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百色·那坡縣
文化遺產名稱:那坡彝族跳弓節
遺產編號:Ⅹ-22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
申報單位:廣西省那坡縣
遺產級別:省
簡介
跳公節,又名跳弓節,是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主要分布在城廂鎮的達臘、念畢、者祥三個屯和下華公社的坡伍屯,為期三天。傳說是有一位彝族的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鬥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依靠全族人的智慧,以竹子弓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奮起反擊,獲得大勝。當凱鏇時,族人的熱烈慶賀,演變成跳公節,被後人沿襲為俗,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跳公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那坡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曆四月上、中旬舉行。 每逢農曆四月初十為那坡達臘白彝族同胞的盛節——跳弓節。
據說,古時候,白彝族在與外來侵略者的抵抗戰鬥中彈盡糧絕,迫使退進懸崖陡壁中讓敵軍無法進攻的一片茂密金竹林,敵軍只好封住所有路口,以此困死白彝族人。可是,在緊急關頭,白彝族人急中生智,利用身邊的金竹子,製成各種氣鏢、長矛、弓箭等兵器,挖竹筍充飢,養精蓄銳,伺機突圍。時過三天三夜,在敵軍放鬆警惕時,白彝族人突然出擊,擊退了敵軍,獲得勝利。於是,白彝族人認為是金竹林挽救了他們的民族。從此以後,金竹便成為白彝族人最神聖的吉祥物。
故此,每年農曆四月是竹子生長最茂盛的季節,也是白彝族同胞最歡慶的日子,全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拿著竹製兵器、吹起蘆笙、敲起銅鼓,圍著金竹載歌載舞以紀念前輩的豐功偉績和深表對竹子的敬意。
形式與價值
跳弓節的內容極為豐富多彩,節日期間,彝族同胞,身著民族服裝,蒸糯米飯,釀製包穀酒,殺豬宰鴨,踏起彝族獨特的舞步,吹起自製的葫蘆絲,擊起古老的銅鼓,張張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快樂,其舞蹈、樂器、服飾等無不顯出濃郁的和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情。但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畢,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重現當年慶祝抗敵將士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舞,互祝平安吉祥。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即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後,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幹活的都得於當天下地乾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一年一度的跳弓節具有極強的魅力,它展示了彝族人民獨特的民俗風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那坡彝族村寨傳統節日千年流傳三日慶典
跳公節,為期三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
跳公節是彝族對擊敗外族侵略取得勝利的一種慶祝活動。慶祝活動歷史至少有上千年,後人一直沿襲下來以示紀念。
跳公節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
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曆四月上、中旬舉行。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鬥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制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跳弓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後,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後,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幹活的都得於當天下地乾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歡慶節日的彝族,殺豬宰鴨,身著民族服裝,踏起彝族獨特的舞步,吹起自製的葫蘆絲,擊起古老的銅鼓,張張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快樂。跳弓節在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都顯出濃郁的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