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樂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是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明其有損益。然自黃帝已後,至於三代,千有餘年,而其禮樂之備,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頌·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樂歌也,《清廟》,祀太廟之樂歌也,《我將》,祀明堂之樂歌也,《載芟》《良耜》,藉田社稷之樂歌也。然則祭樂之有歌,其來尚矣。兩漢已後,世有製作。其所以用於郊廟朝廷,以接人神之歡者,其金石之響,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業治亂之所起,而本其風俗之所由。武帝時,詔司馬相如等造《郊祀歌》詩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詩十七章,薦之宗廟。至明帝,乃分樂為四品:一曰《大予樂》,典郊廟上陵之樂。郊樂者,《易》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宗廟樂者,《虞書》所謂“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詩》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也。二曰雅頌樂,典六宗社稷之樂。社稷樂者,《詩》所謂“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禮記》曰“樂施於金石,越於音聲,用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60年),東平王蒼造光武廟登歌一章,稱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漢歌。魏歌辭不見,疑亦用漢辭也。武帝始命杜夔創定雅樂。時有鄧靜、尹商,善訓雅歌,歌師尹胡能習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曉知先代諸舞,夔總領之。魏復先代古樂,自夔始也。晉武受命,百度草創。泰始二年(266年),詔郊廟明堂禮樂權用魏儀,遵周室肇稱殷禮之義,但使傅玄改其樂章而已。永嘉之亂,舊典不存。賀循為太常,始有登歌之樂。明帝太寧(323—326年)末,又詔阮孚增益之。至孝武太元(376—396年)之世,郊祀遂不設樂。宋文帝元嘉(424—453年)中,南郊始設登歌,廟舞猶闕。乃詔顏延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晉曲,是則宋初又仍晉也。南齊、梁、陳,初皆沿襲,後更創製,以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繼有朔漠,宣武已後,雅好胡曲,郊廟之樂,徒有其名。隋文平陳,始獲江左舊樂。乃調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調,賓祭用之。唐高祖受禪,未遑改造,樂府尚用前世舊文。武德九年(626年),乃命祖孝孫修定雅樂,而梁、陳盡吳、楚之音,周、齊雜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唐樂,貞觀二年(628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漢以來,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宋、齊以後,又加祼地、迎牲、飲福酒。唐則夕牲、祼地不用樂,公卿攝事,又去飲福之樂。安、史作亂,鹹、鎬為墟,五代相承,享國不永,製作之事,蓋所未暇。朝廷宗廟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為程式雲。
相關條目
漢郊廟歌 晉郊廟歌 南朝郊廟歌北朝郊廟歌隋郊廟歌 唐郊廟歌 五代郊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