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避火圖,就是一種吉祥圖案,中國古代房屋主要大梁都貼上張「避火圖」,作用是避免房屋失火。避火圖在我國流傳已久,中國的「避火圖」,是一卷畫滿不同姿勢的陰陽調和雙修圖,古人認為貼上此圖能避鬼神,把「避火圖」吊在房屋主樑上,火神就會害羞退避三舍,因而避免房屋燒毀。流傳歷史
民國以前的藏書家及文人在庋藏書籍的同時,為防止火災採取一種獨特的辦法,即放置避火圖。所謂避火圖其實就是春宮畫,民國大藏書家葉德輝(晚清大臣),他喜歡在珍藏的圖書中夾入一兩張春宮畫片,好友陳子展問其緣故,答曰:“避火”,因為火神原來是位美麗小姐,服侍他的丫環多達幾十人,後因坐事,被玉皇大帝貶為灶下神,因而性情變得爆燥,她平時穿淡黃色衣服,然而一發怒便穿上紅色衣服,而引起火災,但因出身閨閣,在盛怒之下,若看到此畫也不禁害羞拂面而去。
此畫不雅,故一些文人便請人畫一些內容較為含蓄的掛於書房之中,如畫面帶有挑逗、男女情愛一類的。
松濤,民國時期江西景德鎮民間畫家,長於人物仕女嬰戲,嘗遊歷於京津直隸等地,廣交藝友,此畫作畫有一婦懷抱嬰兒,一男士雙揖而對,面帶輕薄,婦人護嬰欲離,該畫便是避火圖的一種,雖不及名家大作,卻也不失文雅之作,一哂而之,舊時文人之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