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秧歌

遼西秧歌

遼西秧歌是指位於遼寧遼河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遼寧西部地區的秧歌。秧歌一般是村民自發組織,組織秧歌叫出會,也叫辦秧歌,領頭的叫會首。農村的秧歌又扭又唱叫唱秧歌,城裡的秧歌光扭不唱叫扭秧歌,秧歌隊游屯串村表演叫跑秧歌。一般遼西秧歌有兩種:一種是高蹺秧歌,一種是地蹦秧歌,地蹦秧歌也叫地撲棱。

鼓樂、曲調

秧歌伴奏的叫鼓樂(yao),由喇叭、大鑔、小鑔、大鼓組成。喇叭傳統的曲調有《句句雙》、《柳青娘》、《滿堂紅》等等。

角色、組織

秧歌隊的演員領頭的手拿花扇,穿繡袍,戴公子帽,叫耍公子,是唱秧歌的主要角色。後面的因時代各異,有什麼包頭的、斗醜的、才子佳人、神仙官吏、唐僧師徒、老頭老太,以及文武(kuai)、傻柱子等等。有些有實力的秧歌隊還有耍獅子、跑旱船等表演項目。

在農村,進到臘月就由會首張羅,購買服裝、聘請鼓樂、排練節目等,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正式唱秧歌。第一天是排街,也就是在本村走街串巷表演,光扭不唱,往往是滿村的人跟著圍著觀看,走一圈往往需要小半天時間。第二天是打場,也就是在本村集中或並戶打場拜年,這時候才叫唱秧歌,是最好看好玩的時候。

表演、形式

由有威望的人擔當的給秧歌拜年戶送秧歌貼的叫撒拜年貼的,接到拜年貼後就開始準備迎接秧歌,擺上高桌板凳,桌上放上香菸茶水、水果糖果、花生毛嗑等。秧歌隊由打大鑼的領來後,拜年戶便放幾顆高升炮,叫接秧歌。秧歌隊到場子後就開始打場唱秧歌拜年。

秧歌隊圍成圓形表演叫打場子,先是由喇叭伴奏扭上走上兩圈,扭完了便是耍公子開唱了,耍公子扭到場子中央,扇子一擺,鼓樂住聲 ,公子開唱,唱詞都是即興的:

鑼鼓一住哇我便開言哪
眾位那親友聽周全哪
我這裡搭恭施一禮
(急促鑼鼓點兒)
咱村的秧歌呀來拜年
(又是一陣急促鑼鼓點兒)
耍公子唱完秧歌繼續扭起來,耍公子反向在場子裡走一兩圈(實際是在想下面的唱詞),再站在場子中央繼續唱。
晚上便是打大場,是唱秧歌的重頭戲,在高亢悠揚的喇叭和鑼鼓的伴奏下,盡情的扭上一陣兒,彩扇飛舞,彩綢飄飄,丑旦互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全場歡騰。
接下來是表演小節目和出子戲,出子戲相當於小型的拉場戲。秧歌隊圍成一個大圈,中間場地便是舞台。小節目一般有一人單唱、兩人對唱等,曲目有《羅成託夢》,《送情郎》,《繡燈籠》等。傳統的出子戲一般有《傻柱子接媳婦》,《王大娘鋦缸》,《小姑賢》等等。
一般過破五後就開始跑秧歌,到臨近村屯拜年,一直扭到唱到出正月十五。

傳承、發展

遼西秧歌的表演形式和曲目等都是解放前傳下來的,文革後被禁止了,這些年又拾掇起來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受電視、網路等傳媒形式的衝擊,秧歌在農村已經淡化了,但畢竟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還需要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