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莊[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邵家莊]

邵家莊[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邵家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邵家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2′。東、西兩側臨黃海,南與冷家莊相接,北與張家莊為鄰。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3公頃,適宜種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06戶,309人。有邵、張、隋、叢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邵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4萬元,人均純收入2918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8萬元,第一產業占總收入的97.5%,第三產業占總收入的2.5%,人均純收入3200元。

村名由來

清乾隆二年(1737年),邵姓先祖從“小雲南”遷來定居,以姓命村名邵家莊。

大事記

1942年膠東軍區某部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通利商行成立,行長王秀臣,第二任行長邵先考。

1955年村里成立了兩個互助組,組長分別為邵吉森、邵榮喜。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邵榮世。

1983年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漁船也實行承包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3萬公斤;有木帆船5隻,漁業產值5000元。1978年,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量6.5萬公斤。

1983年,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糧食畝產305公斤,比1978年增長55公斤;漁船增至12隻,漁業產值達14.5萬元。

2000年,糧食畝產378公斤,總產9.6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58公斤,總產8.7萬公斤;機動漁船20隻。

1994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開發海灘,進行海水和灘涂養殖。到2000年,養殖文蛤4公頃,雜色蛤12公頃、貽貝3公頃,圍海建池2.7公頃,收入75萬元,利稅3.5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866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8萬元,畜牧業收入6萬元,漁業收入742萬元,其它收入100萬元。 第二產業1970年,村自籌資金購買粉碎機、麵粉機,成立麵粉廠,職工3人。 第三產業1986年,村設代銷點。

後發展商店1個,理髮店1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5人,收入22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萬元,服務業收入10萬元,商飲業收入7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53年,成立了邵家莊國小,學生30餘人。1992年,南島等四個村合併成立南島聯小。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專院校者2人,中專5人;村民中獲得農藝師職稱2人,助理農藝師職稱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70公斤左右,以吃糠菜為主。

解放後,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人均糧食25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中型客運車1輛,各種運輸車5輛,機車30輛,電話75部,彩電81台,電冰櫃70台,洗衣機2台,各種船隻20隻。 村莊建設建國前,本村只有22戶人家,到處破亂不堪,村民住房完全是草房,居住面積人均僅5平方米。1983年以來,村里規劃了街道和房屋建設。至2000年,村新建4排新房,32戶住上了新的寬敞房屋。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集體購買電視機1台。

1975年,集體投資5000元,購買發電設備1套,供村民照明用電。1980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8年,投資1.2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7-2000年,村民安裝電話75部,成了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1941年,冷秀章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邵吉考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地主活動,組織支前隊8人。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9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1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邵吉考、邵桂芳、邵榮世、邵吉祥、修本良、邵榮奎、邵吉順、邵吉瑞、邵光端、邵永坤、張世祿。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邵吉彬、邵榮桂、邵桂芳、邵榮世、邵榮智、邵吉民、邵吉環、邵吉順、張世祿。1999年4月,張世祿被村民直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