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位面對強敵毫無畏懼的將領,
他以“吾義不死於敵手”的英雄氣概,
用生命捍衛了尊嚴,把鮮血灑在了家園。
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將近一千個春秋,
但是,每個南寧人都應該知道,也應該記住這樣的人物和他這樣的精神。
他的名字叫蘇緘,宋朝皇帝宋神宗曾賜予“皇城使”稱號,他於公元1071年至1075年任邕州知州。
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蘇緘之前,有蕭注、沈起主政邕州和廣西。沈起到廣西後便訓練土丁、水手,積極備戰,並禁止各州縣與交趾的貿易往來。這些行為,使宋朝與交趾的關係更加緊張。
蘇緘出任邕州知州後,上書反對沈起的做法,請求恢復邊境貿易,緩解與交趾的緊張關係。劉彝取代沈起任桂州知州後,蘇緘又上書請求終止沈起的政策。劉彝反過來彈劾蘇緘“沮議”,命令蘇緘:不要亂說話!蘇緘很氣憤,就把沈起、劉彝的錯誤張榜公布,希望朝廷知道。後來邕州城被交趾軍圍困,蘇緘向劉彝求救時,劉彝派出的救兵“逗留不進”。
而另一方面,北宋在廣西的武裝力量相當少。當時的宰相王安石認為“募禁軍往戍南方,多死,害於仁政。應鼓舞百姓豪傑,使趨為兵。”於是,邕州知州蘇緘也就只能按照上級的指示訓練鄉兵土丁了。所以,邕州被交趾軍圍困時,知州蘇緘手下只有州兵2800人,一個國家正規軍都沒有。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交趾對廣西發動大規模進攻,連續攻破欽州、廉州。蘇緘接到敵軍將至的訊息,便集合州兵、下屬和百姓中能戰鬥者部署戰鬥,並作了鼓舞人心的演說。十二月,八萬交趾軍圍困邕州城,蘇緘晝夜指揮戰鬥。
42天后,熙寧九年正月二十一,邕城陷落。蘇緘父子與家人及通判唐子正與入城交趾軍展開巷戰,各人身負重傷,唐子正陣亡。蘇緘大喊:“吾義不死賊手!”遂返回州治,縱火自焚。蘇緘及其次子子明、子正,孫子廣淵、直溫等,其家37人於斯役殉國。交趾軍殘忍屠城,殺軍民五萬八千餘人,焚城而去。
朝野震驚
宋朝廷即刻調整了對交趾的策略,增強討伐交趾的力量,任命郭逵為宋軍主帥,詔令占城國、占臘國聯合進攻交趾。宋神宗為郭逵設宴壯行,並賜予中軍旗章劍甲。郭逵的3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入廣西,繼而與交趾軍大戰於富良江(今越南紅河),斬殺交趾王子洪真,交趾投降。此後,交趾再不敢輕易侵犯宋朝的邊境。
邕州知州蘇緘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宋朝兩代皇帝和南寧人民。宋神宗對蘇緘殉國深表哀悼,追贈蘇緘為“奉國軍節度使”,諡號“忠勇”。宋神宗召見蘇緘長子蘇子元,對蘇緘堅守邕城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邕管賴卿父守御,儻如欽、廉即破,則賊乘勝奔突,桂、象皆不得保矣。……”蘇子元被任命為邕州通判。而劉彝則被罷官,除名為民。](中括弧部分文字轉自《南寧日報》網站之《宋代邕州:刀光劍影一百年》,文章署名雷達)
邕城人民敬仰蘇緘一家崇高品德,在金獅巷裡建起一座“蘇忠勇祠”,以資紀念。相傳蘇緘愛城隍神,以後人們又將祠改為“城隍廟”。1920年在他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大石碑,並沿著山坡地勢,砌築石壁護牆。(此段摘自《南寧日報》盧華君寫的《南寧有條金獅巷》)
尋訪之路
位於此處的“邕州知州蘇緘殉難遺址”已被南寧政府市於2002核定為市級保護文物單位。懷著別樣的心情,從民生路步行街的一個入口進來,走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巷子口。可是,一路進去都是小商品攤和酸野攤,擁擠的都市樓房,並未看到它有什麼特別。再走深一些,一段古老的城牆終於在現代樓市里突現,“金獅巷”的門牌隨之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