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清康熙元年(1662年),張姓自安徽省徽州府祁門縣制錦鄉遷來建村,以姓命村名張家莊。後有姜、李、冷、白、任、董等姓遷來此定居。
概況
張家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3′。北與外島村相鄰,南與邵家莊相連,東瀕黃海,與大埠圈碼頭相望,西接辛家港。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以漁業生產為主。 2002年,全村有423戶,1113人。有張、王、姜、徐、李、孫、冷、劉、白、任、史、董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張姓人口較多。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0%、5%、15%,人均純收入258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09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96.8%、0.4%、2.8%,人均純收入3318元。
大事記
1929年霍亂病流行,本村死亡40餘人。有的一家有5口人死於此病。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1949年7月29日發生大海嘯,潮水漲到村南頭。 1954年村成立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村成立建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同年與冷家莊、董家莊、邵家莊等三個村,成立建國高級漁業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籌建張家莊冷藏廠。1985年4月開始營業。 1994年6月29日暴風雨沖走本村及鄰村在辛家港停泊的漁船100多隻。漁民為搶救漁船,有5人遇難,其中張春光被省政府追認為烈士。 1997年夏因氣候異常及海水污染等原因,造成本村灘涂養殖的大批文蛤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0多萬元。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不足80公斤,總產量4.79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74公斤,總產量37.4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糧食畝產量387公斤,比1978年增產13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650公斤,總產量49.7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50公斤,總產18.9萬公斤。 1992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灘涂和海水養殖,養殖文蛤13.3公頃,養殖對蝦6.7公頃。1993年,又發展扇貝6.7公頃,當年純利100多萬元,稅金30多萬元,成為海陽市水產養殖規模村。到2000年,全村共開發灘涂26.7公頃,修建蝦池16.7公頃,建小型碼頭4座,發展船隻80餘艘,其中有4對鋼殼漁船;海水養殖面積達3.3公頃;年捕撈量500餘萬公斤。綜合產值3000萬元,漁業成為本村的支柱產業。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431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0萬元,畜牧業收入32萬元,漁業收入5241萬元,其它收入98萬元。 第二產業1973年,建麵粉廠1處,從業人員3人;從事勾花者200多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2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飯店及理髮、修理、電氣焊、水產品加工等行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158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76萬元,服務業收入14萬元,商飲業收入6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本村有1處國小,教師1人,學生30名。1978年,村投資建國小教室24間。後與冷家莊、董家莊、邵家莊聯合成立南島學區國小。建國初期到1978年,本村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學生8人。1978-2002年,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多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到2000年,村民有經濟師、會計師、技術員等30多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0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60公斤。2000年,全村總收入3600萬元,人均純收入258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30輛,機車150輛、電話320部、彩電300台、電冰櫃180台、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81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到2000年,全村新建住房160棟,以磚瓦房為主,村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村建起合作醫療站,有B超1台,為村民檢查身體,治療疾病。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為村民義務放電影。1980年,村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9年投資20多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0年投資16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1999年,全村安裝直撥電話320部,成為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組枳建設
1940年6月4日,張永全等6人,經冷家莊姜在溪、南莊張欽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小組,張連坤任組長。1946年,成立黨支部,張世寧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50餘人,隨軍參加了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56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世寧、張忠祿、張世富、張鳳崗、張洪義、張永樂、張同義、張連漢、張世山、張永壽、姜秀翠、張永喜。 自張永喜任職以來,村黨支部曾多次被評為海陽市(縣)及大辛家鎮先進黨支部。1998年,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1989-2000年,張永喜連續十幾年被評為海陽市(縣)優秀共產黨員;1991年被海陽縣政府評為勞動模範;1996年,被評為煙臺市勞動模範。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永保、張同文、張永鎖、張連漢、張同義、張洪慶、王福亭、王元、張述堂、王勝福、張國梓。1999年4月,張國梓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997年,本村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