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遠征中國紀行
作 者:(法)帕呂|主編:(法)伯納·布立賽//王道成//陳名傑//徐忠良|譯者:謝潔瑩
出 版 社:百家出版社
出版品牌:百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1月
定 價:26.00
I S B N :9787547501580
所屬分類: 人文 > 歷史
標 簽:歷史 歷史.地理 中國史
內容簡介:
海軍上尉雷奧保羅·帕呂·德·拉·巴里耶為《遠征中國紀行》一書作者,該書著於1863年,從官方的角度講述了那次遠征,後經海軍大臣兼殖民大臣同意,該書得以出版(出版該書的皇家出版社為法國當時公認的官方出版社)。
作為一名海軍軍官,帕呂在他的敘述中將全部榮譽賦予了海軍和海軍司令。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其中一批關於法英兩國海軍軍隊編制及兵力組成情況的表格,更是無價之寶。
無論是作為一名作家,還是一名海軍軍官,亦或是一名評論家,帕呂對陸軍和陸軍將領毫無讚譽之詞,這也使帕呂遭到了過於維護法國海軍並誇大海軍作用的指責。
帕呂的敘述很有分量,通讀《遠征中國紀行》全書,不見任何浮誇之辭以及偏執的愛國熱情,這種分量完全來自於他嚴謹的態度和豐富的史料。而且,帕呂對中國人某些特徵的點評也非常有意思。
目錄:
出版前言
序一 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
序二 伯納·布立賽
序三 王道成
序四 陳名傑
內容提要 伯納·布立賽
第1章
一、法英兩國政府確定進行聯合軍事行動
二、法英兩國部隊組建、集結、出征
三、陸海兩軍軍事指揮權分離
第2章
一、沙內少將執掌海軍指揮大權期間的戰爭形勢
二、遠征軍進行集結:法國軍隊駐紮吳淞,英國軍隊駐紮香港
三、遠征軍集結準備登入作戰:法軍駐紮芝罘,英軍駐紮大連灣
第3章
一、白河沿岸炮台淪陷
二、河道打通,天津被占
三、被某些歐洲人請來上海的叛軍遭聯軍就地鎮壓
第4章
一、遠征軍挺進北京,在兩次交戰中擊潰清軍。海軍在白河口嚴陣以待,確保部隊行軍
二、鹹豐帝倉皇出逃滿洲,清政府與聯軍簽訂和約
三、對華遠征的特徵
附錄
書摘:
海軍在對華遠征中所起的作用
至此,對華遠征作戰計畫基本確定。我們可以預見,在這場戰爭中,海軍的作用並不僅僅局限於運輸部隊與軍用物資,它同樣也需要深入前線作戰。沒有什麼困難是我們不能克服的,雖然海軍原本的任務要輕鬆許多,戰船隻需負責運輸海陸軍用物資而已。從努魯兒虎山山腳至黃海之濱,平原一望無際,河道縱橫交錯,當我們仔細端詳這片土地之時,就會發現海軍不但可以進入其中,甚至還可以深入腹地,它將在這裡起到雙重作用。戰爭的本質決定了海陸軍權的分置將是必然。
對於四大作戰部署的初步研究
9月末,海軍大臣與陸軍大臣收到戰備分析簡報。10月3日,在對遠征軍籌組計畫進行研究之後,阿穆蘭上將向皇帝陛下提交了第一份戰備報告,這份報告簡述了半個月之內取得的成果。其中有些問題業已解決,但仍有一些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1859年10月3日問題匯總
