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故道

“遼西故道”不同於“遼西走廊”。 到明代,“遼西故道”逐步廢止,而專用“遼西走廊”沿海通路。 到宋代,人們進出華北和東北,仍然走的是“遼西故道”。

“遼西故道”不同於“遼西走廊”。“遼西走廊”,是指西起山海關,東至瀋陽新民市這一沿海狹長平原地帶。“遼西故道”從上古開始,內地與東北經大凌河谷地及醫巫閭山麓連通,史稱“遼西故道”,一條是由遼、金之後開啟沿海一線交通,即現在的“遼西走廊”。到明代,“遼西故道”逐步廢止,而專用“遼西走廊”沿海通路。
在我國歷史上,華北和東北之間往來頻繁,但是無論是作戰行軍,還是民間旅行,在明代以前,一般都不通過“遼西走廊”,而是取道建昌朝陽義縣北鎮這條線。這條路離海岸較遠,是丘陵地帶,歷史上稱“遼西故道”。
據史書記載,這條路很窄,而且兩旁有很多大山亂石。每到夏秋兩季,道路常被雨水沖毀淹沒,車馬不能通,並且沿途人煙稀省,又沒有州縣。當年隋文帝率10萬人馬東征高句麗時,就是從這條“遼西故道”上穿過去的。中途由於遇到大雨,又加上後勤供給中斷,只好退兵。到宋代,人們進出華北和東北,仍然走的是“遼西故道”。
遼西走廊的形成
到了明代,“遼西故道”經常遭到元蒙殘餘勢力的襲擾而不能暢通,所以明政府只好在沿海岸這條狹長平原地帶修築邊牆,設定衛所和驛站,建立傍海城鎮。衛所和驛站都屬於軍事設定,各府設所,幾個府要害之地設衛。衛的駐軍約五六千人,所的駐軍在千八百人左右。
在設定衛所的同時,還設許多驛站,由於衛所、驛站連成一線,城鎮人口逐漸增多,商旅的住宿飲食、軍隊的補給供應方便及時,這條臨海通路逐步變成名副其實的“遼西走廊”了。
遼西故道其實也有兩條,經過大凌河河谷的“遼西故道”早在東周時就已經開通了。它的走向是這樣:由北京起——順義——喜峰口——沿灤河支流北上——再沿老哈河北上——至內蒙古的寧城——進入大凌河河谷——經由柳城——沿大凌河而下,到達遼東或朝鮮,遠至吉林、黑龍江和俄羅斯等遠東地區。曹操北征烏桓就是走的這一故道。
大約在秦漢時又一條“遼西故道”也開通了,這條古道是秦始皇所修的馳道。它的走向是:鹹陽——邯鄲——北京——薊縣——遷安——進入青龍河谷北上——進入大凌河河谷——經柳城,或繼續沿大凌河東行去東北、朝鮮、俄羅斯。曹操北征班師和秦始皇東臨碣石走的就是這一故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