剎山志》就載錄其詩八首。其《絕塵慨詠》一詩道:“可憐世事亂離秋,幾許衣冠水上漚。驛馬驚傳山向北,銅駝行見水東流。劫餘滄海成泡影,夢裡乾坤不繫舟。敢效巢由高洗耳,聊從赤石且遨遊。”其《自隱偶題》一詩道:“高隱遼東古鐵山,萬緣放下一身閒。漁樵混跡參真趣,雞犬無聲絕妄攀。一我之中忘化我,無顏寓內煉童顏。靜中探到真源處,拈把清風作紫關。”又有《樂道》一詩道:“吾家至樂樂陶陶,淡盪青雲秀九皋。來往縱橫恆自在,幽明上下任游遨。千秋道脈傳三事,萬里天梯杖一毫。此是道人真樂趣,江心明月展雲袍。”詩作頗有大家風範,實是作者志向和樂趣的真實寫照。

榮譽

郭守真一生學道、修道、悟道、傳道近80載,卓堅殫力,玉汝於成,終於使九頂鐵剎山名揚四海,使三教堂(太清宮)成為道教一方叢林。據載,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後人重修三教堂石塔,並銘文贊曰:“龍門八代,唯公獨尊;千閭道派,由此淵源;神遊八極,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雲根。”後人有詩讚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脫卻儒冠世慮刪,宏開道教度雄關。龍堆馬邑棲何處,瀋水遼雲卜此間。香火有緣徒從集,藥爐無恙洞天環。丹成騎鶴朝金闕,仙跡長留鐵剎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