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笮古道
漢時王陽為益州牧,至九折坂,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王尊至此,曰:“此非王陽所畏處耶?”乃叱其御,歷險而上。後人以王陽不失為孝子,王尊不失為忠臣。此“九折回車”典故就發生邛笮山,即的大相嶺,
歷史記載
漢書:嚴道,邛來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
清史稿:榮、經二水為邛水上源。榮水出邛崍山,五派並發,流逕城西而合,又北流,繞城北,與經水合,曰榮經水。
華陽國志:“邛來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岩阻峻回,曲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而退者也。有長貧﹑苦采﹑八度之難。陽母﹑閎峻並膎名。”
歷史真相
史學界一直認定邛笮古道大相嶺古道。滎經烈士鄉何君尊楗閣刻石發現後,部份鄉土人士對邛筰山是大相嶺的說法提出質疑,通過改寫大相嶺資料,人為改變史書記載的邛水和邛笮山位置,引申出邛笮古道走向未經大相嶺,走的是大礦山九把鎖線路,這是錯誤的。
民國四年版滎經縣誌記載:邛崍山一名相公嶺,……因與崍山相屬故名邛崍山,九折坂在其上(231頁);滎水古名邛水,漢志邛崍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在今漢源之相嶺下(255頁)。該縣誌還記載:舊志碑在縣西富林壩,明季為巡按吳某取去,不知何物也。按此碑暨尊楗閣記何君閣碑。省志分為二、郡志分為三,細釋原文實一碑也(226、227頁)。滎經民國版縣誌由乾隆及更早版增修,並附明代人士序言。根據該縣誌記載,2017年新發現刻石並非史料記載的原碑。
歷史意義
邛笮山、邛笮古道、九折坂、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的地理標記,是研究氂牛道走向、氂牛治所位置、“筰”人的分布區域的重要依據。大相嶺泥巴山隧道建成通車,讓人們穿越地理阻隔的同時,也穿越歷史,感受到邛笮古道的歷史變遷,和獨有的歷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