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璧

邱璧,出生於1875年,卒於1940年,江西寧都人。

基本信息

邱璧(1875—1940年),字仲和,號潛夫,派名禮璧。江西寧都石上蓮塘人。邱文仲的後裔。力爭在寧都開設江西省第九中學(江西省寧都師範學校)的前身,並首任校長的學者。1903年中舉,1907年登經濟特科進士。
邱璧中進士後,敕授文林郎,分發江蘇即用知縣。本無意仕途,無奈家人催促赴任。途經南昌時,遇好友周性初、龍之溪等,相談默契,遂入江西省立農業專門學堂任教。此後大部分時間躋身於國小與中學講壇。
民國初年,邱璧任江西省審計分處代處長。省府某大吏因故離職,主管財政的官員,擬從當年省財政收入中提取8萬元作送行禮物,諮詢省審計分處,璧按計政原則,當即剔除此項開支。該財政官員欲借集體名義脅制於璧,即在省財政當局召開會議,作出決定,強逼省審計分處拍板。璧始終如一,來一次,頂一次,終於否掉此項開支。此事震動頗大,同僚莫不驚駭,都為璧提心弔膽。有人問:“璧怎么具有如此非常膽智?”璧的知心好友答道:“他精通業務,胸有對策。尤其重要的是他正氣凜然,所謂無私者無畏也。”後來,璧任省公路局會計主任,卸職時,當局重金禮聘銀行會計師清查帳目。結果,幾年帳目僅三分錢差錯。而且查出這三分錢是工作人員偶然失誤所致,當局官員大為驚嘆。璧的好友又說:“此事不但說明璧廉潔奉公的一面,而且更看出了他處事謹慎的功力。”
1914年,江西省教育當局厘定全省中學,以府設校,綜為八所。寧都為州因此未置。為振興寧都及附近數縣文化教育事業,方便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興國等縣學生就近讀書,壁一再懇請增設省立第九中學於寧都。先是省教育當局分析了校舍、設備、師資等種種困難,璧則提出了許多排難措施。繼而省教育當局意欲考驗璧,提出了“若準所請,則須先生出長斯校”的條件。他們認為當時璧任省審計分處代處長,月薪120塊銀元,若任九中校長,月薪只有80塊銀元,一定不會舍高就低,知難而進。豈知璧是個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毅然受命。於是修建校舍,聘請良師,經費不足,自籌解決,開設義務班,逐年擴充學額。治校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不遺餘力。在他手上,共辦4年制中學畢業班7屆9個班。畢業生300餘人。後人為紀念邱璧的辦學精神,曾修建“潛園”和“潛亭”於原九中校門東南小阜上,並有《潛園記》流傳。
1926年,邱璧任贛南17屬圖書館館長。籌建書庫時,從圖紙設計、材料購置到施工進度,每事必實地勘察,周密審查。施工過程中,他勤於檢查督促,驗收細心負責,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終使書庫保質保量巍然而立。
邱璧平生少談笑。但為人和藹,待人誠懇,生活儉樸,不嗜菸酒。
邱璧一生刻苦好學,嗜書如命,愛書如寶。精通文字學,熟諳《說文解字》。本為枯燥無味的“國小”,經他深入淺出講解,趣味盎然,使聽者樂而忘倦,有所領悟。邱璧著述頗多,早年所撰《寧都金精山記》,刻碑於金精洞口,記述了金精諸峰的由來,細緻地描述了各峰的狀貌,落款為“邱璧撰文,邱和鳴書丹”。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時人稱“寧都前有三魏,後有三邱”,邱璧即其一。
邱璧晚年患淋巴腺結核。10年步履維艱,還為南州國學專修院與章江中學寧都分校操心,常由家人推著四輪木車代步去為學生講課。1940年病逝於寧都老家,享年66歲。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建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親為作墓誌鉻,以示尊崇。名入《江西近現代人物傳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