海軍陸戰隊需徵兵1600名;組裝可拆卸式炮艦所用的炮管截面需向法國企業訂購;在倫敦出差的海軍工程師富格諾與半島東方航運公司進行接洽,委託該公司將遠征部隊從蘇伊士運至中國。這家代理公司在契約草案中提出兩種運輸方案:使用快速蒸汽船隊或混合運輸船隊進行運輸。如果使用大功率的蒸汽船隊,煤炭供應必須跟上。但是,這在當時無法保證。反之,假如從紅海到黃海之間的航程主要依靠以帆船為主的混合船隊,那么為避免逆向季風,船隊必須繞行赤道以南才可順風航行,而季風一般要持續到三月底。因此,不管何種情況,勢必有所延誤。所有軍用物資由1艘軍艦、4艘大型帆式驅逐艦、10艘800~900噸級的大型帆船即可託運完畢。海務省租用了近百艘商船將大量的食品、煤炭和備用物資運往中國。所有商船將在上海集結,大量運輸至華的物資也將儲藏於此。上海是一個商業大都會,但是市容骯髒,暴民聚集,且極難人港。大量遠征軍集結於此,勢必滋生事端。為防患於未然,海軍大臣收到命令:“懇請駐中國公使館專員科雷克沃斯基伯爵代為尋找比上海更加衛生和更為合適的港口。”(引自1859年9月備忘錄邊注)
對於四大作戰部署的再度研究,海軍上校布熱瓦和里布上校奉命前往倫敦
幾天之後,這些最初的研究報告有了更加完整的情報。1859年10月18日,海軍上校布熱瓦與陸軍上校里布被派往倫敦。前者由阿穆蘭上將派遣,後者由朗東元帥委派。布熱瓦上校之前已去英國執行過幾項使命,之前的研究讓他在英國海軍中頗有名聲,這將有助於他完成此次任務。里布上校是陸軍大臣的首席副官及其辦公室主任。兩者都負有相同使命。他們此行目的在於確定法英聯軍在中國戰場集結的時間,明確若干數據並簽署一項作戰協定。法國皇帝考慮到長途運輸困難重重,決定將遠征軍人數從14000人減至10000人。
布熱瓦上校指出芝罘作為軍事基地和北塘作為登入地點的多重優勢
布熱瓦上校受到了英國海陸兩軍的殷勤接待,很快圓滿完成任務。在一本講述對華遠征備戰的回憶錄中,他指出在芝罘(煙臺)建立軍事基地以及從北塘右岸登入作戰具備多重優勢。而這些判斷後來也得到了事實證明。
購買三艘快速蒸汽巨輪用於運輸炮艦
法國政府決定購買三艘快速蒸汽巨輪:“威悉河”號、“日本”號和“歐洲人”號,這樣就保證了可在適當的時機將炮艦運抵中國戰場。這些巨輪每艘價值二百萬法郎左右,法國政府準備撥款六百萬。但是,最後實際付款為四百五十萬法郎:“威悉河”號造於(加拿大)赫爾、“日本”號造於(荷蘭)安特衛普、“歐洲人”號造於(英國)格拉斯哥。三艘巨輪均在法國進行驗收,驗收合格之後,冠上法國名號,被列入艦隊名單。
在對軍事基地的選址及遠征軍兵力配置情況進行研究之後,布熱瓦上校開始思索英國海軍司令部及其內閣將派何人作為對華戰爭的最高統帥。據此也可看出當時法英兩國的分歧。
何種觀點將最終在聖詹姆斯內閣及英國輿論中占主導地位?
毫無疑問,在獲悉大沽慘敗的訊息之後,英國政府的第一反應是狠狠教訓中國,然後迫使北京朝廷簽訂和約。但是考慮到英國商人的顧慮,以及擔心在議會選舉中再次落敗,內閣改變了初衷。海軍司令部部分上議員以及一些曾在中國海域服役的將軍認為進軍北京對在華歐洲僑民而言意味著毀滅,因為他們認定進軍北京必定成功。人們普遍贊同前香港總督J.F.戴維斯爵士在其著作中記載的一種在亞洲廣為流傳的看法:太平天國起義及1840年遠征暴露了清王朝的軟弱無能,這是有目共睹的。當時英國國內普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贊同對華遠征,另一種則不贊同。聖詹姆斯內閣在此問題上猶豫不決,可以說直至1859年10月,從英國遠征軍對華備戰的大量工作中絲毫顯現不出英國政府奪取天津的意願。
如何給這次戰爭進行定位?此次遠征性質與1840年和1842年截然不同,當時已向中國政府正式宣戰。而此次遠征旨在避免打擊報復;挽救通商;封鎖長江和白河,切斷生機,等待北京妥協。正如幾位英國將軍所說的那樣:這樣的想法最終在聖詹姆斯內閣占據了上風,而且英國輿論也普遍認同。
法英兩國對遠征的不同看法
當部分英國民眾從國旗所受的侮辱中清醒過來之後,開始關心起他們的物質利益,不再堅持對華遠征,儘管軍隊已經開始行動。法國正好相反,只有一小部分人持這種觀點,大部分人仍堅持對華遠征刻不容緩,“我們要深人中華帝國,超越所走之路;遠征的全部魅力,皆源自於一個神奇的字眼:北京”。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