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現象

身為邯鄲市市民的網路作家田奇莊認為,頻繁更換市長是邯鄲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8月,邯鄲機場正式通航,時任邯鄲市長的趙國嶺主持了首航儀式。 2005年3月,在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數位代表、委員對邯鄲換市長現象提出了嚴肅批評。

邯鄲現象,就是官本位、官員走馬燈似的頻繁更換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
《地方組織法》規定市長任期為5年,然而在河北省邯鄲市,15年竟換了9任市長!頻繁的高層更迭讓邯鄲市的發展遭遇困境。
邯鄲市有900萬人口,面積1.2萬平方公里,2007年GDP1600億元。以人口而論,邯鄲比世界上不少小的國家都大。
然而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官員——邯鄲市市長卻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馬燈。
自1993年開始,先後有唐若昕、趙祿祥、張秋陽、宋恩華、張力、聶辰席、王三堂、趙國嶺郭大建鄭雪碧高宏志等11人擔任邯鄲市長。
“市長的每次任免都非常突然,非常神秘。全市公民事先對新市長背景毫不知情,更不明白原市長辭職的理由和原因。”長期關注“邯鄲‘父母官’變換如走馬燈”的網路作家田奇莊,於2009年春節前夕與上百名邯鄲知名人士和網路評論家聯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反映了這一現象。
邯鄲機場見證市長頻繁更迭
2009年新年的前一天,邯鄲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七次會議。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決定市長的更迭:接受原市長趙國嶺的辭職請求,並任命54歲的原河北省信息產業廳廳長郭大建為邯鄲市副市長、代理市長。隨後,在2月12日至17日召開的邯鄲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郭大建被邯鄲市的人大代表們選舉為新一任邯鄲市市長。
而剛剛卸任的趙國嶺擔任邯鄲市市長一職不過兩年,一屆5年任期尚未過半便又匆匆離去,進入省直機關,擔任河北省農業廳廳長,不少人對此感到既驚異又在意料之中。在過去的17年,沒有一位邯鄲市長能夠任滿五年,難道此次換市長真的不顧社會輿論,邯鄲市長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馬燈了嗎?
身為邯鄲市市民的網路作家田奇莊認為,頻繁更換市長是邯鄲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座只有兩個停機坪的邯鄲機場從項目立項到開航,便可見證邯鄲走馬燈的更換市長弊端之一斑。
2007年8月,邯鄲機場正式通航,時任邯鄲市長的趙國嶺主持了首航儀式。邯鄲機場的建設項目早在1992年就已醞釀。1992年,時任市長白錄堂升任市委書記,辭去市長職務,由從秦皇島調來的唐若昕接任。唐若昕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唐之子,在任兩年多表現出色,為邯鄲確立了數十個重點項目,其中包括邯鄲機場、煤化工和邯濟鐵路等,當時已被國家計委立項。
1994年11月19日,唐若昕被調回北京,向邯鄲市人大常委會辭去市長職務。唐若昕離開後,趙祿祥繼任邯鄲市長。趙祿祥是唐山人,此前在張家口任職,曾主政過開灤煤礦。但在他接任市長之後,機場項目被擱置了起來。接下來,河北日報記者出身的張秋陽市長任期僅一年左右,他對機場項目很低調,沒有表明態度,也沒有作出具體動作。但他上任後,解決了人民路占道擁堵的問題,邯鄲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也得到了加強。1999年,張秋陽被中組部作為中青年幹部交流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任市長,而牡丹江市長宋恩華被交流到邯鄲市,接替了張秋陽的市長職務。
宋恩華擔任邯鄲市長後,在他主持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達成一個意見:邯鄲機場要在2002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但省里有官員認為邢台更適合建設機場,此項目再度被擱置。
2002年,宋恩華升任河北省副省長,當時擔任河北省對外開放辦公室主任的張力繼任邯鄲市長。他被邯鄲市民認為是一個能幹的市長。張力很重視對市場秩序和經濟環境的培養和維護,比如組織召開民營經濟大會;出台對外地車的輕微違章不罰款等措施,這些作為使他贏得了民心。同時,在張力的強力推動下,邯鄲機場項目終於得以落實。2002年7月25日,邯鄲市與東方通用航空公司簽訂了合作建設邯鄲機場協定。
一年多後,在邯鄲市西郊舉行的邯鄲機場擴建工程的奠基儀式上,出席奠基儀式的邯鄲市長已是聶辰席,此前他擔任市紀委書記。到了2004年6月開工建設時,市長又變成了王三堂。2007年8月為開航儀式剪彩的則是趙國嶺市長。
像邯鄲機場這樣因為市長更迭而開開停停的“鬍子工程”不止一個。市長頻繁更迭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城市的發展。
