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達里亞博依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在克里雅河下游,鄉政府距于田縣城約230公里。達里亞博依是克里雅河下游流域的統稱,漢語譯作“大河沿”,達里亞博依人又被稱作克里雅人,是沿河兩岸居住的遊牧者。 達里亞博依縱伸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腹地250多公里,南北長365公里,東西寬96公里,總面積2326.98平方公里,氣候十分乾燥,風沙頻繁光臨,年降水量14毫米,蒸發量1600多毫米。地廣人稀,平均每1.8平方公里僅有1人。若干年以前這裡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和駱駝,現在,許多牧民家裡購置了機車。牧民經濟來源主要靠放牧和挖大芸。
自然環境

克里雅河發源於崑崙山脈的烏斯騰格山,全長約340公里,是崑崙山脈發源的注入沙漠的較大河流,是于田縣境內最大河流。從於田縣北流約240公里後消逝在浩瀚沙漠。克里雅,維吾爾語,“飄移不定”的意思,克里雅河兩岸生長有大面積的胡楊、紅柳和蘆葦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條東西寬9-15公里,南北長340公里的綠色長廊,河尾處3。2平方公里的綠色三角洲就是達里雅博依綠洲,這是世界上罕見的綠色長廊和沙漠綠洲,共有胡楊林、紅柳林約57。5萬畝。
達里雅博依鄉政府駐鐵熱木村,管轄地域南起堯乾托克拉克,北望沙雅,東接民豐,西連策勒,地域南北長252公里,東西最寬處96公里,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古代,沿克里雅河向北,有縱貫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古道能往龜茲,沿途有驛站、驛道和居民。今天發現的喀拉墩、丹丹烏里克、馬堅勒克等古代城郭遺址,曾經都為古代交通要道中的重鎮。以喀拉墩古城遺址為中心,把東面尼雅河、安迪爾河下游乾三角洲上的遺址,西面和田河下游的麻扎塔格古堡連線起來,也是古代的交通要道。
克里雅河穿過達里雅博依鄉全境,鐵熱木村以北為克里雅河散流區,地勢平坦多有小沙丘,四周為新月型沙梁,平均海拔1230米。這裡氣候乾燥,風沙頻繁,年均降水量14毫米,蒸發量3000毫米。克里雅河流域除了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還有著美妙奇特的自然景觀:一條條蜿蜒起伏的沙梁,一座座比肩而立的新月型、魚鱗型、金字塔型等千姿百態的沙丘;高低不等的紅柳沙包,似群山漫舞;早晨,紅日穿透沙霧,金光四射,朝霞滿天;克里雅河象一條玉帶環繞著達里雅布依綠色長廊,蜿蜒曲折,河道兩岸茂密的胡楊林,樹型奇異,滄桑古樸。區域內有野駱駝,野豬、以及馬鹿、額喉羚、塔里木兔、沙鼠、蜥蜴野生動物,鳥類有啄木鳥、大杜鵑、百靈、喜鵲等。達里雅博依人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特殊的自然環境使這裡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戶與戶之間最遠的可達三四十公里,交通靠馬和駱駝。他們居住的房子是用胡楊、紅柳排扎而成,牆體塗抹草泥,房頂鋪以較厚的蘆葦,房門是由一棵粗大的胡楊木刳空而成。由於風沙的侵蝕,大多數的房屋牆泥脫落,看似一排排的籬笆牆。每戶人家都有常年不滅的灶火,“爐灶”也很獨特:在屋內的平地上挖一個低於地面的方坑,當坑裡的沙土燒得炙熱時,將麵餅投置其中用熱沙覆蓋,數分鐘後即熟。當地人稱“克麥其”,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
民俗民風
這裡的服飾與于田縣的維吾爾族幾近相同,婦女們頭戴一種名為“太里拜克”的碗帽,身著箭服;箭服衣襟的兩側繡有對稱的七條圖案,據說,這是古時當地居民遺留下的尚武習俗。
沿河居住的達里雅博依人沒有定居的概念,河曲間只要有一片茂密的胡楊林,就會有一戶牧民家將自己的木屋搭建在林蔭中。在一片胡楊林里常常只居住一、兩戶人家,即使在鄉政府所在捷運熱木村也只有8戶人家。2001年,政府在鐵熱木村建起了一座簡易的衛生院和一所國小,寄宿上學的孩子們完全靠政府的救助。
達里雅博依絕少與外界溝通,每年春秋兩季會有零星的商販從幾百公里外的縣城來到此地,當地居民從商販手中換些麵粉和零碎的生活日用品。
相傳16世紀時,有兩個遊牧人循河而下來到了達里雅博依。一名叫艾買台克登的牧民居克里雅河東岸,另一位牧民尤木拉克巴熱克居河西。一河相隔,逐漸形成兩大家族。據人口普查資料,現今,艾買台克登氏一支有68戶,293人,尤木拉克巴熱克一支有100戶428人。兩支家族世代聯姻,信奉伊斯蘭教。