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9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西北籌邊使徐樹錚,“以開發邊疆,鞏固國防為名,呈準當時的北京政府立案”設立了邊業銀行,總行設在庫侖(今蒙古烏蘭巴托),邊業銀行成立後即享有發行紙幣、代理國庫的特權。1920年,邊業銀行遷到北京。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戰勝了直系軍閥,張學良收購原來的殖邊銀行的股份,然後再增資擴建,該行由奉系地方勢力控制。
1925年4月10日,經過三個月的籌備,邊業銀行再次開業,總行設在天津,張學良為總經理。在北京、上海、張家口、奉天、長春、哈爾濱、黑河設分行。
1926年6月,邊業銀行總行由天津遷到奉天。
1926年7月1日,奉天分行改為總行,即東北邊業銀行;天津總行變為分行。
東北邊業銀行成立後,在東北各地先後設立分支機構26處,全國共有分行30餘處。由於東北邊業銀行股東皆為政府要員,業務開展頗為順利,經營日益興旺,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共有員工237人。
“九·一八”事變後,邊業銀行被日軍接收,1932年併入偽滿中央銀行,張學良又在天津另立邊業銀行總行。
1936年,經張學良批准,向關內東北人募集股金,將天津邊業銀行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但不到一年,因資金不足,股東紛紛抽股,邊業銀行變為張氏的獨資銀行。
1936年8月1日,總行移至上海。
1937年4月,張學良因“西安事變”被軟禁,同年10月邊業銀行宣告停業,結束了它的歷史。
資本
邊業銀行創建時資本總額1000萬元,實收資本255.9萬元,公積金52736.95萬元,特別公積金80173.38元,官股97萬元,商股158.9萬元。1920年潘復、章瑞廷等加入新股,重新改組。1925年4月邊業銀行另行集股,修改章程,股本總額定為2000萬元,當時收足525萬元,其中張學良與張氏家族出資500萬元,舊軍閥闞潮洗出資10萬元,泰勛(吳俊升)出資10萬元,北京財政部出資5萬元,另設公積金30萬元。
1934年12月經股東會議決,加入新股資本總額改為200萬元,另行呈請財政部註冊。
營業規模
邊業銀行成立後,由於其股東皆為政府要員,業務開展頗為順利。1921年發行紙幣72.2萬元,1922年發行39.7萬元,1923年發行101萬元。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該行業務發展到頂峰,年純益最高額達到300萬元左右。此後,隨著形勢的惡化,營業規模日益縮小。1932年該行發行兌換券1135500元,存款285.5萬元,放款352萬元,純益1013元。1933年存款233萬元,放款321萬元,匯出23萬元,匯入23萬元。1936年發行兌換券350800元,存款910625元,放款516702元,純益10977元。組織機構和領導人
邊業銀行開業時,董事潘復、曹士藻、徐世章、吳鼎昌、朱寶仁、李光啟、勒懷旭、倪道傑、張學良。監事周作民、鮑英麟。總理章俊琛,協理葉登弟。津行經理楊承甫,副理華欣如。1925年邊業銀行改組後,以張學良為總董,原奉天東三省官銀號總辦彭賢、會辦姜德春分別任總裁和總理。
1931年總行從瀋陽遷回天津後,董事長于學忠,常務董事寧恩成、魯穆庭,董事王樹翰、王克敏、劉尚清、荊有岩、沈振榮、周大文。監察人荊雪岑。總經理韋錫九。
1933年4月,由張學良向住在關內的東北人募集了一些股金,重新成立董事會,推舉劉尚清為董事長,張學良等9人為董事。監察人萬福麟、張作相、鮑毓麟。總經理仍為韋錫九,津行經理為富連禎。
東北邊業銀行舊址
東北邊業銀行的新辦公樓是由德國人設計的,東臨朝陽街、西靠張氏帥府、南臨帥府接待辦,占地5000多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帥府建築群的一部分。建築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二層,門臉三層。正面採用羅馬古典復興的建築樣式,十級台階上設有門廊、六根直徑為一米的愛奧尼巨柱全部由花崗岩石雕刻而成。
文物保護
1945年,抗戰勝利後,邊業銀行改為中央銀行瀋陽分行大南門分理處。
1949年以後,邊業銀行由遼寧省煤炭局等單位使用。
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帥府建築群之一。
2005年,經過瀋陽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此樓闢為博物館。
2006年,邊業銀行舊址經過修繕成為瀋陽金融博物館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