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坑村[石獅市回族村落]
郭坑村現有住戶218戶,人口872人,旅居海外人口上千人。 即便郭坑村郭氏宗祠,亦為漢式宗祠。 郭坑村社會事業,亦有長足之進步。
郭坑回族村系石獅市4個回族行政村之一,是永寧鎮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落。位於永寧鎮東北部,距鎮區2公里。村居面積0.54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僅400畝,多為山地,且多是不毛之地。荒山僻野,依山而乏農田,傍海而無海域。由於窮山惡水,歷史上郭坑人大多遠涉重洋,到海外謀求生路,是以,郭坑村曾一度是小有名氣的僑村。郭坑村現有住戶218戶,人口872人,旅居海外人口上千人。全村一姓郭氏皆回族。據郭氏宗譜記載:郭坑郭氏之遠祖乃唐宋泉州港成為世界一大港口時,入閩經商的阿拉伯人。明代,因明太祖“禁海”、“排外”政策使斯時阿拉伯商賈由鼎盛走向沒落,大多返回本土,少數流徙到“天涯海角”的惠安百奇等地。至明末,百奇郭氏分支到晉江蚶江的石湖。之後,又由石湖分支到前坑、郭坑等僻野荒村。郭坑村開基祖( 名失考,因墓葬郭坑山仔,即歷稱山仔墓公)系石湖郭氏第三世祖(據墓碑文)。郭坑郭氏歷因異族成份而備受壓迫、欺凌, 無奈而隱姓瞞族,假姓郭氏,冒稱唐汾陽王郭子儀之後代。直至上世紀80年代, 始恢復回族成份。由於歷史上諸多原因,郭坑村民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均無保留回族之人文特點。可謂漢化,即與當地漢族完全相同。即便郭坑村郭氏宗祠,亦為漢式宗祠。歷來陵墓,除開基公墓碑是月亮形的,碑文多為回文以及雲彩裝飾等回族特色外,其余陵墓皆為漢式陵墓。現在郭坑村西慧源禪寺建築群亦均為漢式佛教寺廟。僅2005年所建的郭坑回族文化活動中心才具有民族特色。郭坑村主要資源是花崗岩石,無其他礦產。主要產業是農業,因可耕地全是旱地,無水田,故農作物無稻米,多是地瓜。經濟作物極少,品種僅限於蔬菜、瓜果而已。水利資源有郭坑水庫及其他小池塘、大水井等可資農業灌溉。全村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50萬元,人均收入9200元,村財收入近10萬元。郭坑村水、電、路均初步完善,村民生活用水皆是自來水。全村生產生活用電量達840千瓦。道路有南通永寧、北連下宅,7米寬3公里長的水泥大道,可通公共汽車,但車次少。村中有可通中小型汽車的水泥路,總長4公里,村中道路硬化率達92%。家家戶戶都裝有廣播電視,裝機總數300多台。電話也家家戶戶都裝上,裝機總數(包括座機手機)有700多部,戶均2部以上。電腦裝機總數40多台,被定為泉州市信息化示範村。現有石材、五金、服裝、鞋帽等小型企業10家。均是民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正常。商業網點有小超市2家,小店鋪2戶,村民有80多人能就近從業,還有做廠外加工的人員100多人。以上情況是郭坑村經濟之現狀。郭坑村社會事業,亦有長足之進步。郭坑村原有回民國小、回民幼稚園各一所。後因生員太少而拼校,到永寧中心國小、永寧行實幼稚園就讀。但入學率仍達到95%以上。衛生事業也辦得較好,現有衛生所一個,可承擔、勝任小病小痛之醫療。全村98%村民參加農村醫保。環境衛生設有專人負責制,保持長年整潔。近幾年來,共投入100多萬元用於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益事業。現建造回族文化活動中心一座,建築總面積700多平方米。該大樓為老協和村民共同活動場所,內設辦公室、會議室、大課室、電腦室、圖書閱覽室、桌球室、棋牌室、健身室、戲劇台等。該中心戶外還建有燈光球場一個,文化休閒公園一個,公園配套健身器材。村間還建有多處讀報欄、宣傳欄,以及休閒綠地。同時還組建老人腰鼓隊和“大鼓吹”等文化團體。去年又創辦村級老人學校,有學員60多人,正常上課,並成為石獅市村級老年學校示範校。郭坑村還集資20多萬元為5戶低保戶(包括1戶2女計生困難戶)解決住房。本村計生工作開展順利,最大程度杜絕超生、早育,名列全市計生榜首。郭坑村“破舊立新”搞得好,基本廢除村民婚喪喜慶中之陋習。深入開展“六提倡、六反對”。郭坑村還與石湖船運公司協調解決本村20多個勞力出路,安排為船員。每人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總之,郭坑村近年來,堅持不懈推進改舊建新進程,因地制宜,立足村情,既不搞“全面拆舊”,又不搞“全面建新”。實踐證明此模式既美化村容村貌,又節約改造成本。郭坑村卓有成效果的新農村建設,不但連年獲得市級先進單位之嘉獎,且於去年列為全市新農村建設重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