乾滿任期是市民的最低要求
每位“空降市長”都經邯鄲市人大常委會批准,先擔任幾個月代理市長,再由市人大代表投票追認。全體市人大代表雖然履行了選舉程式,賦予了市長相應權力,批准了市長的工作計畫,市長還會隨時走人。田奇莊認為,這是市民聯名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原因。
市長乾不滿任期就更換,在邯鄲,官員們都知道市長乾不長,致使短期行為、表面文章盛行。換罷市長隨後是基層幹部大換血,鬧得人心惶惶。如此局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大市民和眾多地方官員對此早已形成共識:邯鄲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長走馬燈。
對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長期以來,媒體和社會各界進行了大量的批評。
1999年,河北日報主辦的《雜文報》就在頭版頭條發表文章,批評邯鄲六年換四任市長。
2004年,《瞭望東方周刊》《小康》雜誌、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先後對邯鄲10年換7任市長現象進行了批評報導。新華網、人民網、凱迪社區、邯鄲論壇等數十家網站發表署名文章,論述頻繁換市長的危害。無數網友跟帖,發表了大量批評意見。
2005年3月,在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數位代表、委員對邯鄲換市長現象提出了嚴肅批評。
2006年8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要求黨政領導除有特殊情形,應當任滿一屆5年的任期。規定發布當晚,央視有關專家解讀出台此檔案原因時,特別指出了“邯鄲市10年換7任市長現象”。然而,就在此規定出台不到一個月,邯鄲市長王三堂就由趙國嶺取代。
如今,邯鄲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廣大邯鄲市民期待趙國嶺市長頂住金融危機壓力,扭轉被動局面。沒想到,剛剛熟悉邯鄲情況,向邯鄲人民作出了許多承諾的趙市長突然撂下挑子走人了,新來的市長郭大建還要從一點一滴開始熟悉邯鄲情況做起,並在新的崗位上迅速進入角色。郭大建曾任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信息產業廳廳長。令邯鄲市民有些不解的是,原以為會派一位年輕些的市長來,沒想到新市長比前任還大一歲。這一次,對邯鄲人來說,只希望新市長能在這個位子上待久一些。
“要求市長乾滿五年任期,是邯鄲人民十分可憐的、低得不能再低的正當要求。”田奇莊激動地說,“整整15年了,邯鄲的市長們連這個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
“邯鄲現象”還要持續多久
眾多媒體把黨政領導幹部任期法規在邯鄲頻頻失靈稱為“邯鄲現象”。
地方黨政領導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黨政領導頻繁調換,在發展規劃的延續上就可能出問題。前任官員確定的建設項目,繼任者往往擱置起來另起爐灶。官員越是調任頻繁,“鬍子工程”就越多。
這一現象並不僅僅存在於邯鄲,而是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中國市長協會曾就市長任期作過一次調查:在中國的661個城市中隨機抽樣調查了150個城市,目標選取對象是這些城市的市長2002年到2006年的任期。其中更換了一次市長的城市有92個,占61.3%;更換了兩次的有38個城市,占25.3%;一直沒有更換的占13.3%,只有20個城市。抽樣調查結果還表明:大城市市長、發達地區市長基本上都能幹滿任期,比較穩定;而欠發達地區、小地方市長調動則比較頻繁。
去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陶斯亮據此提出提案:市長必須做滿一屆。“希望能讓各地市長至少做滿一屆或兩屆,才能實實在在乾一番事業,頻繁調動讓他們幹不成啥事。”她在政協分組會議上說。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浦興祖表示,幹部任期不滿是當代中國政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調動頻繁一方面不利於工作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人大行使職權的能力。陶斯亮分析,市長調動頻繁既有個人要求進步的,也有組織上調動的,但歸根結底是由官本位的體製造成的。
2011年1月27日,邯鄲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十二次會議。會議決定,任命鄭雪碧同志為邯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在這之前任職兩年的市長郭大健被任命為邯鄲市委書記。這是邯鄲市十七年來更換的第十任市長。
2012年1月17日邯鄲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開第29次會議決定,接受鄭雪碧辭去邯鄲市長職務的請求,任命高宏志為邯鄲副市長、代理市長。這是邯鄲市十八年來更換的第十一任市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