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寧夏之役
萬曆初為游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之命。 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哱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云為左右參將,占據寧夏鎮,刑...
寧夏之役 1、萬曆三征——寧夏之役 2、解放戰爭——寧夏之役 -
文祿之役
1592年,太合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使秀吉決定先併吞朝鮮,...
概述 第一回合衝突 第二回合衝突 影響 萬曆韓戰 -
寧夏之役[10]
萬曆初為游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之命。 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哱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云為左右參將,占據寧夏鎮,刑...
寧夏之役 1、萬曆三征——寧夏之役 2、解放戰爭——寧夏之役 -
遼東之屠
遼東之屠也稱遼東屠殺,指的是明末時期的後金政權在中國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寧一帶的屠殺漢人事件。努爾哈赤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 、“不論貧富,均皆誅...
歷史背景 屠殺過程 被殺人數 主要影響 歷史評價 -
丁卯之役
丁卯之役是指1627年(明/朝鮮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乾支紀年為丁卯年)後金侵略朝鮮的一次戰爭,朝鮮稱之為“丁卯胡亂”或“丁卯虜亂”。後金的主將為阿敏...
戰爭背景 戰爭經過 歷史爭議 戰爭影響 戰爭評價 -
白江之役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都想統一半島,但又不夠力量,於是向鄰國尋求援助,分別與唐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最後形成了以...
簡介 記載 背景 過程 後續 -
遼東經略
遼東經略,明代官職,主管軍事。
前言 遼東局勢 帝國戰略 全遼功略 戰爭準備 -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
歷史背景 直接起因 戰爭經過 戰爭結果 事件後續 -
土木之役
土木之役及也先稱汗---也先與明朝的戰爭,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引起,同樣也因經濟問題而結束。
-
捕魚兒海之役
捕魚兒海,又稱清水泊,湖泊名,位於明奴兒乾都司哈剌孩衛境內,即今貝爾湖。1387年9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次年四月,兵至慶州(今內蒙古巴...
歷史背景 戰役經過 戰爭結果 歷史意義 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