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維堡,1942年12月11日出生於山西省交城縣奈林村,1947年隨母兄來銀川與父親一起生活。1961年畢業於銀川一中,次年參加工作。1985年調入寧夏人民廣播電台,任文學編輯至今。1996年,被國家廣電影電視部授予“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寧夏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跋涉西部》、詩話《古詩中的寧夏》、長篇小說《郎家巷子》等。
作品目錄
序言
《郎家巷子》手稿初讀評價(代序)
《郎家巷子》主要人物表
楔子
第一本 春風吹破琉璃瓦
第二本 花開花落痴人知
第三本 蚍蜉撼樹真亦假
第四本 寒鴉鼓譟歲暮遲
第五本 濁流遠去濤聲暗
第六本 秋雨綿綿有盡時
尾聲
附錄 參考引用部分文史資料篇目一覽表
後記
內容提要
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郎家巷子》特為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及寧夏解放五十周年而作。這是一部內涵豐厚,激情洋溢,具有史詩規模的作品。
小說以楊得志、李志民將軍率領十九兵團指戰員解放寧夏為歷史背景,參考使用大量鮮為人知的文史資料,以現實主義手法,通過舊都市銀川郎家巷子四戶人家的命運沉浮,真實展現了軍閥馬鴻逵王朝覆滅的結局與新中國誕生的時代趨勢。黎明前後,曙光熹微,眾生於渾沌中各呈其相,是一段厚重多彩的歲月凝結。
小說主線是解放寧夏,此小說於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及寧夏解放五十周年鄭重推出,適當其時,無疑會產生積極社會效用。
副線是銀川本地的風土人情。以往文壇上展現寧夏特色的作品已經有相當的數量,但集中展現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的極為少見,尤其是長篇小說,這正是本作品的價值所在。
這兩條線的交錯進行可謂歷史政治搭台,民俗文化唱戲,互為襯托,相得益彰。
這是一部在寧夏文壇上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小說,是地地道道寧夏土壤上孕育生長的文化果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某些空白,堪稱外地人了解寧夏與銀川之讀物佳選,更是寧夏人銀川人可慰鄉情珍藏之卷。
小說融風土人情與歷史風云為一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及中國西部的地域及文化特色。
描繪半個世紀以前的銀川市民生活,書中寫到了飲食、服飾、市容、戲劇、節日、廟會、喪葬等……展現本地的城市,既有民間的歌謠快板書、剪紙、香包包,又有文人墨客的書畫詩詞談文論道……介紹銀川舊地名勝風光,筆下有新華街、米糧市、北塔、西府井、朔方道尹公署、文昌閣、西夏王陵、鎮北堡、小口氣、長城等一一呈現……涉及的社會生活亦是五光十色多層多面,有佛事、道事也有國事、戰事,有礦務、醫務更有商務、時務……讀來令人有波潮迭起目不暇接之感,以內容豐富與充實而論,確是一幅包羅萬象異彩紛呈的社會大畫卷。
尤其將引起世人注目的是一批生活中曾經真實地存在過或現仍存在的銀川本地風雲人物:羅雪樵、趙文續、楊茂林、楊覺民、樂樂剛、馬季康、馬鴻逵、馬敦靜、朱汝藩……無論正面反面,都是眾目睽睽之下一部部活的歷史,很可能成為作品與讀者溝通並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一個熱點。
整體結構嚴整,布局合理。眾多事件、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但調度得較為從容、順暢。大至解放軍進軍寧夏的時代腳步,小至四合院裡有情男女的細語心聲,大寫意,小素描,面面俱到,錯落有致。表現了作者駕馭重大題材與操作長篇小說的功力。
惟在人物個性語言的使用上,仍須進一步琢磨與功力。
為了這個長篇的創作,作家進行了科學的紮實的前期準備工作,以極大的熱情和嚴肅的態度投入自己的大量心血,表現了鮮明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寧夏本土文化的珍惜與熱愛。
作為一部內容充實內涵厚重的作品,此作應能獲得相當的關注與充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