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邰大傳,字子偉,邰大傳1941年高中畢業後,當時正值福建崇安新建的蘇皖聯立技藝專科學校在淪陷區秘密招生,學費全免,還發放生活貸款,因此在其父的鼓勵下,於是年7月與友人遠離家鄉前往報考。他們於8月抵達崇安後,邰大傳忽身患瘧疾,抱病參試,幸被錄取該校茶葉科。1942年夏,日軍大舉侵犯浙贛邊界,轟炸閩北,學校被迫南遷三元,因辦校經費短缺,緊縮規模,茶科轉由福建農學院接辦。邰大傳於1944年6月畢業,分配到福州花茶廠實習。不久,日軍又侵占福州,邰大傳幾經周折,經友人介紹到閩清的閩候職業中學任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邰大傳得悉吳覺農在上海籌辦興華茶葉公司,便於是年冬到滬進入該公司任技術員,曾赴所屬浙江遂安光華茶廠協助搞茶葉和技術工作。一年以後,公司因業務不振,裁員遣散,邰大傳又去上海青浦縣省立泰興師範學校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4月蘇北行署招聘農業技術人員,邰大傳應聘到蘇北行署農、水處農林局工作,協助籌建蘇北農業試驗場。1952年冬,邰大傳參加籌辦茶葉指導所工作。1974 年後,邰大傳在高淳縣青山茶場工作。他從事茶葉生產科技工作,近40年,初為技術員,1963年晉升為農技師,1983年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1990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農藝師。
技術成就
1949年前,江蘇全省茶園面積小,樹齡老,產量低,品質次,基礎薄弱。1952年成立茶葉指導所,積極墾復荒蕪茶園,重點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宜(興)溧(陽)山區丘陵的國營勞改農場發展條栽密植新茶園,籌建宜興茶葉實驗場與全省試驗示範基點,學習和推廣原蘇聯先進經驗。邰大傳於1956年6月參加了農業部在杭州舉辦的蘇聯茶葉專家學術報告研討班,系統學習有關茶樹栽培、品種選育、生理生化和茶葉加工等新的理論知識和經驗。1957年,他參加了由省農、林、水三廳領導帶隊的鎮寧丘陵山區調查。他負責制訂的有關發展茶葉生產的規劃意見,經領導批准後,積極組織實施。經過兩年籌劃,先後新建國營茶場2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茶葉生產的發展。到1962年,全省茶園面積較建國前擴大了4倍多,產量也增長1.6倍。
1964~1965年,為適應外銷出口發展紅碎茶需要,經農業、外貿、公安、農機四部商定在宜興芙蓉茶場開展試製。經過一年探索,試製取得了初步成果。1965年春,邰大傳及時組織8個有條件的國營茶場各抽調技術骨幹一至二名,參加芙蓉茶場繼續擴大試驗和試產,以進一步完善加工工藝流程,規範制茶機具設備配置,邊試製邊生產邊推廣。由於在發展紅碎茶中取得的成績,同年冬天,邰大傳出席了江蘇省委召開的全省農業先進代表會,受到表彰。到20世紀70年代,江蘇省紅碎茶年產量達2660多噸,累計創匯達4000多萬美元,開拓了蘇紅出口的新路。
江蘇歷史上以盛產名優茶稱著,但多數年久失傳,僅有碧螺春留傳至今。1958年,為紀念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的革命先烈,在省委的重視和關懷下,集中省內科技骨幹,組成雨花茶創製委員會。邰大傳參加了創製全過程。雨花茶於1959年獲得成功,以其外形猶似松針,緊直圓綠,別具一格,象徵萬古長青之意。經有關部門評定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連雲港市雲台山雲霧茶也是江蘇古老名茶,但清代以後,茶園荒蕪,生產中斷,於20世紀70年代才恢復。
“文化大革命”後,碧螺春、雨花茶品質有所下降,市場反映強烈。雲霧茶也存在外形風格不一,品質不穩的情況。邰大傳積極倡儀並商定由江蘇省茶葉學會組織開展三大名茶品質風格研究活動。1980年春,組成研究小組,先後深入各名茶主產區,結合生產,對採摘標準、芽葉組成和鮮葉、乾茶內含有效物質進行測定分析;對加工工藝流程反覆試驗比較,並對在貯運和購銷調撥環節中影響品質的因子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座談和蒐集核查有關資料,取得了1400多個數據和大量資料。後經研究總結,統一了名茶採摘標準和加工工藝流程,提出流通環節中提高品質的改進意見,及時寫出報告,分發各地區各部門參考。據產地和收購部門反映,不僅各名茶中高檔茶比重顯著增長,且品質風格大有提高,也較統一。這為此後名茶的研製開發起了引導和推動作用。
為了適應市場對名優茶日益增長的需求,加速調整茶類結構,積極研製開發名優茶,1983年起邰大傳先後組織和指導茅山青峰、二泉銀毫、山河摘翠和機制雨花茶等多種名優茶的研製,主持新產品鑑定,開展全省名優茶評比和創省優活動。1985年6月,農業部和中國茶葉學會在南京召開首次全國名茶展評會,江蘇按規定報送5個樣品參加評定,結果全部入選,2個樣品獲全國名茶,3個樣品為部級優質茶。1989年,農業部在西安又召開第二次評比會,江蘇報送的5個選評樣和2個複評樣,均被評定為全國名茶。到20世紀的90年代,全省名優茶產量從80年初的不足50 噸增長到500餘噸,10年增長了10倍;占全省茶葉總產的比重也從不到1%提高到5%;名優茶樣品從10個增加到30個,先後有30個榮獲全國名茶和部、省優質茶稱號。名優茶產值占到全省茶葉總產值的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簡歷
1924年10月9日 出生於江蘇省寶應縣城
1929-1935年 江蘇寶應縣敦睦國小學習
1935-1938年 江蘇寶應縣畫川中學學習
1938-1941年 江蘇寶應縣鍾南中學學習
1941-1942年 福建崇安赤石蘇皖聯立技藝專科學校茶科學習
1942-1944年 福建永安福建農學院茶業專業畢業
1944-1945年 福建閩候職業中學任教
1945-1947年 上海興華茶葉公司任技術員
1948-1949年 上海青浦江蘇省立泰興師範學校任教員
1950-1952年 蘇北行署農水處農林局任技術員
1952-1969年 江蘇省農林廳、林業廳任技術員、農技師
1969-1974年 下放句容農村勞動
1974-1978年 高淳縣青山茶場任技師
1978-1990年 任江蘇省農林廳農技師、高級農藝師、教授級高級農藝師
1990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邰大傳.茶樹栽培.南京:江蘇省人民出版社,1955
2 邰大傳.農業辭典(茶葉條目).南京:江蘇省科技出版社,1979:786~810
3 邰大傳.創製紅碎茶初步體會.茶葉科學,1965(4):22~25
4 邰大傳.三大名茶品質風格研究.江蘇茶葉,1980:70~80
5 邰大傳,俞庸器,朱錫坤.江蘇省茶葉區劃報告.江蘇茶葉,1981:1~22
6 邰大傳.鎮江低山丘陵區茶葉考察報告.江蘇茶葉,1982:1~7
7 邰大傳.上海經濟區江蘇片茶葉生產考察報告.江蘇茶葉,1984:1~4
8 邰大傳,陳武生.挖內涵潛力,行良性循環——江蘇茶葉發展之路.江蘇茶葉,1992:1~4
9 邰大傳.江蘇省茶葉生產科技發展研究報告.江蘇茶葉,19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